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让日本由落后蒙昧走向文明社会——日本飞鸟时代合集

映天评历史 2024-04-12 21:43:04
前言

飞鸟时代在日本的历史中算是个承上(古坟时代)启下(奈良时代)的过渡时代,在渡来人的影响下,日本社会主动向大陆文明靠近,积极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立健全法制体系,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古代日本社会逐渐由世袭贵族联合统治的奴隶制政权转变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飞鸟时代肇始于公元592年,其标志性事件便是日本第一个女大王(天皇)——推古天皇即位。结束于公元710 年,日本第四位女天皇——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市西郊)。因历任天皇的宫殿多在飞鸟地区(今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附近),故而得名。

日本本土山地较多,奈良盆地是个难得的适合农业生产的宝地,而且三面靠山,易守难攻,所以长期成为古代日本的政治中心。

提及飞鸟时代,首先要讲的便是早期日本的第一权贵家族——畿内苏我氏。自苏我稻目与天皇家族联姻开始,苏我氏子孙便世代控制日本政坛,左右天皇的废立,嚣张跋扈,不可一世。最终在皇室与其他贵族的联合绞杀下,苏我氏本宗覆灭,但其旁支依旧长期活跃在日本政坛,直到更为强悍的藤原氏崛起后,他们才逐渐销声匿迹。

苏我稻目初登场,并开始与物部氏争雄

话说大概在西晋永嘉之乱前后(公元310年左右),日本第一个可信度较高的天皇,第十六任天皇——仁德天皇(也有说是其父应神天皇为第一个可信的天皇,但是凭他长着尾巴,在位110年等神迹来看,我是一点儿也不信)即位,此后一直延续到第二十五任天皇——武烈天皇(此人残暴至极,据说娶了自己的母亲为皇后,心理极度扭曲变态),血脉断绝。

为了争夺王位,皇族近亲同室操戈,向着断子绝孙的道路飞驰狂奔。可惜,关键时刻,权臣大伴金村(军事豪族大伴氏的首领,身居大连之职,当时朝廷最高官位)挺身而出,终止了这一闹剧,并迎立了一个血脉稀薄的皇族远亲,这便是第二十六任天皇继体天皇。按照日本人的说法,此后的历任天皇皆出自继体一脉,传承至今达一千五百余年(一个秉承近亲结婚的家族能传承千年?可信度严重存疑)。

凭借拥立之功,大伴金村权倾朝野,位极人臣,大伴氏达到全盛时期。可惜,辉煌的时代总是短暂的。

公元531年,继体天皇去世,庶长子安闲天皇继位,在位四年,无子,其同母弟宣化天皇继位。

同年,畿内豪族苏我氏的首领苏我稻目被任命为大臣(仅次于大连的高官),以制衡大连大伴金村。

宣化天皇在位也很短,不足四年便撒手人寰,继体天皇嫡长子钦明天皇继位。这位仁兄一上台就做了件大事——娶了兄长宣化天皇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侄女石姬皇女为皇后,堪称近亲结婚的典范之作。

钦明天皇即位后,重用掌管财政的苏我稻目和掌管军事的物部尾舆(豪族物部氏的首领,身居大连要职),三方合力,大伴金村难以匹敌,逐渐失势,退出权力中心。大和政权至此进入苏我氏与物部氏争雄的阶段。

由于日本史料混乱,史学界有猜测,安闲、宣化、钦明是三朝并立,最后被钦明统一。此事暂无定论。

物部尾舆是国内守旧贵族的代表,实力强横,积极主张维护固有的统治方式,而苏我稻目则针锋相对,亲近大陆移民势力,主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革新弊政。

据说,苏我氏乃大陆移民家族,其先祖可能是朝鲜人或者中国人。

钦明天皇深谙帝王心术,娶了苏我稻目的两个女儿为妃子,使苏我氏一跃成为皇亲国戚,维持住了朝堂的政治平衡。

公元552年,百济圣王(百济第二十六代帝王,颇有作为)向钦明天皇进献佛像和佛经数卷,以期获得援助,对抗新罗。此事引发了朝堂崇佛与废佛之争。

苏我稻目主张崇佛,试图以此取代传统的氏神(祖先)崇拜,统一民众思想,强化皇权。而物部尾舆、中臣镰子(连姓,豪族中臣氏首领,掌管祭祀,日本第一外戚家族藤原氏始祖中臣镰足的先祖)等守旧势力则坚持原有的氏神崇拜,以维护其统治基础——氏姓制与部民制。苏我氏与物部氏的矛盾自此公开化,并长期影响着大和政坛。

众所周知,佛教最终还是在日本大面积传播,对日本文化影响广泛且深远,但苏我氏与物部氏的争斗却并未通过此事分出胜负。

苏我马子击败物部氏,弑杀天皇,权倾朝野

公元572年,钦明天皇的二皇子敏达天皇即位,成为日本第三十任天皇。物部氏与苏我氏的二代目也于此时正式登台。

彼时,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为大连,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其妻子为物部守屋之妹,典型的政治联姻)为大臣。以二人为核心的两大政治集团继续围绕崇佛废佛展开争斗。

在苏我马子的运作下,外甥女额田部皇女成功嫁与敏达天皇为妃,数年后,皇后去世,额田部皇女晋升为皇后。

皇族内部近亲通婚,保持所谓的血统纯正,一直以来便是日本皇室的传统,始终未曾改变。额田部皇女的母亲是苏我马子的姐姐,而她的丈夫敏达天皇其实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二人是亲兄妹!

