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之称的湖南湘乡人曾国藩,1838年,以“同进士出身”踏上仕途,并成为大清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后奉皇命创建“湘军”,竭力镇压农民起义队伍“太平军”、“捻军”;曾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堪称晚清时期的重臣。
大家捧读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书》时,肯定会领悟到或多或少的治家、育人(尤其是自我教育)的道理,甚至将他的某些说教奉为终生受益的至理名言——“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等等。
晚清重臣曾国藩(画像)
可是,大家知道吗?面对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时的破败、颓废局面,作为饱读儒家诗书、一朝重臣的曾国藩又是如何作为、言行的吗?
1840年,英帝国主义因自己的“鸦片贸易”受阻,利益受损,单方挑起了对我洋洋中华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也称“第一次鸦片战争”)。
当腐败无能的大清王朝以失败告终,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后,时任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竟然认为,签订《南京条约》,符合“乐天之道”,是大清政府应对外来强敌所采取的“上策”(《曾文正公家书》。
1860年,在美、俄等国的支持下,英、法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王朝再次败北,并与英、法、俄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此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北京条约》签订场景(画作)
这时,奉谕组建地方乡勇(即“湘军”),全力镇压太平军的曾国藩极力倡导:与外国侵略者“力敦和好”(《复幼丹中丞》),借英、法、俄等“乱寇”之手,剿灭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军。
当通过《北京条约》获取了大量在华“切身利益”的法国、俄国等列强,表示愿意协助清军进攻洪秀全的太平军时,曾国藩唯恐列强变卦,失去合作的机会,着急忙慌地奏请朝廷:应与法、俄等国约定“会师日期”,“许其来助,示以和好而无猜”(《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还振振有词地强调说,要想彻底镇压太平军,就必须“借助西洋”的力量,“舍此亦无善策”(《曾国藩未刊书稿》)!
倡导“借助西洋”的曾国藩(剧照)
曾国藩的此等言行说明了什么?主张接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还美其名曰“上策”,这是什么逻辑?在政治上、军事上与肆意入侵的帝国主义者结成同盟,屠戮揭竿而起的本国民众,这是什么行为?——典型的投降、卖国行为!
曾国藩还把自己始终尊奉的“仁义”、“忠信”、“礼让”等封建道统信条,应用于“对外事务”,为自己的卖国行为提供“理论”根据。
他竭力鼓吹,办“夷务”,“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复李少荃》)。所谓“忠信笃敬”,根据曾国藩的解释就是,对外国侵略者,不取“虞诈”之心,不用“欺讹”之言;要做到“谦恭敦厚”,服服帖帖。
主张对侵略者“谦恭敦厚”的曾国藩(画像)
说白了,曾国藩就是要大清王朝死心塌地地甘当外国侵略者的走狗、奴才!
他一再提出,对外应奉行“礼让为国”(《复毛寄云中丞》)的路线方针。曾国藩的所谓“礼让为国”,又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外国侵略者帮助清军攻击农民起义军时的烧杀抢掠之罪恶行径,曾国藩泰然自若地说:侵略者“克城所获,任其取携,一分一粒,官军无所利焉。”(《曾国藩未刊信稿》)
——帝国主义列强不仅肆无忌惮地掠夺中国的原料、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还强行夺占中国领土时,曾国藩主张“出让”领土。如,当俄国、英国悍然侵略我国的新疆之际,曾国藩竟然堂而皇之地奏请朝廷:“让出”甘肃境内的玉门关外的领土。
沙俄入侵我国新疆地区(画作)
曾国藩还经常不遗余力地为侵略者“涂脂抹粉”。他吹捧侵略者“素重信义”,“颇有君子之行”(《复毛寄云中丞》)。
——对于沙俄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不断侵犯我西北、东北边疆的罪行,他为其遮掩称,“与我向无嫌怨”。其“奴颜媚骨”的程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不止如此,曾国藩还觉得,大清政府应当感恩于列强。其原因,借用他的说法就是:
“洋人(咸丰)十年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以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曾国藩的这一“真知灼见”,就是后来我国汉奸、卖国贼叫嚣“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之反动言论的根源所在。
老年曾国藩(画像)
行文至此,如果要归结、升华一下上述内容,可以这样说:曾国藩的投降、卖国论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本质的反应。
——受到人民革命运动的打击,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他们为了维护、延续其反动统治,不惜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出卖领土、主权!
主要参考文献:《曾文正公全集》、《曾文正公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