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迟道华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脏骤停的认知加深,AED成为不少城市交通枢纽和人流聚集地的新配置,但在其安装使用过程中,也面临着遭偷盗的问题,关于此类事件的新闻报道也不时见诸报端。
此次,海口市急救中心培训科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AED之所以要锁在柜子里,是因为“有些不懂的市民可能会取下来,AED可能放电电到人”。
当地在公共场所安装配备AED时,怕被偷、被损坏、“电到人”等,确实也有其现实原因。毕竟一台AED并不便宜。
《指南》中就明确,“在外箱或机柜上,统一标明‘自动体外除颤器’字样,粘贴警告用语和警示贴,禁止在非必要时取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只贴封条,撕开就可以拿走用,这样才最节省时间。
此外,也可在外箱或机柜内配备警报或警铃装置,使用时即自动启用警报或警铃,这能引发管理人员及身边人及时施救,也能防范被盗。
再就是把AED置于有24小时监控录像的地方,便于对各类安全事件和盗窃时间随时监控;建立设备日常巡检制度,及时发现异常等。
总之,防范AED丢失,怕被人随意取下、“电到人”,办法有很多。当然,这一过程中,还需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不同地方鉴于自身条件所限,可以探索采取不同的防范举措。但是,无论如何配备,让AED在分秒必争的救命时刻,顺手好用,都是最高价值选择,都不能以此为代价置换AED的“安全”。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利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