公元585年,敏达天皇病逝(可能是中了瘟疫后一直没好利索),苏我马子与外甥女通力配合,成功拥立外甥用明天皇(钦明天皇第四子,额田部皇女的同母兄弟)即位。权力中枢全成了苏我氏的人,自然引发了皇族、物部氏以及其他贵族的不满,朝中暗流涌动,冲突一触即发。

公元587年,即位不足两年的用明天皇,罹患天花(据说顺治帝死于天花,其子康熙成功抵抗了病毒,但却成了康麻子),撒手人寰。

关于皇位继承问题,苏我马子秉持兄终弟及的原则,拥立另一个外甥,即后来的崇峻天皇(钦明天皇第十二子,母亲是苏我马子的妹妹)继位。

消息一出,物部守屋立即反对,并提出由穴穗部皇子(钦明天皇之子,非苏我氏所出)继位。苏我马子当然不会同意。

这个时候,能动手就憋吵吵成为了双方难得的共识,内战就此爆发,史称丁未之乱。

过程尽管艰难,但苏我马子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物部守屋战死沙场,物部氏自此隐姓埋名,消失于历史长河。

大权独揽后,苏我马子扶外甥崇峻天皇登基大宝,外甥女额田部皇女晋升皇太后。天皇与太后由原本的姐弟关系变成了母子关系,奇葩的日本皇室。

随着物部氏的没落,以苏我氏为代表的崇佛派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佛教开始在日本大规模传播,崇佛礼佛之风日渐昌隆。

如此过了数年,不甘做傀儡的崇峻天皇终于按耐不住性子,萌生了杀舅夺权的想法。苏我马子得到眼线的汇报后,又惊又怒,当即派遣杀手东汉直驹(后来欲强娶苏我马子之女,被杀)物理超度了这个不知趣的外甥。

弑君,如此倒行逆施的行径,自然引起了朝中各势力的不满,但慑于苏我马子的强横,局势并未失控。

面对朝廷的暗流涌动,苏我马子不愿再随意扶持皇子继位,特别是成年皇子,更是避犹不及,他可不想再来一次弑君。于是经过与太后及一众盟友反复商议后,苏我马子决定参照日本神话传说中神功皇后(据说活了一百岁,是日本最早的女性君主,真实性严重存疑)的故事,由皇太后继天皇位,作为过渡,挺过这一特殊时期。

公元592年,苏我马子拥立38岁的外甥女,皇太后额田部皇女即位,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真正的女性天皇,即第三十三任天皇推古天皇,日本正式迈入飞鸟时代,苏我氏达到全盛。

圣德太子——日本的改革先驱

推古天皇即位后,立即任命在平定物部尾舆叛乱中,立下卓越战功的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即著名的圣德太子。第二年册封其为摄政,与苏我马子共同辅政,勉力维持了皇室与豪族的政治平衡。

圣德太子所统军队攻克了物部尾舆的大本营,其亲信射杀了物部尾舆。

这一任命之所以没有引起苏我马子的反对,完全得益于日本皇室的伦理失序。圣德太子的父母是以钦明天皇为父亲的异母兄妹,其祖母是苏我马子的姐姐,外祖母是苏我马子的妹妹,也就是说圣德太子是苏我马子的甥孙,而推古天皇则是圣德太子的姑姑或姨姨。总之,站在大和朝廷权力顶端的三个人,血脉关系十分浓厚。

圣德太子自幼修习佛法和儒学,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特别是孔子的尊王大一统思想,对其影响极大。

彼时的中国已然在隋文帝的领导下,结束了长达近400年的大分裂时代,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一水之隔的日本却是发展缓慢,危机深重。

以部民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和由此衍生出的氏姓制都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世袭贵族联合执政的落后体制,僵化低效,皇权备受压制,改革已是必由之路。

所以,在成为摄政大臣后,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逐渐成为了圣德太子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目标。为此,他在日本国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圣德太子改革”或“推古改制”。

圣德太子在日本已经被神化,这从人们对他的称呼中足以看出。在二十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圣德太子的肖像一直都是日元纸币上的常客,只不过现在已经被一些军国主义代表人物取代了。

改革的具体内容网上到处都是,便不做赘述了。主要是这个改革极不彻底,有点隔靴搔痒的意味。

加强皇权,势必就要削弱贵族势力。苏我马子岂能同意,而为了让改革能进行下去,圣德太子不得不做出妥协和让步,这就导致豪族势力的根基部民制和氏姓制未能废除,豪族实力依旧强大,皇权的提升相当有限,国内各主要矛盾皆未解决,社会危机仍旧不断深化。

