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9年,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居生活,在这里他写下了《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流传千古的名篇。
在黄州这几年,苏东坡基本是赋闲在家的,还要朝廷的监管,不能离开黄州地界。
他的文章皆来自日常生活小事,如外出郊游,朋友聚会等。
一日醉酒晚归,敲门不应,苏东坡站在门外听着江声写下了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叙事,写景,联系当时所处环境的所感所想。
上阙开始点明了饮酒的地点环境。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之后又醉。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仿佛到了三更。
这里的寓室,应该是东坡的雪堂,因为在下雪天建城,故名雪堂。雪堂离东坡的住所还有一段距离。
这时在门外听到家童的打鼾声如雷鸣般响起。轻轻地敲门,没有一点回应,不由地伤感起来,倚杖听起了江声。
“醒复醉”,“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喝得醉醺醺,迷迷糊糊的行走者,为何醒了又要喝醉,还喝到夜里三更?是朋友聚会贪杯还是一定要尽兴呢?联系苏东坡的处境,他是想“一醉解千愁”,想用醉酒来忘却自己的心中的苦闷。
由家童的鼾声如雷来衬托夜的静,引出来后来的静夜沉思,听江声。
下阕则写听江声的所思所感,既然敲门不应,何不顺其自然,听着夜晚的江声。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为什么不属于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功名利禄,潇洒而活。
趁着夜深风平浪静,架起一叶扁舟,飘然而去,泛舟逍遥于江河湖海之间,寄托余生。
想起了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在苏东坡的心中是多想归去田园,但是又不能。
最后一句差点吓着当地的官员,以为苏东坡想不开做出傻事,第二天赶紧去苏东坡家中,一看,苏东坡正在家中睡觉呢,长舒了一口气。
寂静的夜里,只有江声依旧,他心怀天下,满腹才华,却屡被排挤,无处施展才华,多少的无奈与不甘心,也只能望江兴叹。从少年出川,意气风发,壮志满酬,到如今匆匆半生已过,风雨漂泊,谪居黄州。在一个深夜里,冷风吹淡了一些酒意,坚强的外表下是一颗脆弱疲惫的心。
多少次他的内心是否有过动摇?想做到淡泊名利,忘却一切纷纷扰扰很难。何时可以“忘却营营”驾一叶扁舟,逍遥归去。
自由与责任,与梦想之间总是一直在内心里纠缠着,满身疲惫,却又在负重前行。在豁达开朗的苏东坡这里,在任何时候,内心世界永远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心永远是自由的。
在现实生活中,每天在生活中疲于奔命,苟且一直都在,而诗和远方却渐渐淡去。在日复一日的纷纷扰扰中,当时的激情和梦想早已消失殆尽,为碎银几两,整日周旋,“忘却营营”不过是梦一场。
只想在喧闹又繁忙的生活中,有片刻的安静,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翻开心中的诗和远方。
人生是由循环不已的快乐和痛苦组成的,没有永远不变的蓝天,只愿看透生活的本质后,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