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时期的藏地电影,万玛才旦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名字。如今媒体界和学术界所谓“藏地新浪潮”这一概念提法,最早就源自十多年前,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为万玛才旦导演做的一场电影作品展映。而在“藏地新浪潮”这一概念涵盖的当下最为活跃的一批藏族电影导演,从松太加到拉华加,再到德格才让,包括斩获第16届亚洲电影大奖两项奖项的《一个和四个》的导演九美成烈,几乎都出自万玛才旦曾经的电影创作团队。
2005年,万玛才旦推出第一部长篇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在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他以这部讲述藏地世俗与宗教世俗的影片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当时引起的反响很大,影响了很多年轻人想学电影,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创作者。从《静静的嘛呢石》开始,万玛才旦就成为了国内最活跃的藏地导演。
之后几年,他尤其高产,持续贡献了《寻找智美更登》《塔洛》《撞死一只羊》《气球》等以藏区为背景的电影,这些电影多次入围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和影展,并受到大众关注。相较于个人的创作成就,万玛才旦对藏地电影,甚至中国电影界更大的贡献是,他激励并引导一批藏族年轻人走上了电影创作的道路,他是《扎旺的雨靴》和《一个和四个》的制片人和监制,他带领拉加华、久美成列、金巴等一批藏区青年电影人一起,掀起了一股“藏地新浪潮”。
《雪豹》是万玛才旦导演生前制作完成的第八部藏语电影,也是导演首次尝试高工业水准的CG技术来建构雪豹的视觉形象。影片以全球濒危动物雪豹咬死了牧民的九只羯羊为故事背景,探讨了不同的人对雪豹咬死羯羊的看法与动机,对是否释放困在羊圈中的雪豹,每一方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坚持,看似合情合理的诉求,却又变成激化多方矛盾的导火索。
01
叙事视角:主观视角的雪豹拟人化
主观叙事的核心概念在于叙述者根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想象,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某件事情。在这种叙事结构中,叙述者的情感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甚至会基于不同的观点来构建故事。在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雪豹》中,雪豹的主观视角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深度和复杂性。通过这一视角,观众得以深入雪豹的内心世界,体验其生存状态,进一步理解其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动机。
雪豹的主观视角展现了其作为高原之王的孤独与尊严。在电影中,雪豹被描绘为在雪山之巅孤独行走的生物,其目光深邃,充满警觉。这种视角让观众感受到雪豹在自然环境中的威严与孤独,以及其对于生存环境的独特感知。同时,雪豹的视角反映了其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电影中,雪豹闯入牧民的羊圈,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和讨论。通过雪豹的视角,观众能够感受到它对于人类世界的陌生和不安,同时也能理解到它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这种视角使得观众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
雪豹的主观视角也为电影增添了超现实主义的魅力。在电影中,导演通过梦境和幻觉等手法,展现了雪豹与喇嘛之间的神秘联系。这种超现实的视角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雪豹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生命与信仰的深刻探讨。
02
审美体验:纪实主义的表达诗意化
《雪豹》这部影片继承了万玛才旦一贯的美学风格,然而它在呈现手法上更为简约,通过静观式的纪实影像,将高原之上的日常故事娓娓道来。电视台记者一行人作为外来者,他们的闯入为牧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带来了新的视角,特别是摄影师王旭的汉族身份,使其以旁观者的姿态游离于冲突边缘,通过追踪报道的方式客观记录整个事件。这种套层结构的设计,为影片增添了纪实性的特征。
从影像美学层面来看,《雪豹》延续了万玛才旦对纪实影像的探索。影片大量运用景深长镜头,使得各色人物在镜头前轮番登场,三一律式的结构让矛盾冲突更为集中爆发。同时,影片中的雪山、冰湖、广袤草原等藏地独特景观被真实呈现,为观众营造出强烈的临场感。在冷冽质朴的镜头语言中,生命的活力与诗意得到了更为纯粹的表达。
在《雪豹》中,导演不仅通过现实空间讲述故事,还巧妙地引入了回忆与梦境元素。喇嘛与雪豹之间相互救赎的故事,既像是喇嘛的回忆,又带有梦境般的虚幻感。影片还以黑白影像呈现了一段模糊叙事现实、梦境与回忆交织的片段,使得原本单一的叙事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清晰的时间性变得模糊,而影像中自由飘渺的诗意气质却得以自然流露。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审美体验。
03
主题表达:人文关怀的生存寓言化
从万玛才旦的处女作《静静的嘛呢石》到最新的《雪豹》,他的创作始终贯穿着深沉的人文关怀,将高原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影像的形式真实而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静静的嘛呢石》中无不透露出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抗与融合;《气球》中呈现的核心矛盾是科学知识文化与传统信仰的角逐;《撞死了一只羊》中两位镜面互补的人物在这个超现实主义的故事中变成了一部关于自我轮回的寓言;而在《雪豹》这部作品中,一只雪豹闯入牧民羊圈咬死九只羯羊的事件,不仅构成了影片的核心叙事,更是对高原牧民生活真实境遇的寓言式写照。人兽冲突在高原地区至今仍时有发生,它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
影片以小见大,通过对牧民与雪豹之间冲突的深入描绘,引发了对藏地族群在现代化浪潮中身份认同与群体性困境的深刻思考。万玛才旦在《雪豹》中加强了戏剧冲突的张力。影片中,对于是否放生雪豹的问题,不同立场的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罗生门式的多元视角,不仅展现了人们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更凸显了不同价值理念之间的碰撞与冲突。除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影片还从生态主义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传递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强调了自然本身的自在自为性。在高原这个共享的空间里,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生存竞争。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动物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生态失衡的问题日益严重。影片最后选择放生雪豹,虽然看似是对法律规定的妥协,但更深层次上,它是对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考虑,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反思。
04
结 语
《雪豹》以视听之维,将想象力丰富的超现实画面渲染得浓烈而鲜明。影片在深入挖掘藏族文化的同时,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超现实主义韵味,凸显了导演独树一帜的生命感悟与深厚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