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可改变东晋命运的皇帝——司马绍,英年早逝,平定王敦之乱

雁玉历史 2024-10-01 04:53:46
英年早逝的“鲜卑儿”皇帝

公元323年,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十一日,晋元帝司马睿逝世的第二天,皇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晋明帝,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立太子妃庾文君为皇后。

司马绍的母亲是鲜卑女子,他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有着异于汉人的金发碧眼特征,而且自幼年聪明伶俐,又是长子,受到父亲司马睿特殊的宠爱。

司马睿即晋王位,司马绍就被立为晋王世子,司马睿即位称帝,司马绍就成了皇太子。

关于司马绍的机敏,有一事可以佐证,据说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一天晋愍帝司马邺从长安派来使者,谈完正事后,看见坐在司马睿膝盖上的司马绍透着一股机灵劲,就问他:“你说长安和太阳哪个近?”

司马绍回答说:“长安近,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来的。”司马睿感到非常惊奇。

第二天司马睿特地请王府的僚属吃饭,再炫一炫自己的聪明儿子,于是又当众问昨天的问题。司马绍眨眨眼睛说:“太阳近。”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司马睿更是脸色一变,说:“怎么跟昨天说的不一样啊?”

司马绍回答说:“抬头就能望见太阳,可却望不见长安。”这让司马睿更加觉得他是个神童。

司马绍不但智商高,情商也比他老子要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发现他性情孝顺,礼贤下士,善于安抚将士,是能文能武的接班人,与当时的名臣兼大师王导、庾亮、温峤、阮放等打成一片,经常与他们探讨问题。王敦攻入建康时,司马绍要披挂上阵,打算与王敦决一死战,如果不是温峤死命拦阻,并斩断了马缰绳,他真要冲出去了。这才有了王敦图谋废黜司马绍的动议。

眼下的司马绍刚满24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有威望,有才华,当然想做一番事业。而他的父亲晋元帝司马睿却给他留下一个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烂摊子,因此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铲除手握重兵的王敦。

同样,王敦见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继位,就想到回朝中,选择时机将皇位弄到手,于是逼迫朝廷征他回去。他原本以为司马绍不敢让他回去,这样他就有借口起兵再次打进建康,来个武装夺位。出乎意料的是,司马绍亲手写诏书征召王敦回朝,同还授予他“假黄钺、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班剑武贲二十人”的特殊待遇。

王敦于是将大本营从武昌搬到姑孰(在今安徽当涂),屯驻于城东的于湖,并自领扬州牧,直接控制了京畿地区。此后,王敦更加跋扈,四方的朝贡大多都进了他的府第,将相州牧的人事任命都出自他之手,而他所任用人的不是王氏族人就是亲信。

司马绍也在加紧布局,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守合肥,作为外援对抗王敦。王敦极力阻挠,上表举荐郗鉴为尚书令。司马绍这时还不敢跟他硬顶,只好将郗鉴召回。郗鉴回建康经过姑孰时,出于礼节自然要拜见王敦,因二人意见不合,被强留不让离开。

众谋士都劝王敦杀了郗鉴,王敦却又不肯,最终还是把他释放。郗鉴到了建康就与司马绍共同谋划讨伐王敦。

王敦虽然权势熏天,但他篡夺晋室的图谋不得人心,不说别人,光是他们王氏家族内部就有不少人反对,如王导、王彬、王舒、王棱等人都或明或暗地发表过反对意见。

王棱是王敦的堂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王导见其能力出众,让他出任豫章太守,加广武将军。

王棱见王敦的野心越来越大,便一天从早到晚不停谏诤,一开始王敦并不理会,可随着言辞越来越激烈,最终惹恼了王敦,王敦派人秘密将他杀死。

王允之是抚军将军王舒的儿子,王敦觉得这个堂侄跟自己小时候一样聪慧机警,十分喜爱,就把他带在身边。这天早上,王敦醒来见王允之还睡着,就想让他多睡一会儿,没有叫醒他。

这时心腹钱凤直接到卧室找王敦商量谋反之事。钱凤一进来,王允之就醒了,刚要起床,就听到了两人的对话,王允之一听,不禁汗毛倒竖:他们是要造反啊!这可是天大的机密,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听到了秘密,肯定要灭口。

正好头天晚上,王允之陪王敦喝酒喝到很晚,情急之下,用手指抠喉咙,弄得衣服和脸上都是呕吐物,然后继续装睡。

王敦与钱凤谈了一阵,忽然一拍脑门:“坏了!”

