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明代古塔,出土神秘人像瓷器,四十年后揭秘,真相出乎你想象

陇史文元 2024-04-12 08:22:50

明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考析

孔 瑛

1987年,甘肃省、市文物部门对兰州市庆阳路240号明代白衣寺多子塔进行维修时,从塔刹内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塔藏文物,在众多珍贵文物中有一件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尤为引人注意。只是出土时微有破损,粘接修复后,光彩依然!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兰州市博物馆历史陈列厅展出。

此造像为白瓷人像,塑造像两人,一高一矮,均为男性,高者13﹒17厘米,人物体态丰腴,戴幞头,眉目清秀,上下唇均留短须,头部微低,呈俯视状。内着右衽交领衫,外穿宽袖袍,腰间佩以明代常见玉腰带。右手执如意,左手扶膝藏于袖内,呈坐姿。旁边侍立长须老者文质彬彬,神态怡然,双手抱书卷于胸前,塑像底座为石台状。造像通体滋润光亮、胎质细腻,釉色纯净,釉面油腻肥厚白中见黄俗称“猪油白”,色泽乳白如脂似玉,为典型的我国德化窑中产品。

德化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其瓷器从宋代开始发展,明至清初白瓷独树一帜跃居瓷类之首,白釉瓷代表了当时德化窑烧瓷技术的最高成就,为德化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胎质俗称“糯米胎”,白细坚硬,釉色滋润、釉质纯净;大多数瓷胎致密,透光度强,有的在阳光下可见指影,并带粉红色。明代德化窑因成熟地掌握了氧化焰气氛的烧成技术,故出土瓷器几乎都是带牙黄的“猪油白”之类的器物。不仅如此,德化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追求玉器光洁莹润的质感,釉层十分薄,胎釉结合浑然一体,极有利于通过这层薄釉显现出半透明胎的特点,因薄釉与胎的钾熔剂含量相近,胎中含钾高,所以制成的瓷器釉质纯净,光润如绢,乳白似玉,给人以冰清玉洁的感觉。由此明代德化白瓷依据瓷器釉色深浅变化又有 “鹅绒白”、“象牙白”、“葱根白”的美名。

关于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原型的问题,比较普遍的说法有两种:瓷像出土之初定名为明肃王,此名称已被推翻,理由为德化白瓷在明代鲜有订制个人瓷像的先例,多子塔虽为明肃藩王所建,但藩王毕竟是凡人,违背了明德化白瓷造像通常多烧制佛道仙人,极少塑造凡人瓷像的常理,且此造像出土时与佛经、佛像等放置一处,遂应属宗教人物,故肃王一说不能成立;另有一说为禄神,依据为台湾故宫所藏万历青花五彩“星”盘和康熙青花“高官厚禄”图为例,在“三星”图中,福星拱手侧立,禄星持如意状宝物居中……其中禄星所持之物与该造像所持之物相同,在“高官厚禄”图里,其人物服饰与瓷像服饰完全相似,甚至于连面相,体态也很相似。

经笔者查阅多方资料发现,南京博物院同样藏有一件德化窑白瓷梓潼帝君造像,造像被定名为文昌与孔子。造像具体描述如下:“文昌帝塑像,高16.1厘米,采用合模工艺制成,底部为椭圆形,人物眉清目秀,体态丰腴,头戴梁冠,帽后两条长带直及双肩,头部微低,呈俯视状,衣着为圆领长袍,长宽大袖,腰间佩以明代常见玉腰带作为装饰,左手抚膝,长袖掩手。文昌帝左侧为孔子立像,文质彬彬,神态安详,双手抱书卷于左胸,底座为石台状,石台上可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孔,(背面文昌帝君所依之石亦如此),充分的展示出石头的质感。

这种基台的表现方法也是德化窑明代到清初制作工艺一大特点”。拿此件与兰州市博物馆这尊相对比:白瓷造像均为两人,两者无论从人物造型、面部特征、衣物配饰、工艺制作都有惊人的类同,而福建博物院也珍藏有一尊背有阴文“何朝宗印”篆书款的明代德化窑文昌坐像,虽仅为一人,但造型与兰州市博物馆此尊也非常相近。

从传世德化窑瓷雕看,明代由于政治的需要和民间信仰的兴盛,明朝皇室大都尊崇道教,文昌作为封建尊神,各地祭祀文昌帝君比较普遍,都设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许多供奉的德化白瓷造像有的还要经过开光、装藏等宗教仪式,才会被放至佛堂中享受供养膜拜。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旨在宣扬“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积德行善。人们常把文昌与孔子并列,称之为“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明肃藩王作为皇室后裔,在兰州为藩二百多年,大兴土木,营建王府,广修道观寺院,笃信道教,且多自拟道号,颂经炼丹,颐养天年,陈设供器文昌帝君应属自然。至于瓷像两人有大小之别则是依照古代的等级制度,文昌贵为神,孔子尊为圣,所以塑造者以大小来区分主从关系。由此可断定我馆所藏此像主为文昌帝,侍为孔子。

文昌帝君:文昌本星名,亦称 “文曲星”。中国古代对斗魁(即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时星相家认为它是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又叫:“文星”,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多把考中“状元”、“进士”,步入“仕途”的心愿寄托于他。谓之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文昌星和梓潼帝君二神逐渐合二为一。

