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也有“感情”,就怕压力山大!心脏喜欢六种性格,对照一下你占几种?

保健时报 2022-01-15 11:25:18

心脏害怕压力山大

压力致心肌缺血,危害更大

本报记者 董超

春节倒计时 腊月十三 保健时报社祝大家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

且所有人都无法独立于情绪之外,

而无忧无虑。

如何处理好情绪对健康而言至关重要。

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一项研究发现,对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与运动或药物诱发的心肌缺血相比,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心源性死亡、心梗或心衰住院风险更高。

压力导致的心肌缺血更危险

研究共入选了918名患者,其中16%在精神压力测试中发现有心肌缺血,31%运动或药物诱发心肌缺血,10%两种试验中均可诱发缺血。研究中,精神压力测试采取的方法是让患者进行公开演讲。

经过5年随访,与未诱发出缺血的患者相比,精神压力诱发缺血的患者,心血管原因死亡或非致死性心梗风险增加了一倍。而仅仅运动或药物诱发出缺血风险未显著增加。在两种压力均诱发缺血的患者中,风险增加了2.8倍。

研究作者表示,与运动导致的缺血相比,压力导致缺血时,冠脉直径无明显变化,提示冠状动脉微循环受损。尽管没有严重冠脉粥样硬化,但由于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和斑块,会影响血管舒缩反应,导致血管收缩,同时伴有炎症状态。

同期述评指出,运动/药物诱发缺血的情况更为复杂,包括内皮依赖性血管反应性受损、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心肌需氧量增加。

作者认为,对于冠心病患者,压力和心理健康因素应该得到重视,并进行药物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进行有氧运动和压力管理及药物治疗等。

心脏也有“感情”不是“机械泵”

广东省人民医院林曙光、谭宁也曾发表述评文章指出,心脏不是一个自动起搏跳动的“机械泵”,特定的性格、不良情绪和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以及负性生活事件等,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

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心脏的健康。此前,《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就全年而言,星期一心脏病发病率最高,风险加大10%,“紧张的星期一”很可能导致动脉血压和心率升高;早晨8点是一天中最危险的时候,心脏病发病率增高60%;而圣诞夜晚上10点是最危险的时刻,与当天其他时间相比,发病风险增大一倍。研究人员认为,情绪紧张和焦虑加大了发病风险,尤其是75岁以上或已经患有糖尿病或心脏病的人。

他们称:“生气、焦虑、伤心、悲痛和紧张等情绪都会加大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心脏健康也与性格有关,心脏喜欢六种性格。

一是乐观

一项纳入5100名成人的研究发现,乐观度最高的人心血管健康程度是悲观者的两倍。

二是感恩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心怀感恩,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三是有生活目标

美国一项研究分析了13.7万名参试者的10项相关数据发现,生活中没有目标感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

四是善良

有研究发现,愤怒和(或)有敌意的人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增加19%和24%。

五是开朗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对美国1.3万人长达6年的观察发现,爱生气但一直隐忍的人突发心脏病的风险比有气就要撒出来的人高2.3倍。

六是喜欢热闹

研究表明,孤独的人血压比社交活跃的人高出30毫米汞柱,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高3倍,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

心态平和、远离寂寞等是护心“良方”

那么,怎样才能养护好我们的心脏?只有我们好好对待心脏,心脏才会好好对待我们。在保证健康饮食、及早戒烟、管理好血压和血脂之外,保护心脏还要关注心态和情绪。

开心一点

美国心理协会曾经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50%的心脏病患者在一生中会有一次抑郁发作。抑郁症发作可以升高肾上腺素,施压于心血管系统。而且一个人抑郁了,常常会吸烟、坐着发呆、不好好吃饭等。

多点爱好

爱好不仅会帮助人从郁闷抑郁中转移出来,还会让人更为积极地面对生活,会神奇地帮助降低血压,减缓心率。

远离寂寞

美国一项研究的工作人员对2000多名男士跟踪了30年,发现性格内向的男性死于心脏病的风险竟然要高出50%。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比内向的人往往更容易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

平和淡定

淡定平和的生活态度,或有助于减小压力和挫折,让心脏更健康。

观看喜剧

有研究发现,看喜剧片有益于心脏健康,人们在观看喜剧片的时候,心情放松,会不时地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大笑之后,血管内皮的明显变化与有氧运动或服用他汀类药物之后非常相似。

有生活目标

英国学者对40—90岁的人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了一倍。

听典雅的音乐

有节奏的、悦耳和谐的曲子对情绪、心脏和血管有益。生理反应促使大脑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化学物质,它能调节人的情绪。主动听音乐能唤起积极的情绪有可能就是由于部分内啡肽的释放。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1 阅读: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