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句话说,清朝凑出点儿军队为什么就这么困难呢?而实际上鸦片战争的失败确实与军队的数量有关系,我们在之前一直以为鸦片战争失败是因为清朝政府的武器装备实在是太过于落后英国人,但实际上当时的英国人火器虽然先进,但满清政府也装备了一定量的新式火器。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当时的圆明园内还有俄罗斯沙皇送给嘉庆皇帝的一大批火枪呢。如果说一开始还没有用的话,在鸦片战争打到僵持阶段的时候,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应该意识到要把这些火器拿来用了。清军和英国,真正差距的是指挥水平。就比如说英国军队当时能够用不太先进的火器形成立体的交叉火力网,而清朝军队根本就不知道这一点,打起仗来虽然也是不怕死的往前冲。勇气可嘉的同时,但也只是白白牺牲。最关键的是,清朝军队每次对抗英国的数千人军队时,能够拿出的兵力实际上也只有几千人。而且这几千人很多还不是当地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仅仅是用农民拼凑出来的一支杂牌军,用这样的军队去抵抗人家先进的英国军,不失败才怪呢。那么问题来了,清朝的军队究竟跑哪儿去了呢?其实这和清朝的军事制度有关系。清朝入关大家都知道这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且清朝的统治者又不像蒙古人那样能够快速的融入当地的风俗中。虽然很多的清朝皇帝都在讲究满汉一家,但事实上真正让他们信任的还是自己发家致富的八旗军队,清朝的八旗军队大概在20万左右。数量虽然很多,但问题的关键是清朝对汉人军队不信任,所以这二十万军队被清朝中央政府部署在全国各地进行防范。这也就是清朝将军制度的来源。中华地大物博,如果说这二十万八旗军队在堕落之前凝聚在一起,还算得上是一只拳头的话,清朝的军队安排让他们分散,那就变成了一个个软棉化了。按照清朝政府的安排,二十万八旗军中有10万多都要在京师附近驻扎,这10万多军队算得上是清朝军队中的精锐了,但缺点就是机动性差,不能调动。而剩下的10万军队就被分配在中国的各个地方。说来也是搞笑,清朝统治者本来想用这些军队来进行武力威慑,但是平均下来这10万人就丧失了所谓的军事威慑的意义。就比如说在太平天国战争的时候,作为清朝陪都的南京,是江南六省的枢纽所在,也是整个满清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各方面的意义都很重要,但即便如此,清朝政府在这边安排的八旗军队也不过2万人。而且这2万人的军队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被人家太平军一顿炮轰,很快就麻溜的投降了。而这就是清朝军队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实在太差,就比如说在乾隆皇帝平定新疆准格尔部叛乱的时候,为了打赢这场战争,除了在边境的部队之外,乾隆皇帝把驻扎在北京的八旗精锐部队也派了过去,哪怕是这样军队还不够。为了保持绝对的兵力优势,乾隆皇帝还要从东北调索伦兵,这也侧面说明了清朝军队分散的太多如果说清朝这样的军事制度在对抗准格尔这样的陆军时还能够起作用的话,那么对抗英国的海军,就有点儿难受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英国人的机动速度比清朝军队的机动速度要快得多。这就导致了在英国攻打清军的时候,一个地方的清朝军队在人数上很难形成绝对优势,他得从全国各地调兵,就比如说在鸦片战争过程中,清朝就曾经从七个省调兵来支援广东。更要命的是哪怕是从七个省调过来的军队人数也不到2万人,而且等这些人全部到达广东就位的时候,人家英国军舰早就去打镇海了。而且当时的道光皇帝也是一个奇葩,道光皇帝在中国的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个最节约的皇帝了,谁能想到道光皇帝身上那一件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的龙袍上居然还有补丁呢?但道光的抠门放在正事上面就真的有点过分了。就是因为他的抠门儿迟迟的不给后勤保障,在面对英国人入侵的时候,又不肯下定决心从全国各地调集军队,因为这会花很多的开销。这也侧面的让英国人在人数上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优势。而英国人实际上就是打了这么一个时间差。他打你的时候你积聚不了足够的力反击,所以等他打到天津的时候,道光皇帝就真的慌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办法短时间内把军队调过来,而且英国军队势如破竹,已经击垮了清朝政府的信心。到了这个时候,与英国人共和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些贪生怕死,只图享乐的大臣权贵的首选总的来说真是应了那一句话,清朝统治者真的是把所有的将会导致国家垮台的意外因素都算透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就是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作为天朝上国会被周围的蛮夷攻击。估计骄傲自大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敌人会从海上过来的。而这也造成了往后几百年中国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