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离开后344旅水泼不进,黄克诚都难镇住,毛主席派出杨得志

野史记录 2024-01-25 09:34:29

1938年,徐海东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经常出现吐血的情况,却依然坚持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徐海东因为作战风格凶猛,如同下山猛虎,人称“徐老虎”。徐海东因为勇猛打出了名气,但也因为勇猛经常身负重伤,日积月累之下,终于在抗日战争打响之后病倒。

即便如此,徐海东依然坚持担负起344旅的指挥重任,但他自己嘴上不说,其他人却看得清楚,徐海东若继续以孱弱病体承担如此繁重的工作,恐怕难以持久,甚至会有性命之虞,尽快送他到后方去就医才是正途。

彼时虽然战事吃紧,但徐海东送医却不是难事,只是徐海东走后,这344旅该由谁领导呢?要知道,344旅颇为特殊,既是八路军主力部队,又是一个规模超过万人的大旅。

最重要的是,344旅战斗力强,凝聚力更强,全旅上下对徐海东言听计从,若是换了其他人还真难说。关于接任徐海东的人选,中央曾考虑过黄克诚,但最后黄克诚没能在徐海东走后出任344旅旅长,毛主席最后派了杨得志过来,接任了徐海东的旅长之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发现问题

国共合作期间,黄克诚曾奉命前往115师检查过工作。了解黄克诚的人都知道,黄克诚极具远见,总能在细微之处发现大问题,这次去115师检查时,慧眼如炬的黄克诚立刻就发现了重大问题。

彼时,因为国共合作的关系,八路军完成改编以后就取消了政委制度。了解军史的读者朋友都知道,政委是我军的一大特色,对我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升非常大,但当时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黄克诚发现115师在取消政委制度以后,许多不良现象开始在军中滋生蔓延,其中军阀主义严重,山头思想浓郁,已经对军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黄克诚善于发现问题,又敢于直言,所以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几乎一刻也忍不了,直接上报中央要求恢复政委制度。

黄克诚的报告摆到毛主席面前时,立刻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这一幕与后来黄克诚向中央建议进军东北时何其相似,黄克诚是为数不多的能与毛主席在高瞻远瞩这个领域产生共鸣的将领,他的要求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八路军政委制度得到恢复,这是大功一件!

政委制度恢复以后,由于当时的344旅正好缺一个掌控政治工作的人选,黄克诚在此时被调到了344旅,从此与徐海东旅长并肩作战,打了不少漂亮仗。黄克诚属于军政双全的将领,在344旅时又主攻政治工作,开展政治工作时却还是感觉到了压力。

水泼不进

黄克诚大将的能力是公认的强,为何在344旅开展政治工作却感受到了压力?这背后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344旅的凝聚力强,团结到什么地步呢?几乎是水泼不进的程度,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就在344旅这支部队的发展由来。

344旅的前身是红十五军团,而红十五军团是当年红25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与红26军与27军所组成。红25军这支部队又颇具特殊性,刚开始参加长征时人数不算多,仅有3000人左右,军中的战士年龄都不大,平均年龄也就只有15、16岁左右,因此被称为“童子军”。

红25军的战士虽然年纪不大,但信仰坚定,对党的忠诚度不会输给任何一支部队。因为军中的这些战士,很大一部分都是红四方面军的烈士遗孤,可以说他们的人是红25军的,他们的魂也是红25军的,这是一支有传承、有军魂的部队。

若说红25军有短板,那一定是太年轻,战斗经验不足。但这样的短板因为有吴焕先和徐海东、程子华等人的存在,得到了很大的弥补。在这些著名的战将指挥下,红25军年轻的战士们敢打敢拼,即便是艰难的长征途中曾深陷重围,也全都紧紧团结在一起成功突围。

也正因为有这一段经历,344旅的将士们对吴焕先、徐海东无比信任,再加上改编初期取消了政委制度,导致山头主义有了短暂的生存土壤,他们对外来的将领不太买账;

第二,344旅因为战法老旧,没能根据新形势及时改变战法,导致在抗日战场上遭遇过重大挫折,因此还发生过一场比较严重的政治事件。

344旅687团团长叫张绍东,688团团长叫陈锦秀,这两位团长是344旅的主力干将,以往在红军时期就表现出很强的军事才能。但在抗日战争打响以后,两人却接连在作战中遭遇挫折,张绍东在日寇手里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陈锦秀更是与日寇激战中壮烈牺牲,令人扼腕叹息。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与344旅的战法有关。这批将士在红军时期,采取的是猛打猛冲策略,凭借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对敌作战时几乎是无往而不利。抗日战争以后,344旅在初期采取的作战方式仍然是猛打猛冲,却没注意到对面的敌人已经发生变化,这一套战法已经跟不上形势了。

以往的敌人很多都是国民党军通过抓壮丁抓进部队的战士,战斗欲望不强,作战能力也弱,到了生死关头往往会选择投降。红25军的将士们勇猛无比,他们自然不是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可能就投降了。

但日军却不会这样,他们不仅武器装备先进,而且训练有素,往往在陷入重围之际也不会轻易投降,甚至在明知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也会毁掉武器装备,防止被我军缴获。日军固然罪孽深重,但他们这种优势时对我军造成杀伤,劣势时降低我军缴获的做法,确实给我军造成过不小的困扰。

因此,344旅曾在日军手中吃过不小的亏,直到后来改变了战法才逐渐扭转局势。但这样的转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不是每一个将士都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687团团长张绍东就在遭遇挫折时产生了悲观情绪,竟然与687团参谋长兰国清叛变出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王牌部队

为此,朱德两次亲临344旅,对徐海东和黄克诚都进行了批评,并对344旅进行了一次整顿。这件事发生在徐海东离开344旅前夕,徐海东走后谁来接任344旅旅长一职,就愈发显得紧迫和重要。

中央虽然有意让黄克诚接任,但当时344旅的将士们却全都支持田守尧接任旅长之职。田守尧当时虽然担任只是687团副团长,但由于他是红25军的老干部,在344旅具有相当高的威望。

而且,田守尧也确实具备担任旅长的能力,毕竟他曾经担任过师长。考虑到当时的复杂情况,朱德认为田守尧具备担任代旅长的资格,就告诉田守尧等八路军总部的任命,让他在徐海东走后担任代旅长一职。

但朱德回去和毛主席报告此事后,毛主席却另有想法,认为344旅整治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正在于344旅水泼不进。如果任命田守尧担任344旅代旅长,未来在344旅推进整治工作恐怕会依然艰难,而且344旅是一个万人规模的旅,田守尧领导344旅也会有一些欠缺。

最终,毛主席决定派出杨得志到344旅担任旅长,这样的任命引起田守尧的强烈不满,但他毕竟是一位老红军干部,党性极强,在朱德和黄克诚的帮助下终于还是转变了思想,成为黄克诚手下的得力干将。

后来,黄克诚与杨得志分兵以后,由于黄克诚部的独立性更强,军队发展的也更好,逐渐被认定为红25军的延续。

黄克诚部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时,他早已经得到了红25军将士的认可,与当年在344旅时的情况不同的是,红25军将士在黄克诚率领下越战越勇,不断发展壮大,此后跟随黄克诚进入东北以后,更是在新四军第3师的基础上,发展成第39军,成为我军的王牌部队!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