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游记

张济很聪明 2024-09-26 19:16:50

2022年9月27日,从南京乘火车到无锡游览。

街边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查采样点。

无锡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1838--1894),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是中国清末无锡籍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继承了魏源、林则徐等人的“经以致用”的观点,并将这一思想发展为早期维新思想“经世实学”,后成为曾国藩、李鸿章领导的洋务派的思想大旗和理论指导。薛福成的改良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康梁变法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因此,他是我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位思想家,在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薛福成还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勇于实践,在清政府内政外交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此,清朝政府特赐“钦使第”一座以褒奖薛福成的历史功绩,但朝庭所赐钦使府第也只是属于政府开了一个可以建造府第的口子,并未给薛家下拨建造府第的费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府第是薛家自筹资金建造的。

薛福成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学前街152号。始建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被誉为“江南第一豪宅”,故居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占地超过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自南向北分别为照壁、门厅、正厅、房厅、转盘楼和后花园;东路为花厅、戏台、仓厅及廒仓等;西路有偏厅、杂屋及藏书楼等。

200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锡博物院是一座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艺术欣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无锡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近4万件,珍贵文物1487件/套2,以古代书画、历代紫砂、惠山泥人,以及无锡近现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业文物为主要收藏文物,尤以明清书画藏品较为出名,同时也是清宫旧藏散佚文物主要收藏博物馆之一。其镇馆之宝包括有吴王僚剑、倪瓒手迹《苔痕树影图》、朱元璋行书手谕、杨凝式《韭花帖》(内府藏本)等等。

2020年12月10日,无锡博物院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审。

无锡东林书院。

依庸堂前悬挂有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是东林志士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此联现为廖沫沙于1982年手书。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又称“龟山书院”,由杨时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后废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人重建书院并在此讲学。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东林书院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在明末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使得书院声名大著;书院在明末党争中是“东林党”成员的聚集地和来源地,是全国政治的焦点,也是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地、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东林书院内悬挂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到了全国民众较为广泛的认可。

2006年5月25日,东林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无锡市梁溪区东林书院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清明桥历史街区。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也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风貌河段。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泰伯奔吴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后吴王夫差开凿无锡古运河,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该街区至明代达到鼎盛。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文物遗址品类丰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涵盖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形态。

无锡南禅寺,又名福圣禅院,始建于南梁太清元年(547年),初名护国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建塔(后名妙光塔);北宋崇宁三年(1023-1031年)重修寺院,赐额“福圣禅院”,俗称“南禅寺”,有“江南最胜丛林”之称。南禅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共分为东西两路,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妙光塔等建筑。

2012年,南禅寺所处的无锡南禅寺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无锡梅里古镇。

泰伯奔吴。

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也称梅里),开发了广大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吴国, 因此 梅村也被誉为 江南第一古镇 。以后姬昌继承了王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八百年的周朝。

有观点认为江南的文明历史是从泰伯奔吴开始的。江南第一古镇是梅里古镇。梅里是吴国第一个都城。

伯渎河。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在中国历史上开凿的第一条人工河流,泰伯在梅里落户,率领土著开凿河道,即今天伯渎港,已有3200年历史。清名桥附近,有运河分支,流经江苏省的梅村镇至苏州相城区漕湖,这就是伯渎河。全长43公里。

如愿禅寺。

中华德城。

阖闾水关。

梅里遗址博物馆。

泰伯庙。梅里镇有泰伯故居改建的泰伯庙为泰伯墓组成部分,又称至德祠、让王殿。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筑,庄严辉煌。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

无锡鸿山国际新城吴文化广场,泰伯墓。

泰伯墓,又称吴王墩、皇陵,位于江苏无锡市鸿声镇(今鸿山街道)鸿山。据传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因周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于是与弟仲雍同避江南,成为吴国第一代君主,史称“吴太伯”。泰伯死后葬于鸿山。汉桓帝永兴二年(154),下诏吴都太守糜豹修之,周以垣墉,给五十户守卫其墓。

2006年,泰伯墓及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25日,鸿山泰伯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评审,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无锡唯一一个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和“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荣誉于一身的旅游点。

吴都阖闾城遗址,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

阖闾城遗址是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的都城,该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2008年,该遗址被认定为春秋吴王阖闾的都城,并被评为“2008年中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1年,阖闾城遗址入选 “江苏大遗址”。2013年3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十二五”期间15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录。同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阖闾城遗址包括阖闾大城和阖闾小城,四分之三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里村,四分之一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湖山村,占地约100万平方米,为春秋中期城池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800米。城中段有残存城墙相隔,形成东西两个方形城区。城墙残高3-4米,墙基厚约20米,均系夯土筑成。东西无城墙残迹,利用宽约30-40米的直湖港(闾江的一部分)作堑壕,与外界隔断,其他三面均有6-30米不等的城壕,总长约4000米,城内现有周家、城里及东城等自然村,有5座桥梁与外界通联。

城址呈长方形,城中段有残存城墙相隔,形成东西两个方形城区。东城较小,在无锡境内;西城较大,大部分在武进境内。城墙残高3-4米,墙基厚约20米,均系夯土筑成。城壕总长约4000米。发现陆门和水门、大型建筑群、护城河等遗迹。西城遗有练兵场和点将台,一土墩传为兵器库遗址。城东北胥山传为伍子胥屯兵处。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红陶和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的曲折纹、回纹、菱形填线纹等几何形残陶片。为研究春秋晚期吴国历史和无锡的吴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位于无锡市滨湖区,是中国吴文化的传承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和体验中心,属于历史类博物馆。

龙山石冢群位于阖闾城遗址东北角,石冢大部分位于山顶之间的分水线上,就地取材,用山上不规则石块垒筑成狭长方形的石室,顶部以大石块或条石覆盖,在石室周围堆上土和石块,筑成略呈圆形(馒头形)的土墩。到目前为止,已考古勘查确定的石冢有68处,经考古发掘,已初步确定为春秋时期的古墓--即土墩墓在该处的众多土墩墓中,有7个土墩上的土层已清理,从中能看到裸露的石室。据介绍,石室中挖掘出不少陶罐、陶碗等珍贵文物。

无锡街头一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