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左宗棠墓被炸开,遗骨弃于荒野,王震得知震怒:岂有此理!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4-11-07 03:42:44
前言

轰隆一声巨响,1975年的长沙跳马镇陷入一片混乱,烟尘散去,左宗棠的百年墓地竟成了一片废墟,这位曾不惜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安息之地何以遭此劫难?

消息如风般传到新疆,王震将军勃然大怒,两人既是跨越几十年时光的同乡,又建设过新疆大地,如此恶劣的事件王震将军誓要查个清楚。

那么,究竟谁是罪魁祸首?他们又为何要毁坏英雄长眠之地?

震怒的将军

1865年,新疆陷落,阿古柏在外敌挑唆下侵占这片土地时,清廷内外交困,几近绝望,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站了出来。

69岁的左宗棠,毅然决定抬棺西征,他的决心震惊朝野,也点燃了军心,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左宗棠率军跋涉千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收复新疆,奠定了中国西北版图的完整。

然而,历史总有其荒诞之处,1975年,长沙跳马镇上空炸响一声惊雷,左宗棠的陵墓在一片烟尘中轰然倒塌,百年积淀的历史瞬间化为齑粉。

消息传到新疆军区,时任司令员的王震将军勃然大怒,作为一位亲身经历过新疆艰苦环境的军人,他对左宗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

1949年,王震曾自愿请缨入疆,其行军路线几乎与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时一致,每一步艰难跋涉,都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左宗棠当年西征的不易。

左公去世近百年,竟还要遭此劫难,王震拍案而起,立即下令彻查此事,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一位功勋卓著将领的亵渎,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创。

王震对左宗棠的敬仰,源于深刻的历史洞察,他曾多次高度评价左宗棠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赞赏左宗棠在"弃地"和"和议"压力下坚持收复新疆的决断。

回首当年,左宗棠面对的是装备精良、地形熟悉的强敌,而他率领的清军,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补给匮乏、士气低落等重重困难。

然而,这位69岁的老将军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收复了新疆,奠定了中国西北版图的完整。

"千秋独有左文襄",这句流传甚广的评价,道出了世人对左宗棠的敬仰,在新中国成立后,平定匪患、稳定边疆,王震深切体会到了左宗棠当年面临的艰难险阻,这些经历更让他对左宗棠肃然起敬。

被毁的左公墓

左宗棠逝世后,按其遗愿安葬于长沙跳马镇,自1886年起,黄家便担起了守墓人的重任。

在那个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的年代,黄家人以一己之力,常年驱逐盗墓者,守护着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然而,1975年的那声炸响,不仅摧毁了左宗棠的陵墓,也击碎了黄家人多年的坚守,当年的情景,恍如隔世:墓中遗物散落一地,曾经庄严肃穆的陵寝化为一片废墟。

这幅画面,不啻为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扭曲认知。

究竟谁是罪魁祸首?原来不是什么宵小之徒,而是一群莽撞的施工队。

是谁干的

他们为了修路,二话不说就把左公的安息之地一分为二,更离谱的是,他们为了修桥,居然把墓地当成了现成的"石料厂",轰隆几声,英雄长眠之地成了一堆碎石。

守墓人黄志清一家拼命阻拦,却如蚍蜉撼树,最后,他们只能含泪将左公遗骸重新安葬,面对即将被搬走的石像生,黄志清灵机一动,偷偷藏起了一只石羊。

这只幸存的"小羊羔",成了墓地唯一的"原住民",默默见证着那个疯狂的年代。

原本,墓前神道两侧可是排列着气势恢宏的石像生:石人、石虎、石马、石羊,威风凛凛,如今,只剩下这只藏起来的石羊,孤零零地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消息传到新疆,王震将军二话不说,决定亲自操刀,重新修缮左公墓地,誓要让这位民族英雄安息。

在王震的雷霆手段下,有关部门终于开始了修缮行动,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左公墓地于1985年修复完毕,遗骸也得以正式安葬。

这不仅是对左公个人的敬仰,更是对民族英雄的尊重,体现了对历史的责任感。

王震将军的行动,展示了什么叫领导者的担当,得知左公墓地遭殃,他二话不说就开始推动修缮。

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面对历史遗产,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世代守墓的黄家人

黄志清一家世代守护左公墓的行为,更是令人动容,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仍然尽己所能保护这份珍贵的遗产。

自从1985年,不到40岁的黄志清接过了守护左宗棠墓的重任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就与这片承载着历史与荣耀的土地紧紧相连。

岁月如梭,转眼间黄志清已是77岁高龄,但他对守墓的热忱丝毫未减,这38年来,他几乎足不出户,生怕离开会耽误守墓和接待访客的职责。

每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墓地的石碑上时,黄志清就开始了他的日常工作,他仔细地清扫墓地的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片落叶;他轻柔地拭擦香炉和祭台,仿佛在抚摸珍贵的宝物。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黄志清都坚持每天巡查十多次,确保墓地的每一处都得到妥善照料。

然而,黄志清的工作不仅仅是维护墓地的整洁,每当有访客来到墓前,他就会热情地为他们讲解左宗棠的事迹。

他的声音虽然因年迈而有些颤抖,但讲述起左宗棠的故事时,却充满了激情和敬意,在黄志清看来,守墓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弘扬左宗棠精神的难得机会。

黄志清尤其喜欢向访客讲述左宗棠为国收复新疆的爱国事迹。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尽管年事已高,步履蹒跚,但黄志清对守墓的热情丝毫不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左宗棠的廉正和担当,继续传承这份宝贵的民族精神。

在黄志清看来,左宗棠的精神不应该被时光湮没,而应该成为激励后人的力量源泉。

为了确保这份精神能够代代相传,黄志清的儿子黄均已经开始参与守墓工作,黄志清也不遗余力地向儿孙传授左宗棠的故事和事迹。

他常常带着孩子们站在左氏牌坊前,指着上面的对联"秉性廉正唯事成功""学问悠长气势光远",向他们讲解这些字句的深刻含义。

秉性廉正唯事成功,这告诉我们要保持正直的品格,专注于成就事业,而'学问悠长气势光远'则强调了学识的重要性,以及要有远大的志向,这些都是左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这种方式,黄志清不仅在守护着一座墓地,更是在守护着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能够让左宗棠的精神之火代代相传,永远不会熄灭。

虽然这份工作并不能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但黄志清和他的家人却因此感到无比自豪。

结语

然而,左公墓地的遭遇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有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每年约有2000处消失,文物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时,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心上,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严格的法规,更需要全社会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毕竟,这些文物可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承载着我们民族记忆的精神家园。

参考:

华声在线《黄志清:为左公守墓,延续四代的坚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