当然,这个改革也不能说一无是处,至少它为日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后来天智天皇主导的大化改新便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此次改革,还极大推动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苏我氏与圣德太子皆崇佛),而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不被取代,在圣德太子的劝说下,推古天皇以身作则,公开祭拜传统神祇。此举造就了日本一边学习外来文化,一边坚守本国文化的复杂性格。

推行佛教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树立全民共同的宗教信仰来取代传统的氏神崇拜(即祖先崇拜),以此统一民众思想,削弱氏姓贵族的势力,从而强化皇权。

圣德太子崇佛还有一个原因:作为隋帝国的统治者杨坚,自幼成长于佛寺,终生笃信佛教。这属于榜样的力量。

推古天皇统治时期,中日之间自倭五王时代断绝百余年的邦交得到了恢复(详情参见),即小野妹子(名字很中二)出使。那句著名的“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外交名言便是出自此时,隋炀帝看了真是既好气又好笑。只不过,当时正在备战高句丽,不想节外生枝,于是便同意恢复了双方的外交关系。

隔年日本再次出使,为了避免外交事故,将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被日本人认为是天皇称号使用的开端。

这件事中国史书中并无记载,基本可以肯定是日本人杜撰的,毕竟天皇一词要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才出现,武则天署理朝政,为了政治考量,她忽悠李治称天皇,她称天后,俩人并称二圣。

日本人无文字,能学会使用汉字已经是大部分贵族们的能力极限了,创造新的词语,特别是如此重要的身份名词,对他们而言难度太大,即使能造出来,没有中国皇帝的身份加持,也不会得到他们自己的认可。毕竟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中国才是正统,是大道所在。对他们而言,剽窃中国的先进文化,才是他们的发展正途。

从上述中日交往来看,日本朝廷希望与中国保持平等外交关系的愿望还是极为强烈的,这可以看做是一种自卑到极致后的逆反心理,而我们对此倒是很大度,本着包容开放的心态,欣然接受了这个邻居投来的所谓善意。

遣隋使以及后来的遣唐使自此开始逐渐频繁往来于中日之间,这对后来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正如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所言,通过这种交往,日本恰如婴儿追求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了朝鲜和中国的先进文明,于是从野蛮阶段,不久即进入了文明阶段。

只是最终谁也没想到,竟然养出了一匹白眼狼,实属可恨!

苏我虾夷与苏我入鹿父子的悖逆与疯狂

飞鸟时代,苏我氏是无可争议的第一豪门,从苏我稻目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钦明天皇后,苏我氏便傲立朝堂,地位无可撼动。

苏我马子主政时期,也没忘记这个家族传统,将女儿嫁给了敏达天皇的嫡孙田村皇子(即后来的舒明天皇),继续保持着与皇族的姻亲关系。

以外戚身份入主朝政,苏我氏开日本之先河,其后的藤原氏则将这一模式推向巅峰。外戚干政这种陋习,他们倒是模仿的极好。真是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公元622年,圣德太子去世,享年49岁,苏我马子废摄政之职,以大臣身份独揽大权。

公元626年,苏我马子去世,其子苏我虾夷继任大臣(物部氏被诛后,大连一职被取消,大臣便是最高官位)。

公元628年,推古天皇去世,享年75岁。

由于圣德太子走得早,而推古天皇死前又未定立继嗣之人,于是有关继承人问题再度成为了大和朝廷权力争夺的焦点。

据说,推古天皇临死前有遗言让山背大兄王(圣德太子的儿子)即位,无论真假,总之苏我虾夷不认,他要拥立自己的妹夫田村皇子。

群臣于此事意见不统一,只是慑于苏我虾夷的权势,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偏偏这时,苏我虾夷的叔叔苏我摩理势主动跳了出来,执意拥立山背大兄王。苏我虾夷对此异常愤怒,也不惯着他,直接派人将其斩杀,开了苏我氏内部残杀的先例,这为后来苏我氏的内部分裂埋下了隐患。

鲜血凝聚人心,群臣意见瞬间统一,一致拥戴田村皇子继位,这便是日本第三十四任天皇舒明天皇。

舒明天皇身居至尊之位,但却形同傀儡。而失去了权力的制衡,苏我虾夷俨然以天皇自居,专擅国政、僭越礼制、贪婪奢侈、横行无忌。天皇自遮其目,群臣皆莫敢言。

苏我虾夷晚年,身体欠佳,其子苏我入鹿开始崭露头角,为其出谋划策,当时的国政几乎都由苏我入鹿处理(有点类似嘉靖朝严嵩与严世蕃的意思)。

公元641年,舒明天皇去世,同样未选定继承人,估计是觉着选了也没用,还容易给指定之人带来灾祸,毕竟这个继承人终究是苏我氏说了算。

为了争夺皇位,舒明天皇的两个儿子中大兄皇子(未来的天智天皇)、大海人皇子(未来的天武天皇)以及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王开始了权力角逐。

