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关于野猪的议题持续升温,先是宁夏某地区发布高薪招募狩猎团队以控制野猪数量的消息,迅速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紧接着,一位七旬老妪在遭遇野猪攻击时,英勇地使用镰刀反击并成功自卫,这一不凡事迹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野猪,这一在中国民众心中颇为熟悉的野生动物,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展现出其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回溯往昔,在农村的田野边、田埂上,野猪的身影屡见不鲜,成为乡村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在随后的岁月里,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野猪种群一度“隐匿”于人们的视线之外,经历了数量上的显著减少。然而,在近几十年间,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与保护力度的加大,野猪种群数量迎来了显著增长,它们再次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野猪接连伤人,被七旬老太反杀当前,我国野猪种群数量相对充裕,广泛分布于全国28个省份之中,且在其中的26个省份,野猪的数量已经增长到了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的程度。根据全面而科学的评估,我国野猪的总数量已攀升至约200万头。
在普遍认知中,猪往往被描绘为温顺的动物,然而野猪却大相径庭,它们天生性情暴躁,凶猛且易于激怒,因此,野猪袭击人类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21年5月,在四川理塘县上木拉乡增德村,一名村支书在巡山过程中不幸遭遇野猪攻击,最终不幸身亡。近期,在云南昭通地区,一头极具攻击性的野猪在短短四天内连续咬伤两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起连串袭击事件中,一头野猪在追咬一名77岁的老太太时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抵抗。据老太太的亲属叙述,当老太太上山时,遭到了野猪的猛然袭击,身体多处受伤。
为了自卫,老太太毅然挥动手中的镰刀,最终竟成功地将这头凶猛的野猪反杀。老太太的这一英勇行为因其“硬核”色彩,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危及人身安全,紧急避险不违法关于这一事件,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其中不乏对老太太行为是否触犯法律的担忧之声。确实,过往存在因捕杀野猪而遭受法律制裁的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疑虑。然而,就老太太在野猪袭击下英勇反杀的行为而言,其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基石,其制定旨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而非苛求个体在极端情境下做出不切实际的选择。面对野生动物的攻击,法律并未要求人们放弃自卫的权利。
根据2022年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在野生动物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身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即便导致野生动物受损,也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在法律体系中,野生动物因其无法承担法律责任而被视为物,其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是公共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公共财产与私人财产发生冲突时,法律通常倾向于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权。
具体而言,如果野猪仅是对庄稼等财产造成损害,人们无权擅自捕杀;但一旦野猪对人类发起攻击,人的生命健康权便凌驾于任何财产权之上,此时人们有权采取措施将其杀死,这种行为在法律上被视为紧急避险。
综上所述,77岁的老太太在面临野猪攻击时,为保护自身安全所采取的反杀行为,完全符合紧急避险的法律规定,因此并不构成违法。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野生动物威胁时,公民有权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身安全,而法律也将为这一正当行为提供坚实的保障。
遇上野猪应该怎么办?当前,我国野猪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数量也相当可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居民与野猪遭遇的概率相对较高。野猪以其强烈的攻击性而著称,时常会闯入人类生活区域并对人类发起攻击。例如,今年4月在重庆城口县高楠镇黄河村,就发生了一起野猪无故攻击老人的惊险事件。
当时,这头野猪突然出现在村庄中,看到老人后径直冲过去,将其撞倒在地并进行拖拽撕咬。幸运的是,有邻居及时发现并用棍棒驱赶了野猪,老人因此得以获救。农村有句老话“一猪二熊三老虎”,意在强调野猪对人类的危险程度,甚至超过了老虎和熊。
那么,当我们在野外遭遇野猪时,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包括野猪在内的绝大多数野生动物,在见到人类时,通常会选择主动逃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避免做出任何过激的举动,更不要试图去追赶它们,以免激怒它们并遭受攻击。
如果我们发现野猪时,它并没有逃跑或攻击我们,这时我们应保持冷静,切勿靠近。正确的做法是面向野猪并缓慢后退,直到远离其攻击范围。在后退的过程中,我们应保持镇定,避免与野猪发生眼神接触或做出威胁性的动作。
然而,如果我们不幸遇到已经发动攻击的野猪,这时我们需要迅速寻找避难所。如果周围有高台或树木,我们应尽快攀爬上去,因为野猪不会爬树。在逃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S”型的逃跑路线,因为野猪虽然凶猛,但其攻击方式相对单一,且由于身体构造的限制,它们在奔跑中急转向十分困难。通过采取这种逃跑路线,我们可以增加野猪追捕的难度,从而提高自己的逃生几率。
总之,在面对野猪等野生动物时,我们应保持冷静、镇定,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