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对于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题材,哪个作家比莫言更好?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5-01-09 14:37:41

2012年10月11日晚7点,瑞典文学院的一纸公告,激起了全球文学界的层层涟漪。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被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他,就此成为了首位摘得诺奖桂冠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获奖的消息一出,网上网下瞬间炸开了锅。这是正常的,每一届诺奖得主的揭晓,都伴随着争议与讨论。毕竟,文学是一种主观的艺术,每个人的审美和评判标准都不尽相同。很多人的作品数量或许不比莫言少,但诺奖的选择,往往更看重的是作品的质量、深度以及其对文学界的贡献。

诺奖,相当于文学界的“终身成就奖”。它颁给莫言,首先就是对他文学创作生涯的肯定。评委会在颁奖词中写道:“他用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这段话,精炼而准确地勾勒出了莫言的创作特点。

面对各种争议和评价,莫言本人始终保持着一种淡然的态度。他知道,文学是一种个人的表达,每个人的理解都是独特的。他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否触动读者的心灵,能否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作家余华也称赞道:对于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元素和当代主题,哪个作家敢说比莫言做的更好?

抢夺豆饼的故事

抢夺豆饼的故事,在莫言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那天,他因为饥饿难耐,偷偷抢夺了别人的豆饼,却不巧被路过的父亲撞见。回家后,父亲痛斥了他的行为,爷爷也严厉地批评道:“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嘴里都是一样的。人应该有骨气!”

当时,莫言心里并不服气,暗自反驳:“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味道不一样!”但父亲和爷爷的话,却像一把锋利的刀,刺痛了他的心,让他开始思考什么叫尊严。他们告诉他,人不能为了口腹之欲而失去做人的底线。

莫言的爷爷,正是《红高粱家族》中“我爷爷”余占鳌的原型。这位神奇的爷爷,是富裕中农,割麦能手,狡黠而幽默,擅打算盘。虽然不识字,但凭借庄稼人数千年传承的经验,评判时事每每言中。他的形象和故事,深深地影响了莫言,成为了他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

从1980年代到21世纪,莫言的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中,持续书写着饥饿这个主题。他后来总结说:“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的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经验密不可分的。”

莫言的小说,以其尖锐的批判立场和奇特的叙事形式而著称。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很像鲁迅先生,一辈子在深刻批判中国社会,但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如《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它们的叙事结构都套用了中国佛教传统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荒诞形式。莫言利用《西游记》、《聊斋》等古代小说中的动物、地狱、幻境等神秘意象,将尖锐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都包裹在丰富的叙事艺术中表达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对食物的极度渴望和幻想

莫言的记忆,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更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他曾经说过:“童年时书很少,只要看见书我就像一头饥饿的牛冲进菜园,白菜、萝卜什么都吃,而且很多书是借来的,感到很紧迫,读得非常快。”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饥饿感,也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两年后,他又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小学毕业后无书可读,只能每天放牛,觉得非常孤独,就跟天空、鸟或者牛说话。有时候我抬头望着天上的白云,把它们想象成白面馒头,降落到我嘴边。”这种对食物的极度渴望和幻想,也成了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

莫言,对于文学创新的看法始终充满热情与坚定。他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作家进入了一个“自主的、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标志着中国作家在经历了长期的模仿与学习后,开始尝试走出自己的道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表达。然而,这条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阻力依然很大。一些囿守传统创作道路的作家,对这种创新意识持讽刺态度,认为它破坏了文学的“纯正性”。

哪怕探索是失败的,也比平庸要好

对此,莫言发出了强烈的呼吁。他强调,中国作家必须有创新意识,哪怕创新的探索是失败的,也比一部平庸的、所谓的“好”的成功作品要好。他鼓励作家们要勇于尝试,敢于突破,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独树一帜。同时,莫言也指出,向西方学习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模仿,而是需要彻底摆脱西方的羁绊,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生活,从中国古典文学源头里汲取营养,写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作品。

然而,对于莫言的这种观点,刘水先生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否定了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马尔克斯渊源,认为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是在《聊斋志异》的外衣下,伤害了文学真实,文学虚构替代了历史真相。

事实上,莫言的《酒国》等作品,在创作中不仅运用了魔幻的手法,还融入了科学主义、互文性、意识流、生态批评、元小说等各种不同的叙事策略。在这些叙事策略中,魔幻的最大特点是其不确定性。然而,在这些不确定的表面形式下,莫言却表达出自己确定的文学思想及其政治立场。他的作品既回答了外界对他的指责,也回应了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质疑。

充满了现代性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创作手法受时代发展的影响,既不可能是单纯的魔幻,也并非是单纯的现代派手段。他处于后现代主义阶段,受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多元性的影响,其作品中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成分,也有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同时伴有其他多种后现代主义手段。而魔幻现实主义,则是他最为得心应手的主要手段。这种多元性的创作手法,使得莫言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现代性的思考。

另外,有人认为莫言作品的消极因素过重。的确,在读其作品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描绘往往带有一种苦难社会的印象。悲观主义色彩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使读者在读完其作品后无不充满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莫言的作品缺乏价值或意义。相反,正是这种对苦难的深刻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得莫言的作品具有了更加深远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