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曾巩,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名字不陌生,然而若在多问问是否了解其人,估摸着很多人都会茫然摇头了。
只能怪北宋文坛群星闪耀,使得曾巩这般人才亦显得存在感不强了。但事实上他的才华与实力足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一,且他的老师欧阳修爱极了他的才华。
欧阳修曾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曾巩)为喜。”又说,“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因此,每每遇到好文章,若不知作者姓名,欧阳修皆一概认为是曾巩的作品,甚至还曾将苏轼和王安石的文章误认为是曾巩所作。
据传在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主持科考,当阅到一篇他认为定得第一的好文时,他便认定这肯定是自己学生曾巩的作品,因此为了避嫌还特地将这篇文章降了个名次。谁曾想,揭榜之日才发现这篇文章竟是苏轼的作品。
可以说,当时苏轼曾巩二人的文章不相上下。但为什么最后却是苏轼获得了文坛盟主之位呢?小君认为朝鲜文学家黄玹的说法还是很到位的,他说:“北宋多大家,而法胜者莫如南丰(曾巩),以无法胜者莫如东坡。”
若以武侠来做比喻,那么曾巩便像那中规中矩,一招一式皆合师承的郭靖;而苏轼则像那无招胜有招的令狐冲,让人应对之中难以预知接下来的招式,可谓是特立独行的异类。然而正是这种异类更是让人难以捉摸,因此无招胜有招,苏轼的灵动胜过了曾巩的中规中矩。
但即便如此,曾巩生前的文名足可与文坛宗师欧阳修媲美,其弟写文章纪念曾巩时便曾说:“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虽说是吹捧自己的兄长,但无奈人家说的却都是实话。
但才华这般了得的曾巩其实在科考上并不顺利。
曾巩出身江西南丰曾氏,在北宋文坛这是个曾盛极一时的世家。而曾巩亦自幼聪慧,早有文名,只是在科考之路上,命运却一直不曾垂青他。
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18岁的曾巩第一次进京赶考,遗憾落榜,却收获了王安石这位同乡好友,两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自此结为一生挚友。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曾巩的父亲曾易占带着曾巩与曾晔兄弟俩一同进京应试,像极了15年后苏家父子三人进京赶考,只是结局确是截然不同的。曾家父子三人皆落榜。然而这次科考失望之余,也并非没有收获,他的《上欧阳学士第一书》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还为曾巩鸣不平,抱怨科考不公,直言曾巩拥有绝世之才,却还要遵从“不合理”的科考标准。小君不禁揣度,欧阳修之后决心改革科考制度,或许就为了这个心爱的弟子。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曾巩第三次赴考,依然落榜。估摸着欧阳修都心疼自己这怀才不遇的弟子,特修书宽慰他:只要肯坚持,梦想总会实现的。
屡试不应的曾巩却不曾放弃,依旧屡败屡战。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再次侍奉父亲进京,不料行至途中父亲便染病身亡。为治疗父亲,盘缠早已用尽,曾巩只得四处求助才勉强凑出银钱扶灵踏上归途。
曾巩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虽有一位兄长,却英年早逝。因此父亲去世后,家庭的重担便落到了曾巩的肩头。此后的十年,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曾巩不得已放弃了追求功名的机会,一边耕读,一边辅导弟弟和族中小辈学习,且照顾长辈。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曾巩还需忍受着同乡人的嘲讽。早慧的曾巩成名已久,却屡试不中,同乡人便视他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还有好事者作了首打油诗戏谑曾家兄弟:“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面对嘲讽戏谑,曾巩却丝毫不在意,还“力教诸弟不怠”。
十年后,终于等到了兄弟都成长了。于是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带着弟弟曾牟、曾布,以及堂弟、妹婿等,一行六人进京赶考。皇天不负苦心人,这一次一行六人皆中进士,而曾巩在他39岁这年终于得偿所愿,与三苏成为同榜进士。多年的付出终得回报,且带领族人携手步入仕途,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二十年科考路漫漫,虽有诸多波折,然而平和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让曾巩坚持的下来,并最终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