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在山东曲阜东站,铁路民警接到安检员报警称一名旅客行李中存在可疑物品,执勤民警立即前往查看。
民警打开行李,映入眼帘的物件荒诞至极:
7 枚印着“皇家”名头的印章和一沓厚厚的“国际皇家总指挥部公文”,更离谱的是“联合国主席专用章”。
还有一堆所谓“国家机关红头文件”,细看内容,错字连篇、语句不通,稍具常识之人便能识破是伪造无疑。
民警:“哪里来的这东西?”
男子:“各地方送过来的。”
民警:“看一下你是干什么工作的?”
男子:“我干什么工作?我负责的结算,国家有海外的资金结算用,我是配合国家的,没事,现在把东西给你看了就知道了。”
起初携带这些物品的男子还态度蛮横,企图狡辩蒙混过关,但经验丰富的民警哪会被轻易糊弄,犀利指出文件印章破绽,一番普法教育后,男子心理防线崩塌。
民警判断此人可能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目前该旅客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同时警方提示我国没有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和组织,大家要增强识骗防骗能力。
什么是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是一种借助互联网传播,集返利、传销、诈骗为一体的新型、混合型犯罪。
追根溯源,得回到那段复杂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前,部分资产存于外资银行,情况错综复杂。
1979 年中美相关资产解冻协议本是正常国际事务处理,却被不法分子歪解利用,炮制出“民族资产解冻”这一弥天大谎,从此开启了长达数十年诈骗歪路。
诈骗分子的手段堪称五花八门、无孔不入,他们最擅长的便是打着高大上的幌子,包装出各种诱人项目。
从早期直白的“民族资产解冻”,到紧跟时代热点的“养老帮扶”“精准扶贫”,再到虚无缥缈的“圆梦行动”“盛世中华”等,无一不是利用民众对国家政策利好的向往心理。
为增加可信度,伪造公文证件印章是必备戏码,国家机关红头文件、各类权威印章被仿造得似模似样,不懂门道之人极易上当。
更有甚者,冒充国家领导、政府工作人员,借助变声软件伪装成颤颤巍巍的老人,声泪俱下地讲述资产解冻的紧迫性与丰厚回报,让人在恻隐与贪婪交织中放松警惕,让人防不胜防。
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这类诈骗更是如鱼得水,升级出全新“网络版”。
骗子们精心打造专属 APP,在各大社交平台广撒网,寻觅那些怀揣发财梦的人作为“代理人”,发展下线形成庞大诈骗网络。
线上会议成了洗脑“课堂”,他们巧舌如簧,鼓吹只需小额投入,未来便是巨额财富回报。
他们哄骗受害人在虚拟网络空间签订协议、购买莫名其妙的高价商品,或是缴纳各种名目的费用,一步步将受害者拖入深渊。
这类诈骗危害极大,涉案人员范围之广超乎想象,借助网络跨地域传播特性,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男女老少皆有受骗,动辄涉及数万人甚至更多。
案值金额累计起来如同天文数字,尽管单个受害人被骗金额或许只是几百、几千元,但庞大的受骗群体使得资金总量惊人。
更棘手的是犯罪隐蔽性,幕后主使躲境外,利用小众通讯工具远程操控,资金通过复杂渠道跨境转移,警方侦破难度极大,即便破案,追赃挽损也是漫漫长路。
典型案例如像“慈善富民总部”机构诈骗案,编造一个看似简单的参加“民族资产解冻启动仪式”就能领取 5 万元现金的谎言,却引得 9.3 万人上钩,每人 10 元的活动经费看似微不足道,总计竟达 90 万元。
还有广西百色的“天心玺”诈骗案,虚构民族资产海外守库老人故事,蛊惑 2.1 万名群众参与投资订购高价文化衫,民众满心期许财富降临,最终却血本无归。
面对如此猖獗的诈骗形式,民众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但凡涉及民族资产解冻话术,不论包装多精美、回报多诱人,都是骗局。
国家正规项目审批严谨、流程透明,绝不会通过这种荒诞离奇、漏洞百出的方式来运作。
日常生活中,要多留意官方发布的反诈资讯,积极学习反诈知识。
当遇到可疑情况切莫心存侥幸,务必第一时间报警求助,别因一时贪心,陷入骗子精心织就的无底深渊。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