钱凤问:“什么事?”

王敦朝里屋努了努嘴,悄声说:“我侄儿还在里 面睡着呢。”

钱凤也感到吃惊,问道:“那怎么办?”

王敦说了句:“可惜了这孩子!”便进里屋察看,准备杀掉王允之灭口,等掀开蚊帐一看,只见王允之还在呼呼大睡,满床的呕吐物还散发着酒气,这才吁了一口气,对钱凤说:“这孩子睡成这样,应该什么都没听到吧!”

事后,王允之以父亲王舒升任廷尉为由,请求回去探望。

王允之回到建康后,把王敦谋反的计划告诉王舒,让朝廷知道了王敦的底细。司马绍得知王敦的谋反计划,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立即行动起来。

王敦没有儿子,过继王含的儿子王应为嗣。

太宁二年(324年)五月,年近花甲的王敦突然染病,自知没有几天蹦头了,遂任命王应为武卫将军、准备接自己的班,再任命王含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钱凤问王敦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王敦说:“非常之事,不是寻常人能做得来的,应儿还年少,不能担此大事。我死之后,上策是解散兵众,回归朝廷;中策是退回武昌,保持现状;下策是趁我还在,举兵东下,颠覆朝廷。”

钱凤对参军沈充说:“明公所说的下策,其实是上策。”二人商定,等王敦一死便统领军队继续作乱。

而与此同时,司马绍一面不断派大臣去探问王敦的病情及起居,一面却微服到芜湖察看王敦大军的营垒及周边情况,做讨伐前的准备工作。

六月的一天,司马绍甚至骑马绕着王敦的营区察看了一圈,被士兵发现,说:“这不是普通人啊!”

王敦听完报告后说:“肯定是那黄胡须的鲜卑奴来了。”

不过王敦不敢明目张胆地抓皇帝,于是就派了5个骑兵去追,司马绍见行踪败露后也是策马狂奔,逃跑途中又十分谨慎小心,马拉粪时,就浇上水冷却。

路过一个路边店时,司马绍将手中华丽的七宝鞭送给老板娘,交代她:“等后面的骑兵到来时,你就把鞭交给他们。”

追兵到来后,问老板娘见没见有人骑马经过,得到的回答是:“人已经走远了。”并把七宝鞭交到他们手里。

5个追兵见马粪是冷的,又听了老板娘的话,将七宝鞭传递着把玩了一阵就回去复命了,司马绍安全脱身。

司马绍掌握了王敦的情况后,就是否马上讨伐王敦征求光禄勋应詹的意见,应詹认为王敦重病在身,正是讨伐的最佳时机。

司马绍于是下定了决心,作了以下部署:

一、以司徒王导为大都督,总领征讨诸军。

二、以郗鉴为卫将军,假节,都督从驾诸军事。

三、以温峤为中垒将军、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与右将军卞壶共同守卫石头城。

四、以光禄大夫应詹为护军将军,负责守卫建康城南的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浮桥)。

五、命临淮太守苏峻、兖州刺史刘遐、徐州刺史王邃、豫州刺史祖约、广陵太守陶瞻等一同率部入卫建康,共同讨伐王敦。

为了消除人们对王敦的畏惧心理,司马绍宣称王敦已经病死,只下诏讨伐逆贼钱凤。王导也配合着率领宗族子弟为王敦发丧。整个京城的人都以为王敦真的死了,心向王敦的人自然泄气,即将参加讨伐的将士则个个斗志昂扬,信心百倍。

