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宣布,应俄方邀请,中方将前往俄方出席商务论坛,探讨能源合作问题,对此,各方都涌现新的期待,希望这场商谈能够达成新的成果。
而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可能就是中蒙俄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根据俄方媒体报道,他们已经派遣政要前往蒙古国商讨相关事宜。
这份2022年就初步建设的计划如今总算是看到了新的进展,据悉,这条线路每年会供应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对中俄双方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促进蒙古国的发展。
而在去年的3月份,中俄也曾探讨过相关话题,双方领导人在莫斯科进行商谈,提到中俄友谊历久弥新,双方共同努力,推动该项目的切实落成。
能源局表示中俄能源合作称得上双方基石,在当下紧张的国际局势中,有必要建立新的能源贸易体系,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全球能源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可见当时中俄就已经有了初步共识,只等推进企划,在中俄建交75周年的里程碑时期,能够达成这种大型合作项目,也不失为额外的纪念事件。
回顾其历程,先是2022年年底,蒙古总统访华提到相关议题的推进,然后调查人员入场开始就参数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可行性后接着往后进行。
然后在上合峰会中,中方也提到了相关议题,称之为将传递贸易稳定信号的举措,目前来说,这条西伯利亚-2号管道已经称得上世界级工程,毕竟单一年传输量就到了总耗费七分之一。
这种数据摆在面前自然令人较为直观的了解到建设该工程的重要意义,多家媒体出于政治思考,对这次能源论坛结果抱有更加积极的猜想,认为双方大概率达成共识。
如果真如这些媒体的预测,那2024年项目就能开工,毕竟2023年的时候参数已经调查完毕,在七月初也已经和蒙古国进行了沟通,现在唯一缺的就是中俄共识的达成。
如果顺利,这项工程大概率在2028年落成,代表我国能源运输安全再上一层楼,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论断呢?其实我们要从整体看待问题,而很多网友的分析较为片面。
首先,有人指出中蒙俄管道途经蒙古国,其外交态度模糊不清有可能成为中俄贸易限制,导致能源管道反而成为了蒙古国手中的武器,反过来拉低了中方的发展期待。
这番话有一定的参考性,可对比起来就不一样了,我们从管道铺设来说,以前俄方铺设的是什么管道呢?比如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等等,这些线路明显能够看出输送对象。
其中大部分都是送往日韩市场的,那么问题来了,俄乌冲突爆发背景下,日韩市场值得信任吗?特别是在美方冻结其资产后,这种政治风险就逐步扩大。
为此,俄方就开始更改线路,但归根结底已有的管道线路就在那里,改建需要时间,现在就是先送到那边,然后再用邮轮慢慢运,其中出现了额外的花费。
双方交易额目前一年超过1万万吨,,这些运费可不是小数目,如果节省下来这笔钱,自然就能用在更多的建设领域,为此中蒙俄管道就具备经济优势。
除此之外,这些管道本来就是送往日韩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说白了,如果两个国家控制该管道,中方的资源取用就存在问题了,所以需要更加具备安全性的管道。
而途经蒙古算得上是风险,可其实没那么令人担忧,作为中俄邻国的蒙古国,很难在外交战略上出现什么偏颇,这或许也是双方比较实际的考量。
更何况对蒙古国来说,根本没理由阻碍管道通行,其一,中蒙之间修建了新铁路,合作项目做的很好,脱钩不是什么好的选择,自然会减少这部分的担忧。
其二,蒙古国自己受到疫情打击的程度比较大,国内经济陷入低迷,需要不少资金度过困难,而管道过境自然要收取费用,作为世界级工程,其中费用可不算少。
有了这笔钱,至少代表他们可以有一笔额外的收入缓和地区局势,而且蒙古国的总理早就拿出了自身态度,表示中俄两国和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导致他们陷入尴尬。
但实际上也归功于此,他们更加习惯和大国相处的模式,对这次合作项目也抱有额外的期待,只是,中蒙俄三方都抱有积极态度,不代表中俄之间没有分歧产生。
能源合作是中俄头等大事,可首先要达成共识才能讲之后的情况,也就是“亲兄弟明算账”。俄方传输天然气,自然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更何况这次产能属实爆表。
加上日韩被标定为不友好国家,俄方的产能大部分都会输送到中方境内,那么这其中涉及的利益就非常可观了,因此,中方希望能够进一步压下价格,创造更多获益空间。
俄方则想要提升价格,拿到更多报酬,而双方对此产生的争执不是这么简单就能敲定的,即使双方有着政治基础也不可能说罔顾彼此收益,所以,估计要进行较长时间的交锋。
只是目前来说,中俄既然在远东开发计划达成共识,白俄还加入了上合组织,可见中俄关系属实越发贴近,这也符合美方“双重遏制”下的国际趋势。
换言之,双方合作基础非常深厚,不会因为这些收益问题闹不愉快,更大概率就是双方权衡一番,最后都有得赚,同时给沿线地区带来更多工作岗位和经济发展的机遇。
这对中俄来说才是最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中俄此番深化合作的态势和当前冲突局势完全相反,或将对国际社会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引导更多国家参与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