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公元1500年的世界地图上,国家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中东和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南北美洲和澳洲的大部分地区仍处于部落社会,只有少数地方存在零星的统治机构。这意味着,1500年的世界中,许多地理区域尚未被任何统治机构或国家统治,属于人类政治文明的未开化地区。
2、这些地区的未开化状态通常由复杂的地理、人口和技术因素造成,如远离人类早期发源地或自然条件恶劣,导致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低,社会进化缓慢,其社会剩余产品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专门统治机构。因此,到1500年时,这些地区的人类群体仍处于部落社会阶段,国家尚未兴起。
3、到了1900年,世界政治地理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半球的南北美洲大部分国家已经形成,而东半球的非洲和亚洲许多国家则沦为欧洲强国的殖民地。因此,1900年的世界政治地理版图实际上是欧洲强国主导并殖民整个东半球的体现。
4、今天的世界地图由19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构成,几乎所有大陆上的领土都处于一个国家或政治体的统治之下。世界政治地理版图的形成主要源于传统帝国的崩塌和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特别是在“二战”后的一二十年里,许多非洲和亚洲国家完成了去殖民化的过程。
5、根据统计,从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到2010年,全球国家数量从21个增加到192个,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增至193个。大约三分之二的国家是在“二战”后兴起的,这些国家之前往往是大型帝国的一部分或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甚至只是部落社会。
6、对后发展国家来说,欧美国家构建的历史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由于历史情境的不同,后发展国家无法直接学习欧美国家的国家构建经验,而是必须要面对路径不同、各具特色的国家构建过程。
7、后发展国家的国家构建尽管有许多相似的逻辑,但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第一个差异是是否有长期的国家传统。比如,中国、印度等国有着长期的国家传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地区,在西方人到来之前基本上是部落社会,所以就缺少国家传统。
8、第二个差异是后发展国家是否有过被西方殖民的经历。这种经历对后发展国家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影响。消极作用包括丧失独立与自主地位、政治奴役、暴力镇压带来的历史包袱;积极影响则包括引入先进的国家建设、行政管理、交通通信技术、生产方式、组织技术、政治观念和公共治理经验,促进近代化或现代化。
9、第三个差异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这些后发展国家原本大多是较为落后的农业国家,当这些国家开始自主和独立发展时,一些国家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互动,经济开始起飞,工商业发展,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改进,金融服务业起步,甚至出现证券市场。然而,农业经济仍然是这些国家主导经济。
10、第四个差异在于建国过程的不同,即和平建国与武力建国的区别。和平建国的例子较少,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现和平建国。而大多数国家通过武力实现建国。和平建国通常涉及社会运动和议会斗争,而武力建国则由政治军事集团控制,完成建国后该集团成为政治支配者,影响政体演化。
11、近现代欧洲国家构建与后发展社会国家构建的主要区别在于长期的军事竞争在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作用。主流研究认为,长期的军事竞争推动了欧洲近现代国家构建。然而,对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并不常见。其他研究表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国内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内战在国家构建中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