为了平息内斗,苏我虾夷多方斡旋,最终达成决议,由舒明天皇的皇后宝皇女(时年48岁,据说极为美艳)即位,称皇极天皇,是为日本第二位女性天皇,也是苏我氏拥立的第二位女性天皇。此事大概率是苏我入鹿主导的。

公元643年,苏我虾夷病重,决定交班,于是未经朝廷旨意,便直接在家中任命自己的儿子苏我入鹿担任大臣之职。

苏我氏对皇权的蔑视,严重刺激了朝中改革派的神经,特别是皇室,迫切希望恢复圣德太子时期的改革措施,提振皇权。而为了压制这股力量,苏我入鹿决定杀鸡儆猴,派兵袭杀了山背大兄王,并逼迫上宫王族(圣德太子一家)集体自杀,断了改革派的根。

此事有争议,也有认为是苏我氏及皇室主要势力担心山背大兄王对皇位安排不服,为防止日后生变,故而将其除之。

此后,苏我入鹿不断突破大和朝廷的底线,朝着作死之路发足狂奔。称自家宅邸为天子之门,自己的子女为皇子皇女,独揽朝纲,为所欲为。苏我氏在他的引领下,暴虐骄横,结怨无数。

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与亲信中臣镰足策反了苏我入鹿的堂兄弟苏我石川麻吕,发动政治冒险——乙巳政变,于皇宫大殿,当着皇极天皇之面,将苏我入鹿乱刀砍死(突然想到了东吴权臣诸葛恪,似乎也是同样的结局)。树倒猢狲散,苏我氏党羽随陆续叛降,苏我氏家兵不战自溃,苏我虾夷于绝望中自焚而死,苏我氏本宗彻底覆灭。苏我氏旁支因站队正确,继续活跃在大和政坛,只不过失去了绝对权力的庇护,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此次政变的领导者中大兄皇子,是舒明天皇与皇极天皇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天智天皇,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大化改新便是他主导推行的。

此次政变的主要谋划者中臣镰足,便是未来统治日本长达四百余年的藤原氏始祖,作为中大兄皇子的心腹,中臣镰足死后被赐姓藤原氏。

大化改新

乙巳之变后不久,识时务的皇极天皇决议让位于儿子中大兄皇子,未料中大兄皇子竟接受亲信中臣镰足的建议,推荐由皇极天皇的异母弟轻皇子(与中臣镰足交好,过从甚密)继位(积累名望,以退为进),轻皇子三辞不受,转而推荐古人大兄皇子(苏我虾夷的外甥,中大兄皇子的异母弟),苏我氏刚刚覆灭,古人大兄皇子鉴于身份尴尬,果断出家以避,轻皇子无奈,只得认命。

公元645年7月,一番瞎折腾后,皇极天皇正式退位,改称皇极上皇,轻皇子登基,是为孝德天皇,这便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皇位相让事件。

孝德天皇继位后,本着过渡身份的自觉,立即册立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并立外甥女兼堂妹间人皇女(皇极天皇之女,中大兄皇子的妹妹)为皇后,中大兄皇子的妹妹直接升格成了嫡母,实在是太符合日本皇室伦理失序的尿性了。

至尊之位已定,接下来便是朝堂的政治平衡了。在中大兄皇子的授意下,孝德天皇任命豪族阿倍氏首领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最高官职),苏我氏旁支首领苏我石川麻吕(苏我入鹿的堂兄弟,被策反并参与政变)为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臣(大化改新后改为内大臣)。

左右大臣都是守旧势力代表,而中臣镰足则是革新派的中坚力量,三方皆与中大兄皇子利益相关,朝堂各势力达成微妙平衡。

除了封官,联姻也是政治笼络的重要方式,阿倍内麻吕和苏我石川麻吕各出一个女儿被孝德天皇册立为妃,二人的另一部分女儿则被中大兄皇子收编。

在苏我氏统治的时代,日本土地兼并盛行,部民转为佃户,全新的封建剥削关系逐渐形成。而为了兼并土地,贵族之间征战不已,皇室也参与其中, 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加之苏我氏因崇佛而大兴土木以及远征新罗(日本不甘心失去朝鲜半岛的利益,自推古朝开始便多次远征新罗,甚至一度击败新罗,逼迫对方割地求和)给广大部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迫使他们远走他乡,甚至揭竿而起。种种乱象,严重冲击了部民制的基础,氏姓制也因此摇摇欲坠,日本的社会危机愈加深重。

苏我氏统治后期,留学二三十年的遣隋使们(去时隋朝,归来已然唐朝)陆续归国,开始在国内传播从中国学来的先进文化、技术以及政治经验。皇室与贵族之中主张改革的新兴势力因此逐渐增多,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

