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几百年基业时,天下并未像他想的那般太平安定,虽然解决了秦朝和项羽的潜在威胁,但是远在西北边境的匈奴一直虎视眈眈,只不过当时匈奴还在发展阶段,其势力构不成足够大的威胁也就没有引起中原大规模的战乱。
可长期以来匈奴一直作为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在汉朝的边境进行挑衅,直到汉武帝时期情况才有所好转。
汉武帝在位期间,共大大小小发动了对匈奴的数十次战争,更是涌现出了诸如卫青、霍去病一类功勋卓著的战将。
当然事情总是两面性的,连年的战争让汉朝财力入不敷出,虽然有效遏制了匈奴的攻势,致使匈奴元气大伤,但是也导致汉朝后期逐步走向了下坡路。
那么值得许多读者深思考虑的是,这么多年来,汉朝都没能消灭匈奴,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不得不说到,战胜匈奴是因为无意中碰到了他们的死穴。
霍去病出征匈奴起势是在秦朝末年阶段,当时各地硝烟并起,战乱不断,匈奴趁着中原大地一片战乱之时,找准时机在河套、河西、河南地区发动战争,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势力的不断强大,匈奴渐渐有了和中原地区叫板的底气和资本。
西汉初年时,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围困,这可让心高气傲的刘邦留下了一辈子的黑历史,而且在此后的60多年里,汉朝只能凭借和亲来维持与匈奴的关系,直到汉武帝时期霍去病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势。
霍去病和自己舅舅卫青一样出身低微,若不是因为卫子夫被封为皇后,他的命运也不会迎来转变。
汉武帝着实把霍去病当做人才培养,他还曾建议让霍去病多去学习兵法,但是年少轻狂的霍去病却不以为然:“战场瞬息万变,单靠读兵书根本没用。”
公元前129年时,汉朝开始对匈奴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其中三次大规模战役,河南、河西、漠北之战都有年少将军霍去病的身影。
公元前123年时,18岁的霍去病跟随卫青一同前去出征匈奴,在一次战事中,霍去病一个人带着八百卫士孤军深入,等待合适的时机后率领部下发动猛攻,痛击对方2000余人,此战过后,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从此也奠定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
河西之战中,霍去病率领万余人马不走寻常路,利用闪电突围式打得匈奴招架不住,六天的时间内霍去病就接连攻下匈奴五座城池。
之后匈奴和汉朝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对峙阶段,关键时刻又是霍去病挺身而出,皋兰山下霍去病率部斩杀九千余人,黑河一战时霍去病率部斩敌近三万人,还生擒了王子、相国等匈奴重点人物几十位。
在河西走廊完全收复后,汉朝和匈奴的势力一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浑邪王担心事情有所变化意图向汉朝投降,霍去病代替汉武帝前去收服投降的匈奴势力,这才让匈奴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再也无法和汉朝进行抗衡。
那时的霍去病可谓风光无限,他不是传统意义上风光无限的官二代,而是凭着自己的一身本事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热血青年,要知道此时的他才不过20岁左右,在如今多数20岁青年还在大学中学习知识时,霍去病就已经封狼居胥建功立业,怎能不让人为之赞叹。
汉武帝的反击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原意本是联合西迁的大月氏共同征伐匈奴,可事与愿违,元光二年的马邑之围让汉朝和匈奴彻底撕破脸皮,汉朝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
为了汉王朝的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积极举措,通过颁布推恩令,缩减诸侯王的分封地,同时刺史和监察御史的设立使用让汉武帝减少了日常的管理,避免了分心。
在思想上,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这些举措无疑都为汉武帝解决了国内的后顾之忧,让汉武帝有更多的时间平定叛乱。
当然举旗反攻并非一帆风顺,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进攻,汉武帝派出四路队伍,其中只有卫青一队胜利而归,而李广等人皆吃了败仗,这才是汉武帝开启反击的前期过程。
