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2导弹:我国早期重要空对空导弹系统!

雨琴说武器 2024-07-15 02:09:11
霹雳-2导弹的起源与发展

霹雳-2(PL-2)导弹是我国早期的重要空对空武器系统之一,其研制历程和改进过程体现了我国航空武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霹雳-2导弹的研发开始于1958年,当时我国在实战中缴获了美蒋空军的美制AIM-9B红外制导空空导弹。通过对这两枚导弹的深入研究和仿制,我国成功仿制出K-13导弹,并于1970年推出了自主型号——霹雳-2。

技术特性与性能参数

霹雳-2是一种近程空对空导弹,采用被动红外制导系统,能够在激烈的空战环境中对敌方目标进行有效打击。导弹的弹体长度为2.83米,弹径为0.127米,翼展0.609米,弹重85千克。其有效射程为7.6千米,最大飞行速度可达3062.5千米/小时。这些技术参数使得霹雳-2在当时具备了较强的作战能力,能够对敌方航空器进行高效拦截和打击。

霹雳-2的改型与升级

在霹雳-2的基础上,我国进行了多次改进和升级,以提升其战斗性能和适应不同作战需求。第一个改型为霹雳-2-15,这一型号采用了更大的弹翼和后掠式舵面,并缩短了发动机段的长度。在实际使用中,霹雳-2-15曾成功击毁入侵我国的敌方无人机。

随后发展了霹雳-2甲和霹雳-2乙两种改型。霹雳-2甲与原型在气动外观上差异不大,但霹雳-2乙导弹则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霹雳-2乙的抗干扰能力更强,射程更大,跟踪能力更强。为了实现这些改进,霹雳-2乙在导引头上进行了重大改进,弹体头部外形改为锥状,半球形整流罩由氟化镁制成,使其在某些光照条件下呈现出深色。

此外,霹雳-2-519型是将两台霹雳-2发动机并联使用的地空导弹改型,全弹共有三个发动机,发射装置由单管37mm高炮炮架改进而成。这种设计使得霹雳-2-519具备了更强的推力和更长的射程,适应地空作战的需求。

使用情况与历史作用

霹雳-2导弹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被大量装备于我国空军,成为歼-6、歼-7等战斗机的主要空对空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霹雳-2逐渐被更先进的导弹系统所取代,但其在我国航空武器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目前,霹雳-2已基本退役,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研制历程的回顾

1958年9月,我国在浙江沿海地区获得外国空空导弹的残骸,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测试和研究。这一过程中,原苏联也向我国提供了技术支持,先后派出两批专家来华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部分残骸实物。不久,原苏联成功试制出K-13导弹,并装配于米格-21战斗机上。

1962年,原苏联向我国提供了米格-21和K-13型导弹的技术资料和样品,我国开始仿制K-13型导弹,并命名为“霹雷”2号。1964年11月,导弹仿制工作全面展开。1967年3月至7月,进行了定型试验,共发射了19发导弹,试验取得了成功。1967年11月,“霹雷”2号导弹定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结构特点与设计

霹雳-2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结构,由导引头舱、舵机舱、战斗部舱、光学引信舱和发动机舱共五部分组成。这种设计使得导弹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够在战斗中有效进行目标锁定和打击。导弹采用红外被动搜寻制导系统,发射后不需要载机继续跟踪目标,减少了载机的战术负担。

然而,霹雳-2导弹的设计在现代空战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其机动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差,载机只能从敌机后方发动攻击,这在高速机动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现代空战中限制较大。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