铲除了苏我氏后,中大兄皇子事实上控制了日本朝政,于是便着手推动改革事宜,完成圣德太子未竟的遗志。

公元645年,孝德天皇正式改元大化,敲响了改革的钟声。

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而中国第一次使用年号则要追溯到汉武帝刘彻的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

大化取自《尚书》施教化,大治天下之意,口气极大。

此次改革的宗旨便是仿唐朝之制,废除原本的世袭贵族奴隶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此举严重侵害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朝中顿时暗流涌动。

9月,刚刚出家不久的古人大兄皇子,许是被忽悠,许是自己吓自己,总之他起兵造反了,然后很快就被镇压了,生死未知。

流血事件暂时稳住了局面,同年腊月,为了进一步减少改革的阻力,孝德天皇将国都从飞鸟迁至难波(今大阪市),远离守旧贵族的大本营。

万事俱备后,公元646年正月,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推行日本社会的全面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一、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即隋唐的均田制,只是换了个名)与租庸调制(隋唐制度,连名字都不改,直接白嫖)。土地收归国有,建立户籍制度,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口分田,终身所有权),国家以租、庸、调的形式向农民课税和征役。租是田租,庸是劳役,调是地方特产,不服徭役可以物代役。

二、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仿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明确了天皇为最高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以二官八省一台为中央管理机构,建立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僚体系,中央集权行政体制的轮廓初步成型。

太政大臣权柄最大,类比宰相,但非常设官职,大部分时间由其余三位大臣共同署理朝政。大化时期,并未任命太政大臣。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复制隋唐政治经济等方面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一次自上而下的社会革命。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国家体制,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日本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改革之一。

改革之路阻力重重,内部矛盾严重激化

大化改新过程中,革新派与守旧势力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歇。

公元649年,左大臣阿倍内麻吕去世;同年,右大臣苏我石川麻吕被兄弟苏我曰向诬陷自杀(天理循环)。

两大竞争对手相继死亡,中臣镰足成为最大受益者,若说这里面没有他的谋划,我是一点儿也不信。

公元653年,中大兄皇子突然奏请迁都,返回飞鸟。个中缘由,不得而知,多半是改革阻力太大,不得不与守旧势力妥协。可笑的是,孝德天皇竟然拒绝了,叫你几声天皇陛下,就分不清大小王了!

中大兄皇子也不搭理他,直接率领皇族(包括皇极上皇)和文武百官(大部分都跟着走了)返回了飞鸟。

无能狂怒的孝德天皇不久便病倒了,勉强扛到第二年后,再难支撑,郁郁而终。

按道理,此时作为皇太子的中大兄皇子已经可以登基了,但考虑再三还是觉得时机不好,于是变让自己的母亲皇极上皇二次践祚,是为齐明天皇,这位女天皇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逊位后再次登基的天皇。中大兄皇子则继续担任皇太子,实际把持朝政。

齐明天皇继位不久,皇宫发生火灾,为了讨母亲欢心,中大兄皇子大兴土木,营建新殿冈本宫,瞧瞧这名字,听着就安全。只可惜,再好的名字也挡不住天罚,火灾还是难以避免。

除了不断兴修宫殿,中大兄皇子还相继上马了其他的大型基建工程,沉重的徭役使得民怨沸腾,这给了朝中守旧势力极好的反击机会。

公元658年,苏我赤兄(右大臣苏我石川麻吕的亲弟弟)鼓动有间皇子(孝德天皇之子,左大臣阿倍内麻吕的外孙)发动叛乱,然而就在即将起兵之时,苏我赤兄突然决定弃暗投明,派人逮捕了有间皇子,并将其谋反之事和盘托出。中大兄皇子知悉后,将有间皇子及其党羽立即处斩,苏我赤兄因举报有功,不仅无罪还越混越好。丑陋!恶心!

有间皇子的死并未消除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内部矛盾急需转嫁,战争无疑是日本政府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此后,该手段也成为了历届日本政府遇到危机时的灵丹妙药。

白江口之战——中日第一次交锋,日军不堪一击

北方的虾夷(北海道地区)、南方的隼人(九州岛南部地区)两大蛮族(日本人不认可这两个地方的人为自己人),以及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相继成为了中大兄皇子屠刀所向的目标。

虾夷、隼人等地,尚未开化,实力不济,完全成了日本武将刷战绩的经验包。然而到了朝鲜半岛后,形势陡然逆转,井底之蛙瞬间明白了什么是天威不可犯。

彼时的朝鲜半岛,日本的百年盟友百济,在高句丽的支持下,不断蚕食新罗。为求活命,新罗果断放弃独立地位,尊大唐为正朔,乞求天兵渡海相助。

公元660年,灭国狂人苏定方奉高宗李治之命,亲率水陆十万大军,入朝作战。百济螳臂当车,转瞬即溃,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亡国。残存势力赶忙求援于日本朝廷,中大兄皇子决定借此机会,重振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威信。

公元661年,齐明天皇与中大兄皇子亲临九州前线,指挥渡海作战,结果还没开始,天皇便因年老体衰,不堪舟车劳顿,一病不起,一命呜呼,呜呼哀哉。

天皇死了,那就先不打了,等回头办完丧事再来。不过,可以先给百济残存势力一点希望。当时,百济的一位王子还在日本当人质,于是便被五千日军护送归国,百济遗民喜极而泣,立即拥立其为国王,谋求复国。

齐明天皇丧事完毕后,中大兄皇子依旧不登皇位,仅以皇太子名义称制(代行皇帝职权),这哥们是真能忍啊!

