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使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很难令上级接受,对越作战中慢慢表现出

民间的讲武台 2024-08-24 09:14:42

军事领域中,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必须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也是打胜仗必须的。发挥下属主观能动性,无论那个领域都是需要的。特别是军事领域,在指挥员的岗位,有一个原理叫山的那一边,看战场总有看不准的地方,当然水平高的看得准些,于是有的命令是不准确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金一南少将

和平年代,上级基本听不得下级的反对意见,这是规律,这是人性,因为反对上级的指示,是冒犯上级的权威,有不尊重领导的意思,毫不客气的讲,有的领导认为这是不懂规矩,这种事多了,别想提拨。如41军在谅山方向的穿插,国内的经验与演习证明,每小时穿插5公里是教材里的规定,但是越南的山上灌木丛生,一名侦察参谋向上反映情况每小时只能穿插3公里,与教材出入很大,上级不同意,也不重视,导致穿插不到位,没能包围高平的退敌。他回忆说后悔没有提着脑袋向上级反映,当时的情况他也许不好说出来,提反对意见是要被骂的,骂到不提为主。

再举一个例子,163师是歼敌最多的部队,歼敌5861人,当时第二的162师,仅仅是对过早放越军的俘虏有意见,固执的不及时执行命令,最后葬送了上升的通道。边是一员战将,即使他的做法欠妥,也至于报复得如此厉害。

边祥贵师长战绩最好

还有在1988年西沙海战中,指挥员陈伟文,当机立断,及时向越南军队还击,当时政委是反对的,未等到上级下命令的,因为这个命令的决定权在北京,但是陈伟文善谋敢断,下令还击并打了胜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金一南少将曾多次公赞扬陈伟文,“幸亏陈伟文将军当年没有怂,否则就没有如今的三沙市”,这是最高的评价。但上级的评价就不便于说了,因为陈将军是擅自还击的。

陈将军为我们保住了三沙市

和平年代,是见不得所谓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战争年代是战场,和平年代是官场,粟裕大将也顶不住。而在平时的训练中,下级在上级也大气也不敢出,我是亲眼所见的,更别说是对命令不所不受了。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