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艺考生#
首先,家长与多数学生的基本思维逻辑是,面对难以解答的题目,便采取题海战术。起初,他们可能会非常认真地完成题目,但若连续3至5套题目练习后未见任何效果,便会陷入困境。特别是在进行第二套文科类题目练习时,学生会发现一个显著问题:即答案看似易懂,但自己独立作答时却难以想到。然而,他们并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因为真题数量有限,且参考答案似乎都能理解,但成绩却始终无法提升。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产生倦怠情绪,不再愿意进行练习。这也是家长认为孩子努力缺乏持久性的原因,但这并非孩子的过错。任何人面对明知无果的尝试,都不会多次努力。这亦是近期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会因孩子即将步入高三或者目前正在准备联考,且艺术培训将占据更多时间而感到焦虑,迫切希望孩子能取得一个看似稳定的成绩,哪怕只是短暂的或虚假的,以寻求一丝安心。然而,孩子可能对此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会拒绝家长提供的许多帮助。由于未取得成果,家长与孩子在地位上显得不平等,孩子既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无法完全拒绝家长的帮助。因此,他们可能表现出看似不尽心的态度,这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和无助感,使家长将所有压力承担在自己身上,并感到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然而,更为痛苦的是,无论双方关系如何,成绩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成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到了现阶段,家长甚至需要小心翼翼地询问孩子的成绩,而无法像初中时那样平静地等待好消息。因此,我恳请家长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当您面临其他阻碍时,可以倾诉、交流或逃避,但孩子却没有这样的选择。他们唯一的选择可能是在无数次无奈的尝试后选择逃避。由于孩子的社交圈子相对较小,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并非家长所认为的购买更多题目进行练习。孩子的方向出现了偏差,这是认知层面的问题。在努力方面,每个人都希望取得进步。现在,孩子需要做的不是盲目刷题,而是深入理解高中各学科的核心内容。除了要求家长购买题目外,孩子还能做些什么呢?他们也意识到做题无效,因此可能只是在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