梓潼帝君在道教神仙系统中地位较高,俗名张亚子,一说恶子。晋孝武帝宁康元年,苻坚出兵攻晋,亚子与杨光起义反对。张亚子称蜀王,建元“黑龙”。苻坚遣邓羌灭之,亚子战死。他是忠主救民、为官清廉、慈祥孝亲的楷模,后人为纪念他,立庙祀祭崇奉他为潼河大帝。道教云玉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间官禄,故民间俗称文昌帝君。

这件德化白瓷造像两人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明代德化瓷造像的高超技艺。然而德化白瓷的成就与优质的制瓷原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相比其他地方产的瓷器,德化瓷石是一种适于素雕而防止高温下变形的优良制瓷原料。德化白瓷因瓷土中含铁量低,含钾量高,是一种天然混好的石英-高岭-绢云母(少量长石)的三元矿物组成系统,为制胎或配釉提供了方便条件。工匠们利用本地瓷土的自然优势,在烧制生活器皿的同时,精心设计,创作出一批精美的瓷雕作品,故明代以佛教、道教为题材的造像比较发达,雕塑名匠倍出,加之明代改筑“蛋式大窑”,促使德化瓷雕技法也日臻成熟,把德化窑的工艺技术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德化窑产品不仅供国人使用,也是对外贸易中数量较大的输出品。德化工匠们以得天独厚的自然原料,鬼斧神工的制作工艺,天马行空的创作想象,创造出造型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精品,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输出品,繁荣了十七、十八世纪外销瓷的发展之路。德化白瓷不仅在国内的博物院、博物馆、文管会等单位有优秀藏品,欧洲各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私人收藏家也都珍藏德化窑作品。

据史料记载,德化白瓷自宋元明时期销售范围就遍及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在内的世界各地,尤其明清是德化白瓷大量销往欧洲的全盛时期。其作品以细腻洁白的瓷胎和独具特色的“象牙白”釉将我国精湛的白瓷艺术推向了世界陶瓷艺术的顶峰,被誉为“中国白”,得到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尤其对德化的瓷雕作品青睐有加,被视为珍贵财富而备受推崇。

由于白瓷深合外国人的审美喜好,而上乘的德化白瓷传世较少,近年来在收藏市场行情一路见涨,明代德化瓷雕领涨德化白瓷收藏行情,尤其是日本、欧洲藏家竞相转场世界各地拍卖行,甚至连一片小小的德化白瓷残片也成为众多陶瓷藏家追逐的重点。德化瓷雕的艺术成就,不仅收藏界享有盛誉,对后来的艺术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确立了其在中国陶艺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上深受赞扬,享有“东方艺术”和“国际瓷坛上的明珠”之誉。

此件明代德化窑文昌帝君造像在兰州发现实属罕见。其出土地白衣寺多子塔位于兰州市庆阳路,寺院因菩萨殿内原绘有白衣大士像而得名。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补修白衣寺塔记》载:“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因为肃藩王妃祈子而建,故又名多子塔。白衣寺在兰州历史上规模大,影响广。从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白衣寺菩萨殿、多子塔以及两层木结构的观音阁和文昌宫。东西两侧有土地祠、伽蓝祠、旃檀神王庙、眼光痘疹疮癣三慈母宫、送子催生子孙三慈母宫等十座单体建筑。

虽曾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和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两次修茸,1986年和1987年,兰州市政府又两次拨专款维修,但是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仅存的白衣寺多子塔巍然屹立!这座高25﹒7米的八角十二层实心砖塔,由塔基、须弥座、覆钵楼阁式塔身和塔刹组成。传统的中国佛塔建筑层数多为奇数,一般为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然而白衣寺塔却建了12级,偶数在佛塔层级中极为少见。12级的多子塔塔身,层层叠涩飞檐、面面开龛塑佛,每层每面各开佛龛1个,内塑佛像1尊,共计96尊,塑像造型生动、结印各异;塔刹为釉陶中空,由蓝色仰莲状刹基,绿色宝瓶状刹身,葫芦形刹顶三部分构成。

明德化窑文昌帝君造像就发现于塔刹莲瓣内,同时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还包括佛经、金银压胜钱、佛名符牒、鎏金铜佛像等;另一部分则藏于顶层瓮函内的明代丝绸、头发、金累丝白玉送子观音簪、银质福寿压胜钱、铜镜、明代铜钱、丝绸绢帕等。这些塔藏文物的掩藏形式比较鲜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塔塔藏文物的掩藏制式。其中出土器物中的金累丝白玉提篮观音簪上镌有“肃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崇祯伍年捌月拾日”之簪铭。表明了白衣寺塔与明代肃王的关系。而明德化窑文昌帝君造像的出土也足以体现历代肃王对掌管人间禄籍文运的文昌帝君的尊崇,及当时陕甘地区人们对文昌文化“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的提倡和弘扬。

作者简介

孔瑛,女,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多年悉心研究美术、书法、文物、剪纸等相关领域,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书画作品展,发表《浅析徽宗御书钱及瘦金书体》《张掖大佛寺珍藏“金经”“北藏”探析》《博物馆陈展中的手绘艺术》《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考析》等二十余篇学术论文。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