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杀出两只独角兽!江苏徐州,正成为下一个合肥?

月季啊 2024-11-06 05:41:20
引言

徐州,一个曾经“一城煤土”的煤炭之城,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科技创新与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煤尽城不衰,这座城市不仅在资源枯竭的困境中找到了突破口,还在全国城市转型中屡屡摘得桂冠。徐州,究竟做对了什么?

正文

我们对资源型城市的印象,大多是“煤矿关停、灰尘满天、产业萧条”,但徐州偏偏“逆风翻盘”了。这不,2023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这座百年煤城的蜕变历程,简直堪称“逆袭神话”。

徐州的转型路上,装备制造业成了关键一招。早在90年代初,徐州就发现不能只靠煤,于是果断出手,把装备制造产业当作城市的新支柱,成立了赫赫有名的徐工集团。徐工这一“工业巨无霸”不仅带动了本地制造业崛起,还让徐州成了“工程机械之都”。这可是一步漂亮的棋!

但装备制造还不够。聪明的徐州人又“看准了”芯片产业。半导体产业在徐州从无到有,仅用短短几年就成为新经济的核心。据说徐州还跑出了两匹“独角兽”——鑫芯半导体和博康公司,一个做芯片一个做光刻胶,都是科技界的“香饽饽”。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让全国看到了徐州的“科技基因”。

“金娃娃”没了不怕,徐州人的算盘可是打得“啪啪响”:他们懂得及时“拉新”,用政策和资源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政府大力砸下300亿扶持芯片产业,又为5000多家科创企业“铺路搭桥”。难怪短短几年内,这里产值飙升87亿,增幅达52%。在芯片赛道上跑得这么稳,徐州确实“牛”!

说到转型,很多人觉得只要拼命搞工业就行。但徐州偏偏不走寻常路,他们把“绿色”摆在了核心位置。你要知道,徐州可是采煤沉陷区“大户”,如果不好好治理,那岂不是成了“黑灰城市”?于是徐州在生态修复上狠下功夫,把沉陷区的治理比例提到72.9%,绿化率高居全省第二。如今走在徐州街头,哪里还是“煤都”?分明是一座山青水绿的“苏北江南”!

同时,徐州还不忘抱团取暖。在徐工集团的带动下,工程机械产业上下游企业成群集聚,为其他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装备制造业的成功让徐州人看到了“产业集群”的威力,半导体产业接力崛起便是这种效应的延续。不得不说,徐州的“集群效应”让它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走得又快又稳。

常言道,“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光有产业,还得有人才。徐州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不仅引入了科技企业,还成功吸引了大量科创人才回乡。像鑫芯半导体的创始人就是因为看中家乡的资源和政策才回来创业,这些人才正是徐州转型的核心“引擎”。

在政策扶持方面,徐州的手段那叫一个“舍得”。为了吸引高科技人才,他们推出了各类补贴、税收优惠,甚至帮助解决各种生活难题。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让人才有了归属感。再加上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创新氛围,徐州成为了人才们的“新家”。一波波科技大牛集聚徐州,不就是为了“共筑新未来”嘛!

看着徐州的变化,不禁要问:曾经“一城煤土半城灰”的煤炭重镇,真能彻底“洗白”吗?答案或许就在徐州“过往未雨绸缪”的转型之路上。生态修复、政策扶持、科创集聚,徐州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从传统资源依赖中逐渐摆脱出来,成为淮海经济区的“C位担当”。

更关键的是,徐州如今的转型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还让城市变得更宜居。2023年,徐州人口终于止跌回升,达到了902万人,结束了多年的人口负增长。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徐州的城市吸引力。环境好了、产业强了、机会多了,谁不愿意在这样的地方安居乐业呢?

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徐州能成功,从装备制造到半导体,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生态修复,走的是一条“边探索边试错”的路。对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来说,徐州的“逆袭”绝对是一个样本。这种从资源依赖到产业创新的华丽转身,为那些在资源枯竭中挣扎的城市点亮了希望。

同样的资源枯竭,不同的转型思路。徐州用事实证明:资源虽枯,城市可以更生。只要找准自己的独特优势,把准产业转型的“脉”,任何城市都可能涅槃重生。说到底,“因煤而兴”不一定要“因煤而衰”,未来的“新徐州”,或许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结语

今天的徐州,早已不是那个“一城煤土”的“煤都”,而是一座充满活力、绿色宜居、充满科创活力的现代化都市。从资源枯竭到产业新生,徐州用转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逆袭之歌”。在这条路上,徐州不仅“破了自己的局”,也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未来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徐州方案”。

0 阅读:22
月季啊

月季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