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粟裕:1948年才遇到唯一真正知己,只有他能改变粟裕的决策

不急不躁文史 2024-10-07 20:24:45

众所周知,粟裕是我军少有的军事天才,他的指挥才能和智慧超乎常人,尤其是对作战进程的控制和把握真是让人佩服。

他在制定作战方案时,都是要经过精确的计算的,例如敌我兵力的对比、武器装备的对比,还有地形条件、这场战斗所需的时间等等,他都会进行精确的计算,在黄桥战役中,他便是通过这种对比计算,精确选择了首歼翁达旅的出击时机。

同时也正是粟裕这种精确作战指挥,使得他能够做到胜仗连连,也因此获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

但由于他的思维方式和境界,与普通人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另外再加他生性内向、沉默寡言,因此很难与一般人达成共识,那就更不要提什么知己了。

直到1948年,孤独的粟裕才遇到了真正的知己,而且也只有他能改变粟裕所做的决策。

那么,粟裕这位姗姗来迟的知己到底是谁呢?

军事谋略众人欣赏 却难遇共鸣 粟裕倍感孤独

1927年,粟裕加入了党组织,后来参加了南昌起义,跟随朱德的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同毛主席的队伍会合后,两支队伍合编为红四军。

之后,粟裕跟随着毛主席、朱德辗转征战,在历次反围剿的很多重要战斗战役中,粟裕都表现的非常出色,他的机智勇敢多次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赏。

在战火的历练中,粟裕逐渐养成了少言多思、顽强斗争、敢于创新的个性,同时,由于革命斗争的残酷性,使他变得越来越沉着稳重、多谋善断。

就是因为粟裕这个敢于创新的个性,因此在指挥作战时,他施智用谋是随着当时的情况来进行变化的,这也便是他总能以少胜多、以弱搏强。

1935年2月底,粟裕率红军挺进师前往浙江创建抗日根据地,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与国民党军队遭遇,战斗中电台被打坏,自此便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之后,粟裕便率部在浙西南与敌展开了艰苦的游击战。

在闽浙边和龙泉河以南地区,粟裕指挥着部队,多次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

当粟裕率部进入到庆元县斋郎地区时,恼怒至极的国民党军队,调集了大量兵力,从三个方向对挺进师进行合击。

当时挺进师无论是在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上,都无法与敌相比,但粟裕却不急不慌,他经过一番认真研究分析,决定利用有利的地形,采取诱敌深入、分散游击的打法来应战,果然,经过一番激战后,成功击败了敌人。

另外,粟裕在战斗战役获胜后,从不傲娇,他会认真的分析总结胜利的经验,然后整顿部队,进行下一战役战斗的计划部署,这可能便是他保持常战不败的重要原因。

粟裕的军事谋略非常人能比,智商超群眼界开阔也少有人能够匹敌,也正因此,他由于用兵如神、战绩辉煌,收获了很多赞誉,但他的军事思想一般人却未必难完全理解,这样的感觉让粟裕觉得自己特别孤独。

其实粟裕麾下的得力干将也不少,像、叶飞、陶勇、王必成,这可都是能打能冲,智勇双全,能够独当一面的猛将。

然而,他们可以按照粟裕的指挥将仗打的非常成功,却无法与粟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因此,他们也可以成为粟裕的心腹干将,却难以升华为知己。

孤独的粟裕与张震成为真正知己

1946年6月,蒋介石突然将停战协议撕毁,国共关系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内战一触即发。我党通过秘密情报获悉,蒋介石正预谋着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为了应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华东战略区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新成立了华中军区,组编了野战军,粟裕被任命为军区副司令员,同时兼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有一次,时任华中军区所辖的第九纵队任司令员的张震,到军区去向粟裕汇报工作。

在见到粟裕之前,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他早就听说过粟裕的大名,对这位经常打神仙仗的战神仰慕已久。

在张震的脑子里,战场上叱咤风云,曾让日军胆颤心寒的粟裕,应该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指挥员,谁知见面后,他看到的却是一个身材不高、和蔼可亲、性格沉稳、谈吐风雅,颇有儒将风范的粟裕。

粟裕认真听张震汇报完部队的情况,又向他询问了第九纵队战斗方面的情况。

粟裕对张震所作的工作汇报非常满意,两人越聊越投机,聊着聊着,粟裕向张震说起了天目山战役,谈到了组织这次战役的经验。

粟裕军事知识渊博,对当时的战争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张震听得的非常入神,同时对粟裕的军事才能更加钦佩。