治丧期间,中大兄皇子一面向百济余孽输送物资,一面积极备战。

公元663年,唐军留守部队决定剿灭百济残余,偏偏这个时候百济内部还爆发了内讧,危急存亡之际,日军姗姗来迟。

8月,唐朝、新罗联军与百济、日本联军于半岛西海岸的白江口爆发激战,史称白江口之战。由于敌人太菜,战斗只持续了一天便结束了。唐军以少胜多,海陆两战皆胜,百济彻底亡国,日本损兵折将,狼狈而退。

百济覆灭,高句丽被完全孤立,陷入唐朝与新罗的包夹之中。公元668年,平壤陷落,历时七百余年的高句丽亡国。

日本政府试图恢复在朝鲜半岛支配地位的幻梦彻底破灭,直到千年后,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才再次重启大陆政策。

战后被打糊涂的天智天皇

日本迄今为止,一共126位天皇,其中绝大部分都很平庸(始终如一的坚持近亲繁殖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傀儡居多,真正能行使天皇的权利,并有所作为者少之又少。飞鸟时代的天智天皇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有为君主之一。

他18岁初露锋芒,屠灭苏我氏,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所向披靡,通过大化改新,攫取了大权,并推动日本社会朝着文明时代迈进,直到37岁时,大唐天兵给了他沉重一击,这才如梦初醒,明白了井底之蛙的真意。

战败后的中大兄皇子,内外交困,焦头烂额。为了扭转危机,他先是放低姿态,遣使西向,与大唐、新罗修好,恢复邦交。

同时,制定严密的国土防卫政策,兴建大量的军事设施,以备不测(大唐此时的军事重心还在高句丽,压根瞧不上这个蛮荒小岛)。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他决定一改往日强硬态度,向守旧势力妥协退让,承认其特权地位,并允许贵族恢复一定数量的部民,如此开历史倒车的行为自然引发了革新派的不满,两头不讨好。

公元667年,中大兄皇子迁都近江(今滋贺县),与保守势力愈加亲近。

第二年,执掌日本政坛近20年的中大兄皇子终于正式登基,成为第38任天皇——天智天皇。同年参照唐律——贞观令,制定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近江令》,将大化改新的政治成果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此事真实性存疑,日本人自己都不确信)

公元669年,天智天皇的亲密战友中臣镰足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天皇赐姓藤原,以彰其功,这便是藤原氏得姓之始,中臣镰足也被立为藤原氏始祖。

晚年的天智天皇依旧在不断地完善大化改新的相关政策,希望在自己死后,日本还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现实终究比想象残酷,公元672年正月,天智天皇在严寒笼罩的皇宫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只留下了一地鸡毛。

壬申之乱——保守派与革新派的宿命对决

自大化改新以来,天智天皇的亲兄弟大海人皇子便始终伴其左右,尽心尽力,辅佐兄长一步步踏上权力的巅峰,积累了较高的名望。而按照日本自敏达天皇(第三十任天皇)以来同母兄弟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大海人皇子便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中日之战,日本战败,天智天皇的威信遭到沉重打击,大海人皇子趁势而起,掌握了大量实权,凝聚了属于自己的一支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

兄弟二人也因战后的许多政策问题产生分歧,特别是对守旧势力的妥协,引起了大海人皇子的极大不满。双方矛盾最大时,天智天皇几乎要杀了自己这个兄弟。

据说兄弟间的矛盾还来源于一个歌女,类似曹丕、曹植、甄宓三人的感情纠葛。

公元668年,天智天皇正式登基,按照惯例,大海人皇子被册立为皇太子。

为了避免日本皇室长期以来的皇位继承纷争,天智天皇想引进大唐的嫡长子继承制以代替不靠谱的兄终弟及制。

经过数年的思考与筹备,公元671年,天智天皇任命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为朝廷最高官职太政大臣(这是该官职问世以来的首次任命),苏我赤兄为左大臣,中臣金(中臣镰足的堂兄弟)为右大臣。在近江朝廷占据优势的守旧势力尽皆聚集到了天皇与大友皇子身边,作为法定继承人的大海人皇子,瞬间失去了一切权利,他也明白了自己兄长的意图,要易储了。

同年八月,天智天皇病重,召大海人皇子觐见,并表示要让位于他。面对这赤裸裸地试探,大海人皇子根本不敢接话,而是极力推荐大友皇子,同时自请出家,以表忠心。天智天皇或许还是念着血脉亲情以及对方长久以来的辅佐之功,终究还是没能狠下心来,纵其离去。

