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是谁把孩子抛进了舆论漩涡,制造了一场成年人的集体狂欢?

沛春娱娱 2024-04-08 21:22:43

别拿孩子当工具,让想当行长的孩子成为复杂社会牺牲品的行为该不该喝止?

1

开门见山,关于“我想当行长的孩子”事件,第一次觉得应该处理发视频的人。

我们不妨先谈一下这个视频爆出来的动机。

这个动机无非是:

1.觉得孩子说的有趣,想分享给大家。

2.展示孩子的才智、志向,炫耀孩子。

3.基于一种灰色心理的使绊子行为。

4.基于流量原因的哗众取宠。

对于这四种原因,究竟哪一种适配发布这个视频的人,大家心里应该门清。

但是,无论是哪一条,未经得监护人同意,并且形成了对孩子的舆论风暴,其实已经严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权益了,这个法律后果必须承担。

二,鉴于已经形成的舆论后果,我们有理由倒追发布孩子视频的人与孩子是什么关系到底是谁?

因为看起来这是一个课堂上的造句作业,所以很有可能是老师,或者是学校里的某个人发布的。

当然,也不否定其他非教育机构或个人,利用取得的视频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发布这个视频错了吗?当然错了。

如果说是父母分享,无论产生什么后果都另论。

但如果是第三者发布,需要取得监护人授权,尤其是未成年人,在视频的制作、发布和传播过程中必须考虑是否尊重了未成年人的权益,如果没有得到必要的授权,就会产生法律问题。

显然,这个视频的发布不具有这些条件。

从另一方面来说,孩子的家长是行长,但这不是孩子的选择,更不是原罪。

而且孩子的语言没有冲撞社会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也没有侵犯别人的权益,更不具有危害性。

四,发布这条视频的目的和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孩子说“我想当行长”的造句,其实是一种引导语式,在某些人的眼里,起码产生了两个错误:

第一是,爷爷行长,爸爸行长,妈妈副行长,一家三个行长的背后联想空间充满了社会性挑战,具有敏感性。

第二是孩子说继承我们的家产。

一句明显的错误话,是错在孩子当真了,还是其他人当真了呢?

这样的具有明显错误的话,现场应该基于人性善意和老师职责,马上纠正并告诉孩子:有理想就好,但是银行不是家产,是国家的,等等。

这是作为教师,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专业素养。

再则,一个小屁孩可能缺乏相关的逻辑与概念。

其实就这句“继承家产”而言,他先说了继承他的爸爸,再说他的爷爷和妈妈,本意最大的可能是:交代完了三个人是做什么的,然后说要继承他们的家产。

这么大的孩子应该知道银行不是家产,但词不达意,这其实是语句不严谨问题引起的误解。

这是正常的理解。

2

很多人犯的错误是,用一个大人相对成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力,去看待和要求一个那么大点的小孩在逻辑和语句上呈现完整性,本身并不公平。

所以,这才叫以讹传讹。

所以,抓住孩子语言表达上的漏洞,发布视频渲染甚至隐喻来挑逗大众情绪,不仅不善良,而且充满罪恶感。

退一步说,即便他们夫妻都是行长,又违背了银行系统人事规则的哪一条呢?是不允许系统内人员恋爱结婚,不允许升职,还是有其他违规违纪的因为呢?

孩子的一番话里并没发现问题。只能说这是源于大家知道的原因让视频爆火了起来。

但银行是否有这样的禁止规定呢?如果有,银行是不是需要对此向公众明示呢?否则,银行查的是什么呢?又凭什么查呢?

至于发布视频是否真的侵犯了未成年人权益,是否恶意,是否为了流量密码利用了孩子,可以让法律做出评断。

3

几乎在每一个家庭中父亲都是孩子心中的英雄。

在视频中,孩子说“继承我的父亲”的话语,其实已经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拜了。

在家庭关系中,父亲往往是孩子心里的角色模型,这种角色性包括父亲的职业影响、社会影响、思维影响、价值观的影响,甚至于父亲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

孩子在造句时,这些影响成就了孩子心目中一个完美父亲的形象,因而,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具有了父亲的角色塑造性。

所以,当孩子去联想我长大后想成为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孩子第一想到的首先是父亲。尤其对于男孩子来说,高高大大的父亲形象就是自己崇拜的,所以不仅是这样的造句,即便是作文也会很自豪地写出一个完美的父亲。

我们都经历过孩童时期,直到现在做了父亲,也仍然能够回忆起孩童时期自己父亲的伟岸形象。

这其实是人之常情。

在孩童时期,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可能比想成为科学家或其他人的人要多得多。

4

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想做行长的孩子想必也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不仅在情绪上,也有可能在心理上带来了创伤,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结果。

他到底伤害了谁?又为什么会让自己受到伤害呢?

不知道他的当行长的父母是否很好地保护了他,他是否还能如往日一样地充满理想和快乐。

如果他因此被伤害了,父母应该评估事件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包括心理压力、隐私顾虑以及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要让他尽快好起来。

要告诉他这个世界对他并没有恶意。

为什么不能宽容和善待一个没有多少分辨力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呢?

任何以孩子作为工具,让孩子引发舆论风暴的行为都是拙劣的不人道的,希望它能离孩子远点。

我们关注一个孩子的命运,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每一个人的孩子。能保护到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就有保护好所有无辜孩子的希望。

绝不能让社会的复杂性,错位于一个稚气未脱的天真孩子,这其实是底线。

因而,我们也不能容忍利用儿童制造舆论风波的冷酷行径,这是人性。

更不能任何时候以任何借口把孩子当成成年世界的博弈工具,这绝不人道!

希望儿童保护组织能够站出来,在心理和法律上给孩子以温暖。

我是鲁八两,谢谢阅读,喜欢关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