当然仅凭着满腔的热血和对匈奴的仇恨并不可能在战场上取得一次次成功,汉武帝时期炼钢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国库的充实让汉武帝逐渐对匈奴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看法,曾经的汉朝不愿意去主动招惹匈奴,换来边境的几年和平已不易,更不用说主动挑起矛盾。
而汉武帝却深刻表现出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想,他不仅要汉朝边境的和平,更要未来匈奴的俯首称臣。
相比于霍去病在河西之战的卓越贡献,汉武帝虽未在战场上斩杀一兵一卒,但是他的思路和决策却非常人可比。
尤其是在河西战争前,汉武帝发动了一场汉匈间规模最大、战争最为激烈、同时也是最为艰巨的一场大战--漠北之战。
此战过后汉武帝可谓一举两得,既达到了自己战争取胜的基本目的,又成功征服了不可一世的匈奴。
匈奴失去了长久赖以生存的南方地势环境,由原来的江南水乡转战到极寒苦冷之地,人畜锐减后,这才进一步导致匈奴远迁至欧洲西部,再之后的几十年间匈奴对我中原地区虽仍有着觊觎之心,但是大伤元气后却再无半点反抗能力。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汉武帝对匈奴的追杀反击不仅奠定了汉王朝一统江山的局面,更促进了早期中原地区和西亚部分地区的融合交流,也算是另一种因祸得福了。
匈奴的死穴汉武帝过后,匈奴经过几十年的蛰伏发展又卷土重来,只可惜后来汉朝的皇帝没有了汉武帝那般的霸气和威风,在与匈奴的对峙中算是半点便宜也没占到。
那么这就不得不让后人有个疑问,为什么前前后后这么多汉朝的皇帝,只有汉武帝成功击退了匈奴,其实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霍去病战争中无意间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匈奴失败的本质在于自己的后勤力量被霍去病逐步瓦解,以往汉朝和匈奴的对战大多难以完全取胜,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便是,汉朝大多是作为主动出击的一方。
匈奴地处边境,又有着江南水乡一带丰沃的土地资源,这让匈奴更多时候以逸待劳,处于一种主动迎敌的状态,汉朝军队远离家乡作战,地域、环境、辎重粮草都是问题,战线过长让汉军的后援部队根本来不及向前线供应资源。
而与之相比的是匈奴作为长久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行军习惯和作战方式和汉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所到之处都能安营扎寨,这是汉军所比不了的。
长此以往后,汉军在面对匈奴人时在思想和精神上都有着强烈的压抑感,但是霍去病却误打误撞戳到了匈奴人的死穴。
面对汉军将士食物短缺的问题,霍去病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向来不走寻常路的他,在每次战争中疯狂掠夺匈奴人的牛羊和马匹。
匈奴人长久生活在草原上,对于这些动物的感情自然是不一般的,平常的时候匈奴人自己都不舍得宰羊宰牛庆祝,可霍去病打了胜仗后对于这些“牲畜”战利品,他们也不带走也不放,索性就是敞开肚子大吃一顿,这让不远处驻扎的匈奴多少有些精神崩溃。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击败匈奴,那么就不得不提到有许多匈奴士兵阵亡后他们的战马下场了,霍去病并非向传统统帅一样将马匹只用于战事上。
对于那些体格强健的马匹当然要替换一批汉军中老弱病残的战马,但是绝大多数战马也是沦为了汉军的盘中餐,终日与马打交道的匈奴人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屈辱。
从物质层面上来说,匈奴人失去了食物补给本就处于不利局面,这本就是一种失败,而从精神层面上说思想简单的匈奴人看着自己圈养培育的牲畜全部沦为了汉人的补给品,又是另一种折磨,霍去病也是无意间掐住了匈奴人的死穴。
结语:匈奴人的失败有着多种不同的原因,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对战都显现出了匈奴注定无法取胜的缩影。
只不过对于汉武帝来说,霍去病的英年早逝让他对匈奴的反击难以长久维系,这才有了匈奴日后东山再起的资本,也成了汉武帝图谋的千秋大业中始终无法闭环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也更多的证明,对匈奴的多次战役中,良将与王侯缺一不可,这也正是霍去病与汉武帝得以流传万世佳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