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环保世纪行|河北这个地方精心筑就生态巢十万候鸟来“报到”

赵县融体育 2024-11-12 02:37:07

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精心筑就生态巢 十万候鸟来“报到”

近日,鸟儿在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翱翔嬉戏。 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北风起,雁南飞,又是候鸟迁徙季。

10月31日,记者跟随燕赵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位于沧州黄骅市东北部的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登上观鸟亭,只见密密匝匝的芦苇延至天际,片片水泊点缀其间,成群的鸟儿飞翔嬉戏。

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育地。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大批候鸟来此“歇脚”,补充食物积蓄能量后,再继续飞向远方。每隔5至10天,这里就会更新一批“住客”。

“这里茂密的芦苇丛是鸟类的绝佳保护地。”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军说,成片的芦苇不仅可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也能为鸟儿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每到迁徙季,东方白鹳、灰雁、罗纹鸭等鸟类结伴而来,飞起时遮天蔽日。

过去,这里可没这么热闹。一些渔民围堤造池,养鱼喂虾,破坏了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和生态空间,导致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缩小,有的地方甚至难觅野生鱼虾。

地退水进,人退鸟进。2015年,沧州市下定决心,将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列入禁止开发区域。随后,有关部门连续实施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项目,通过退养还湿、清淤拆堤、营造生境岛、构建灌丛隔离带等措施,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保护区累计完成湿地生态修复308.8公顷。

近日拍摄的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芦苇、盐地碱蓬、柽柳等植物覆盖面积显著增加,梭鱼、鲫鱼、中华绒螯蟹等动物数量实现自然恢复……经过不懈努力,保护区逐步恢复勃勃生机,吸引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停留。近年来,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频繁到访。“青头潜鸭对环境极其挑剔,在保护区内,我们观测到了30多只青头潜鸭。”王立军话语里透着自豪,“这是鸟儿用脚为我们的环境‘投票’。”

记者通过望远镜发现,连绵不绝的芦苇间,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台固定的摄像设备。

“这是我们搭建的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具有影像识别和AI声纹收集功能。在不打扰鸟儿的前提下,可以全天候不间断监测。”王立军说,监测平台可自动生成“物种监测热力图”和“声音监测数量及物种统计表”,哪些鸟类“到访”,“客人”数量如何,保护区都能及时掌握。同时,监测平台还可以对湿地气象和水文进行实时监测,帮助工作人员为鸟儿提供周到服务。

精心筑就生态巢,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报到”。沧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满勇介绍,去年,湿地观测到候鸟10万余只,较2019年增加了4倍。截至目前,湿地记录到的鸟类品种达27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3种。

今年7月26日,包含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成为我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河北日报记者 霍相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