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 张鸿杰) 1月17日,参加贵州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陆续抵达贵阳各驻地酒店,向大会报到。
结束了报到流程后,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局)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赵静告诉记者,今年省两会,她带来了关于持续强化梵净山生态系统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梵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极高的生态、文化和科研价值,其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赋予的瑰宝。同时梵净山生态系统也极具特殊性和脆弱性,梵净山是喀斯特海洋中的一座生态孤岛,其生态演替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生态链一旦遭到破坏,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将迅速逆转,恢复治理也相当困难。”赵静说,保护梵净山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使其不受破坏是极其重要的。
赵静建议,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为主、旅游服务为辅”建设思路。在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以“生态第一、保护优先”的理念,尽量少扰动或者不扰动山、水、植被,让游客与生态合理融合,最大程度地保护天然生态和自然环境。在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友好型旅游设施,如木屋、栈道等建筑要采用环保材料,颜色和造型也应与周边景观协调;注重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再小也不破坏”的底线,根据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保护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规划,科学布局配套旅游服务设施。
结合梵净山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社区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梵净山中蜂、中药材、菌业等生态产业,将生态产业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土生土长的专业技术人才上,创造一切条件培强梵净山生态产业“土专家”,聘请“洋专家”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推动林业、生态“资源”变“资产”。
深入挖掘梵净山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提升梵净山旅游内涵。以梵净山特色文化为核心,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与项目,如梵净山生态文化节、民俗文化展演等,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将梵净山的珍稀动植物、地质遗迹、敇赐碑等生态、历史、民俗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元素设计成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促进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