而粟裕这么多年来,从没有与人这么畅快淋漓的交流过,尤其是在军事谋略方面,他一直希望有一个真正懂他的人,来与他一起探讨策略部署,但却始终没有遇到。

今天第一次与张震见面,便谈的如此默契,尤其是在谈到关键点时,两人好像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这让粟裕有了一种终于被人理解的欣喜,总之,这次粟裕与张震的见面,二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1946年7月,蒋介石派十二万重兵向江苏中部的解放区围攻了过来,粟裕指挥着三万兵力,采取各个歼敌的打法,迎战装备精良的强敌,创造了七战七捷的奇迹,这使得华东解放区军民士气大增。

不久后,党中央根据形势需要,将华中、山东这两支野战军,合并重组为华东野战军,陈毅和粟裕分任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张震则担任了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的副司令员。

之后,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进行了鲁南、莱芜、孟良崮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彻底打乱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计划。

在率部与敌作战的过程中,张震对粟裕非凡的作战指挥能力愈加佩服。

1948年1月, 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抽调第一、第四、第六纵队重新组编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粟裕任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前往江南作战。

在挑选兵团参谋长时,上级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将张震调到了第一兵团担任此职。

张震接到任命,对于能在粟裕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他是又觉得机会难得,又怕自己能力不足,胜任不了这个工作。

当张震心情复杂的来向粟裕报到时,对粟裕坦诚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顾虑。

不善言辞的粟裕听了张震话,笑着说了句:“重担需要咱们一起来挑嘛!”就这一句话,顿时让张震恢复了自信,不再有任何顾虑。

张震上任后,粟裕向张震详细介绍了党中央组建第一兵团的目的,以及当前的形势,随后,二人便开始研究兵团下一步的作战部署。

说到这两人,张震虽然在级别上要比粟裕低很多,但他的思维方式、智商以及境界,却与粟裕格外相似,因此,他们在商议事情时,默契感很足,旁人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他俩却可以做到心领神会,根本用不着相互进行过多的解释。

张震默契的配合着粟裕,取得了一次次战斗的胜利。

只有张震能改变粟裕的决策

解放战争进行了一年半左右,全国战局开始反转,国民党开始走向衰竭,我军从防御作战开始转为进攻作战。

1948年6月,豫东战役爆发后,粟裕绞尽脑汁设计了两个诱敌的方案,但张震却觉得这两个方案,都不是太稳妥,很有可能失败,那样我军将会遭受重大损失。

起初粟裕听张震否定了自己的方案,还有些不适应,但他还是坐了下来,想好好听听张震的分析。

张震认真的分析着,粟裕听得也非常认真,听着听着,粟裕的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容,还不住的点着头.....最终,粟裕果断的采用了张震的方案,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这么多年来,从没有人对粟裕的作战部署提出过改进意见,可以说张震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让粟裕改变决策的人。

豫东战役的胜利使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巨变,为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震协助粟裕成功指挥了豫东战役,随后二人又配合默契的共同指挥了济南战役,济南战役的胜利,则开创了我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另外,这次济南大捷也是解放战争爆发以来,给予国民党最严重的打击之一。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的张震,积极帮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出谋划策,两个人经过多番认真的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应该将南线的国民党军队主力,抑留在徐州及其周围,然后再逐步进行歼灭。

两人再次商量后,联名将这个重要的建议上报到了党中央。

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对这个重要建议非常重视,开会研究商议后,采纳了此建议。

这对之后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并发展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起到了非得大的作用。

随后,粟裕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在两个多月的淮海大决战中,充分发挥自己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再创以少胜多的奇迹。

在这期间,张震一直陪在粟裕身边,尽心尽力的协助他指挥作战,为淮海战役的大获全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大贡献。

1949年3月,担任了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协助粟裕起草制定了渡江作战方案,并参与指挥了渡江、上海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与张震并肩作战,共挑重担,在朝夕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同时为全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张震这二位开国功臣,都被国家委以重任。

1952年,粟裕担任我军总参谋长期间,张震也被调到总参谋部作战部任职,又成为了粟裕的直接下属,二位老友在工作上仍然配合相当默契,在工作之余的交往也非常密切。

1984年,粟裕因病去世,张震非常悲痛,在之后的岁月里,张震从没停止过对老友的怀念,每到老友的忌日,张震都要携夫人一起去看望粟裕的夫人楚青。

2015年9月3日,张震也因病离世,终年101岁。

14 阅读:3912
评论列表
  • 2024-10-13 23:45

    2015年卧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