大海人皇子离开近江朝廷后,退到吉野,一边积聚力量,一边静观时局,徐图再起。

公元672年正月,天智天皇去世,大友皇子继位(是否正式继位,存在争议),是为弘文天皇(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明治天皇才追认其为正统序列的天皇)。

为了稳固帝位,大友皇子立誓要消灭大海人皇子,毕竟对方还顶着皇太子的身份。而大海人皇子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主动联合东国(关东及东海地区)势力(渡来人的主要安置区域,封建势力强大,属于革新派力量),组织了数万兵力与大友皇子展开激战,这便是日本早期最大的内乱——壬申之乱。战争持续了两个多月,最终以大海人皇子全面胜利,大友皇子自杀而告终。

作为大友皇子盟友的中臣氏遭到重创,主宗藤原氏(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因此受到牵连,不得不暂时蛰伏。

壬申之乱表面上是两个皇子之间的皇位之争, 实质上是自大化改新以来,革新派与守旧势力矛盾的总爆发。此战,守旧势力的力量被大幅削弱,革新派重新占据朝堂,并对大化改新以来的成果不断予以深化,极大推动了日本建立律令制国家的进程。

天武天皇——继续推进大化改新

公元673年,大海人皇子在飞鸟顺利登基,是为天武天皇。

天武天皇即位时,新罗与唐朝蜜月期已结束,双方进入敌对状态。为了防止日本背后捅刀子,新罗果断遣使赴日,修复彼此的紧张关系。日本政府虽然在白江口之战后试图恢复中日关系,但效果甚微,而且多次要求更改国名为日本,都得不到唐王朝的认可。于是乎,日本、新罗就此一拍即合,狼狈为奸,中日外交关系断绝。

公元663年,唐灭百济

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朝鲜三国时代结束,新罗一家独大。

公元670年,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试图全面掌控朝鲜半岛,这引起了作为藩属国的新罗的强烈不满,双方因此交恶,爆发战争。

后因与吐蕃战争的拖累,唐朝不得不战略收缩,默认了新罗对半岛的统治,新罗投桃报李,遣使谢罪,双方关系修复。

公元676年,唐朝将安东都护府撤往辽东,新罗正式一统半岛。

天武天皇登基后,首先要做的便是推翻天智天皇晚期对于守旧势力妥协退让的相关政策,并继续深化日本的社会变革。

在他的主导下,世袭的氏姓制度、贵族私有的土地制度以及腐朽落后的部民制统统被废除,全部土地和部民皆为国有,开展全国户籍统计工作,完备地方行政体系。

守旧贵族势力在此过程中,遭到沉重打击,各地新兴的中小贵族纷纷崛起,进一步分化了传统贵族的力量,使得改革的阻力大幅削弱。

天武天皇秉承着改革派深入学习大唐先进经验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以天皇权威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他废除了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御史大夫等实权官职,于天皇之下,只设太政官和大弁官,相当于传声筒,上传下达,无实权,各部官员奉命行使部门职权。天武天皇在位14年,一切政令皆由己出, 堪称日本历代天皇中权力最大之人。

为彰显自身继位的正统性,提升天皇的威严,天武天皇决定向中国学习,编修国史。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相继进入编写阶段(奈良时代成书)。由于日本自身的历史多为口口相传,缺失极为严重,所以这两本书中充斥着大量有争议的内容,尤其是《古事记》,几乎就是一本神话故事书,其内容处处彰显其民族特性——变态。

公元681年,天武天皇立嫡子草壁皇子(又是个奇葩的名字)为皇太子,正式引入嫡长子继承制。

同年,天武天皇仿照唐律,着手制定《飞鸟净御原令》(因天皇居住在飞鸟净御原宫而得名),日本开始向律令制国家迈进。

律:法律,明确违法行为及惩罚措施;令:法令,即国家运行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律令制起源于隋唐,随后传至周边汉文化圈内各国。

在这个律令中,天皇一词正式出现,并成为日本国王的正式称呼,不过,中国这边依旧以日本国王或倭王来称呼对方,直到北宋时期,才在正史中改为天皇。

尽管此时的中日之间已经停止了邦交,但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一直在通过朝鲜半岛关注并学习唐朝,此时的唐朝皇帝李治自称天皇,皇后武则天称天后,所以日本这边也不打招呼,直接盗用,且一直沿用至今。

持统天皇——武则天在日本的低配版

公元685年,天武天皇开始缠绵病榻,皇后代理执政,成为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几乎复刻了李治与武后的故事,这日本人还真是好学啊!