司马绍转身又派人到于湖宣布诏令,说:“王敦将死,钱凤、沈充、王含为首恶。有诛杀3人向朝廷献首级者,封五千户侯。其余僚属,概不问罪。麾下士兵,听其还乡。”

王敦接诏后大怒,遂以诛杀温峤等奸臣为名,再次举兵。只是王敦此时病势沉重,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只好以王含为元帅,与钱凤、邓岳、周抚等率5万大军向建康进发,并暗示钱凤,一旦破城就杀了司马绍。

大军出发前,王敦让记室郭璞为他占卜。郭璞也是反对王敦篡位叛乱的人士之一,想利用职务之便阻止其出兵,说:“将军的大事不会成功。”

王敦早就怀疑郭璞吃里扒外,在这个节骨上想动摇军心,便不怀好意地问他:“你看我的寿命还有多久?”

郭璞说:“由卦象推算,将军如果回武昌安享晚年,寿命长不可测,如果再起兵刀,灾禍就在旦夕。”

王敦阴笑着说:“那你再算算自己能活多久!”

郭璞知他动了杀心,平静地说:“就在今天毙命。”

王敦于是下令处死了郭璞。

七月初一,王含和钱凤率领水军和步兵5万人到达秦淮河南岸。温峤因宿卫兵力薄弱,下令撤至北岸,并烧毁朱雀桥,与叛军隔河相持。双方都在等待援军。

司马绍正准备进军迎击,得知温峤擅自下令烧毁了浮桥,很是生气,就要处罚温峤。温峤说:“叛军兵锋正盛,而宿卫军人少,兵力薄弱,征召的援军又没到。如果让敌人渡过秦淮河,恐怕连祖庙都难保,又岂是一座桥?”司马绍无言以对。

初三,司马绍亲自率兵出城,进驻南皇堂。

到了夜间,让将军段秀率领刚招募来的1000勇士强渡秦淮河,于拂晓突袭了王含和钱凤的军营,大获全胜,斩杀叛军将领何康。

随后沈充率领1万多吴兴子弟兵先于朝廷援军与王含、钱凤会合。司马绍派人劝说沈充归顺朝廷,许诺让他担任司空一职。

沈充说:“三司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务,只是人生在世,各为其主,我就不眼馋了。”拒绝了皇帝的好意。朝廷方面,临淮太守苏峻、兖州刺史刘遐也率领1万精兵,于十七日到达建康。

王敦听到前方战败的消息,气得破口大骂王含、钱凤等人:“那些个没用的东西,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看来真让郭璞说着了。”他恨不得亲自上阵,奈何动弹不得,愤恨交加之下一口气没喘上来,两腿一蹬就见了阎王,终年59岁。

王应听从谋士诸葛瑶的建议,没有公布王敦的死讯,只用席子包裹尸身,在外面涂上白蜡,埋在议事厅中,然后像没事一样,与诸葛瑶等人日夜纵酒淫乐。

在前方交战的双方并不知道王敦已死,沈充、钱凤于七月二十五日趁夜从竹格渚(朱雀桥西、秦淮河南岸)渡过秦淮河,护军将军应詹和建威将军赵胤抵挡不住,退入台城,叛军一直推进到宣阳门(外城正南门)外。

当正叛军清除防御栅栏,准备组织攻城之时,刘遐和苏峻从叛军的侧翼(南塘)突然杀出,应詹、赵胤又从城里出击,阵斩敌将杜发,叛军大败,沈充、钱凤连忙率兵后撤。他们退到秦淮河边的叛军将士争相渡河,刘遐和苏峻在后面挥军掩杀,被淹死了3000多人。

