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慈禧身边的太监被押赴菜市口处斩,但太监却没有表现出一丝畏惧和惊恐,反而正义凛然地坦然赴死!
这个太监叫寇连材,原名寇成元,北京昌平南七家庄人,出生于1868年。
他是家中的独子,叔伯堂兄弟中排行老七,父亲叫寇士通,家庭条件也能说得过去,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等庄户人家。
据说,他们这一支脉,是北宋宰相寇准的后代。
但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寇准膝下只有一个女儿,招了个上门女婿,后来又过继了一个侄子。
所以,他们这一支脉究竟是不是寇准的后代,还有待商榷。
不过,寇连材这一生虽然短暂,但却非常传奇,也是晚清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小人物。
15岁那一年,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迎娶了同村的张氏为妻,婚后夫妻二人陆续孕育了3个孩子。
他们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最起码吃喝不愁,顾住温饱没有一点问题,平淡中不乏幸福和甜蜜。
然而,寇家平顺的生活,却在1890年戛然而止。
寇家跟当地的一家大户,因土地纠纷闹得不太愉快,两家多次协商无果,最终闹到了公堂之上。
大户人家财大气粗,人脉和财力都甩了寇家好几条街,而清末的官员,又多是贪腐的无德之辈,最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寇家不仅输了官司,连一家人赖以为生的田亩,也被大户人家一并收入了囊中。
寇士通气愤不过,却又毫无办法,不久便忧郁成疾,撒手人寰。
自此家里的生活重担,就全都落到了寇成元的身上。
他起初心中不忿,想要暗中采用一些手段报仇雪恨,但有些事情,远比报仇更为急迫,那就是如何解决一家老小的温饱问题。
为了谋生,他无奈跑到了京城,想要寻求一条出路。
但当时的大环境很不好,对于穷人来说已经糟糕到了极点,除了当太监别无出路。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24岁的寇连材,最终咬着牙净了身,在一个老太监的介绍下进入了紫禁城。
可是在紫禁城里的日子也不好过,起初他只是个低阶的使令太监,做着出力不讨好的辛苦活。
但他精明能干,腿脚勤、有眼色,硬是在逆境中一点点爬了上来。
1893年,他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机,被调到储秀宫,成了慈禧太后身边的近侍太监。
他略通文墨、做事谨慎,深得慈禧的青睐和信任。
甲午战争爆发后,腐朽无能的清廷,不仅输了战争,遭受了莫大的损失,最终还割地赔款与列强媾和。
这件事激发了爱国人士的愤怒,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上书陈奏,呼吁变法革新,富国强兵。
一直想有所作为的光绪,也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对慈禧也不像以前那么言听计从了。
慈禧对此很苦恼,但光绪毕竟是皇帝,她又不好直接走到台前去压制光绪。
于是,她就动了个歪心眼,把寇连材调到光绪身边当差。
寇连材在名义上,是服侍光绪的贴身太监,实际上却是慈禧的眼线,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
只不过,慈禧做梦都没有想到,在这件事情上失算了,自己派出去的眼线,反而成了光绪的密探。
寇连材虽然身体上已经残缺不全,但是心中却拥有着一份难得的爱国热情。
到了光绪身边之后,他了解了皇帝的宏图大愿,随即倒戈反击,成了光绪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他经常趁着返回储秀宫报告的时候,顺便刺探点慈禧的动向,回去之后提醒光绪注意。
但就这还没完,寇连材后来的做法更是激进,大早上跑到储秀宫,跪在慈禧的床前,哭吃抹泪地开口直谏。
被惊扰了美梦的慈禧,尽管很生气,但还是舍不得下重手处置,这个尽心办差的贴身太监,只是把寇连材训斥了一顿,赶出了储秀宫。
可是寇连材后来做的事情,直接触及了慈禧的逆鳞。
他见哭谏没有用,就特意请了几天假,回老家跟亲人们见了最后一面,交代了身后事。
随后他就写了一份奏章,直接呈送到了慈禧的面前。
他总共提了10条建议,其中一条,甚至还直斥慈禧奢侈无度,生活太过糜烂,做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
这下可把慈禧给气坏了,当场暴怒,依照“太监不得干政”的祖训,命人把寇连材给抓了起来,立即扭送菜市口处斩。
1896年的2月17日,寇连材被押往刑场。面对死亡,他一点也不害怕,反而显得特别从容。寇连材被押到刑场。面对死亡,他整理好衣服,向皇帝的宫殿拜了九拜,又向远方的父母磕了头,然后平静地说出了那句让人动容的话:“如此足千古了!”意思是说,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值了!
虽然寇连材为生活所迫,净身进宫,但他闪现出热爱家国的人生亮点。寇连材的壮烈行动,深深感动了围观的群众。
就这样,28岁的寇连材,因直谏时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被仁人志士称为“烈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