公元686年,天武天皇病逝,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始终未能下葬,皇太子无法继位,故暂由皇后称制。岂料,丧事一搞就是两年多,中间还爆发了大津皇子的叛乱。皇太子本就体弱多病,没完没了的丧葬事宜最终彻底耗尽了他的生命力。

公元689年,老皇帝终于下葬了,但皇太子也跟着去了(至于皇后是否为了至尊权力效仿则天皇后,杀子上位,那就不得而知了,可以拍狗血剧了)。

考虑到皇孙轻皇子年龄太小(才7岁),皇后决定效仿前代,女主临朝,于是日本历史上第三位女天皇持统天皇就这么巧妙的登基了,比我们的武后容易太多了,毫无阻力。

有别于之前的推古天皇(圣德太子辅政)、皇极天皇(两次登基,第一次由苏我虾夷主政、第二次由中大兄皇子主政)两位同性前辈,持统天皇颇具政治才干,其在位期间,并未安排皇室重臣辅政,而是亲力亲为,集大权于一身,进一步巩固了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

由于在天武天皇后期,持统天皇已然控制了朝政,所以在她登基后,大政方针不变,依旧围绕着学习唐朝建立律令制国家的方向前进。

持统天皇即位不久,便着手对此前订立的《飞鸟净御原令》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于公元689年正式施行。

当时的唐长安城(隋文帝时期宇文恺设计,宇文恺与宇文化及毫无关系)是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天武天皇在位时迫切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于是便命人仿建一个微缩版(唐长安城占地十三万亩,藤原京占地一万亩左右),只可惜还未完工,他便先走了。

为了表达对亡夫的思念,持统天皇决定继续加大投入,建造一座真正的皇城,其实就是自己想换大房子了。

公元694年,工程完工,持统天皇当即下令迁都藤原京(这被认为是早期日本最为正式的都城,他们以前的皇城规模太小,顶多相当于我国一个普通的行政村)。

公元697年,五十多岁的持统天皇开始考虑继承人问题,在经过一番争论后,她力排众议,扶持15岁的亲孙子轻皇子(草壁皇子之子,类比朱标与朱允炆)继位,是为文武天皇,她则以太上天皇之尊继续控制朝政(类比乾隆嘉庆)。

持统天皇之所以突然决定让位,应是借鉴了唐朝方面的前辈。此时的武周朝廷,则天大帝也在纠结帝位的延续问题,到底是武氏接班,还是还政于李氏。重臣兼宠臣的狄仁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武则天认清了天下依旧归心李氏的现实,于是立儿子李显为皇太子。

公元700年,鉴于此前修订的《飞鸟净御原令》在实际应用中多有缺漏,持统上皇决定在效仿唐律的基础上再度重修律令。于是以刑部亲王(天武天皇之子)、藤原不比等(中臣镰足之子,续弦是轻皇子的乳母,他以此关系拥立轻皇子成功上位,受到持统上皇的重视,藤原氏开始崛起)等朝中重臣以及诸多遣唐使组成的编撰团队正式成立。

公元701年,新修律令基本成型。

公元702年,新律令正式颁行,因当时的年号为大宝,故称之为《大宝律令》。

相比于此前的《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更加完备,成为日本律令制国家形成的标志。

《大宝律令》中的律,即刑法,基本仿照了唐朝。而令,即相关政治制度,日本在模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了自身国情,创造了很多独有的制度。好学而不忘本,这孙子太可怕。

同年,持统上皇决定恢复断绝了近30年的中日关系,派遣使者入唐,进一步学习唐朝的先进经验。

公元701年,吐蕃与后突厥联合北疆诸多蛮部进犯凉州,凉州都督郭元振临危受命,奉诏讨贼,征调百万大军(号称两百万,听着就带劲),十路并进,一路所向披靡,直抵逻些(今拉萨)。吐蕃赞普无力抵抗,献上大量牛马,黄金,屈膝求和。后突厥也被大唐天兵的威势所慑,献马释俘。此战,唐军威震天下,四夷敬服。这应该也是让日本决定恢复邦交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这次两国邦交的恢复,相关传言很多,比如持统天皇亲自出使,与偶像武则天会面;武则天酒后赐国名为日本;使者归国时,受赠了两只大熊猫。一个个跟写小说一样,胡扯一气。

公元703年,持统上皇病逝,葬礼搞了一年,最后火葬,骨灰与夫君天武天皇合葬,这是日本天皇的首次火葬,可见这一殡葬形式已经在当时的日本颇为盛行,传统的古坟逐渐消失。

公元707年,25岁的文武天皇去世,由于儿子太小,所以便由他的母亲阿陪皇女即位,这便是日本第四位女性天皇——元明天皇,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做过皇后就即位的女性天皇。

阿陪皇女与持统天皇是姐妹,他们的父亲是天智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是天武天皇,持统天皇嫁给了自己的叔叔天武天皇,并生下了草壁皇子,然后阿陪皇女就嫁给了自己的外甥草壁皇子,阿陪皇女与持统天皇这对姐妹又成了婆媳关系。服不服吧!

元明天皇继位后,也想学自己的姐姐,给自己盖个更大的房子。于是便以京城人口增长,土地不够居住为由,命人仿制唐长安城和神都洛阳城,营造了平城京(今奈良市区西郊),面积高达三万余亩,勉强达到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人为之神往的奈良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

未完待续……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