在秦淮河南岸的王含已经闻知王敦的死讯,见沈、钱兵败,慌忙烧毁营寨逃跑。

当时的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南)太守周光是王敦一手提拔的,接到王敦的命令后,带着数千人来赶场子,由于路上耽搁,来晚了一步,就想当面向王敦检讨,但被王应以王敦患病不便见人为由拒之门外,周光心想:我风尘仆仆而来,怎么着也得打个照面啊,这不是王敦的风格。由此推断王敦已不在人世,于是派人告诉哥哥周抚(被王敦任命为南中郎将、督沔北诸军事)说:“王敦都死了,你还不快撤!”王敦的死讯由此迅速传开,叛军群龙无首,纷纷作鸟兽散。

七月二十七日,司马绍返回皇宫。他命大舅哥、中书监庾亮与苏峻等人追击沈充,命温峤、刘遐等追击王含和钱凤。

王含第一时间就想投靠担任荆州刺史的堂弟王舒,王应却认为投靠江州刺史王彬更安全,王含考虑到王敦生前与王彬的关系一般,不听王应的劝告。

王含父子到荆州时,王舒派水兵在半道将他们按到水里溺死,并斩下头颅示众。钱凤投奔旧友周光,被周光斩杀,周光也因此戴罪立功,得到食邑五千户的奖励。

沈充在吴兴作恶多端,镇压了不少反对王敦的正直人士,在逃回吴兴的途中,听说之前被他杀害的内史张茂的老婆陆氏已召集张茂的旧部,在半道上等待他,扬言要剁了他为老公报仇。

沈充竟被吓慌了神,忙乱之中误闯进自己的旧部吴儒的家里,吴儒十分兴奋开心,他把沈充骗进夹壁墙后,笑着对他说:“这下我可得到三千户侯了。”

不顾沈充的哀求和重金许诺,割下他的头颅送到建康领赏。

平定王敦之乱后,司马绍下令不再追责王敦的一众属下。

不过王敦本人虽然死了,尸体还是被挖出来斩首示众。

接下来是论功行赏,重新选择官员,司马绍封司徒王导为始兴郡公,食邑3000户,赐绢9000匹;封丹阳尹温峤为建宁县开国公,赏绢4500匹,进号前将军;封尚书卞壶为建兴县公,中书监庾亮为永昌县公,北中郎将刘遐为泉陵县公,奋威将军苏峻为邵陵县公,各食邑1800户,赏绢5400匹。其他参与平叛人员都各有封赏。

东晋朝廷在短短3年时间就经历了王敦的两次叛乱,让年轻的司马绍对王氏家族充满了戒备之心,但他也清楚,暂时还动不了他们,因此就将王导树立为大义灭亲的典范加以拉拢,晋升王导为太保,特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王导则心中有愧,坚决推辞。

这是明面上的,在实际操作中,司马绍开始亲近并重用庾亮。庾亮不但人长得帅,做学问也是一流,尤其擅长玄理学,而且举止端庄,知书达礼。庾亮很早就被当时还是琅琊王的司马睿召为西曹掾,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后来他漂亮的妹妹庾文君又嫁给世子司马绍,他跟司马绍的关系本来就不错,这下更是亲上加亲,两人的关系一直很铁。

在朝外又分别以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势,消除王敦以琅琊王氏宗族占据各州以凌弱皇室的失衡情形。经过一番拨乱反正,东晋政权逐渐得以稳固。

太宁三年(325年)三月,司马绍立五岁的长子司马衍为太子,大赦天下。

四月,司马绍专门下诏,鼓励官员们积极进言,说:“大事初定,其命维新。令太宰司徒以下,诣都坐参政道,诸所因革,务尽事中。”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让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需要改革的地方要说透,他本人一定虚心听取治国之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治理好国家。不久又针对东晋自建国以来,南方吴姓士族一直受到排挤与压制,与北方侨姓士族势同水火的现实,为了缓和矛盾,稳定自己的政权,司马绍下诏要求举荐人才,特别强调要注重江东大族的子弟。

正当司马绍踌躇满志,想有一番作为的时候,一向身体棒棒的他却突然出现了健康状况。遂召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一起接受遗诏,辅助皇太子司马衍。

太宁三年(325年)闰八月二十五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27岁。皇太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

1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