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娘出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才子的下联却让人脸红

大山的孩子啊 2024-09-27 18:05:55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传承,瑰丽多姿,世所罕见。犹如一条浩瀚的长河,流淌着不朽的历史和伟大的传统。

就比如:对联,它就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魅力文化。

说起“对联”,现代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春联、楹联乃至挽联。

作为中国古代文体的一种类型,对联相较于诗词文赋来说是“小道”,却也有着趣味横生的历史。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它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偶语句。

也就是说它是用精炼,工整,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表达人的思想情绪,情感的一种特殊文学艺术形式。

“对对子”是作对联的基础。古代文人要想写好律诗与骈文,从小就需学习“对对子”。

在古代,对对联更是读书人之间常见的消遣切磋的方式。

一般文人聚会时,对对联是避免不了的,你出上联,我对下联,以此来为乐助兴。

当然,想要对好对联,并非易事。

因为,要讲究很多。

所以,对对联,是才子诗人们互相考量的一种方式,同时具有娱乐性,一些长辈也会用它考察后辈。

因此,一些千古名对也就成了一段佳话。

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都是对对联的高手。

就比如:才思敏捷,幽默风趣的苏轼。在他的身上就发生过不少妙趣横生,令人拍手叫绝的对联故事。

众所周知,苏轼是宋朝的大词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才,无论是写词还是作画亦或书法,都是佼佼者,同时,他也喜欢对对子。

然而,在他晚年的时候,因为被贬地方做官,苏轼也就慢慢放下追求权力,转而寄情山水,放飞自我。

有一次,苏轼和秦观乘舟出游时,舟行江上。此时的秦观看见岸上有个骑着毛驴,醉的东倒西歪的老汉。

于是,诗性大发的他,便出了“醉汉骑驴,颠头晃脑算酒账”的上联。

苏轼见到岸边的场景,也很快就对出了“艄公摇橹,作揖打恭讨船钱”的下联。

因为,此时靠船尾的艄公正在一仰一俯地摇橹,才得以行船,可谓是非常的形象。

对完,两人相视一笑,不忘相互吹捧一番。

还有一次,他感觉无聊,约上秦观去寺庙去找佛印,佛印恰好不在,苏轼只好败兴而归。

他行至街上,觉得口渴难耐,但是囊中羞涩,忘了带钱。

于是,找了家铺子讨水喝。进门之后,发现是一家染坊。

过去的商人对读书人都是非常崇拜,更何况苏轼又是有名的大文豪。

看到苏轼后,女主人非常激动,也很热情的招待这位才子。

话下之余,女主人不好意思的说,自己有个上联,一直想不到下联该如何对,希望苏轼为他题写下联挂在门口,增加点生意。

于是,苏轼就欣然同意了。

此时,女主人说由于她家就是开染坊的,想通过对联来招揽点生意,她写了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

她又解释,无论粗细长短,什么样的布匹,只要顾客有需求,不管是多大的尺寸,自己的店铺都能满足。

说罢,女主人也害羞地低下了头。

此时的苏轼,环顾了染坊的四周,又起身看了看染布的操作,便脱口而出:“且看干进湿出,只论深浅讨钱”。

这一出,便博得了女主人的倍加赞赏,直呼:妙,实在是妙。

所谓干进湿出,就是指布要染色的时候,就得放入染缸,干的投放进去,染色后拿出来,不就是湿的嘛!

而且,古代的染布,颜色的深浅不同,价格也不同。

苏轼的下联和女主人的上联,可以说是完美契合,相互呼应。

苏轼说:“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且看干进湿出,只论深浅讨钱”。

说罢,看向秦观笑着说“这对联还缺一个横批啊”!

秦观也不推辞,张口便出“好色者来”。

这个横批通俗幽默,真是一语双关呐!

如果让你来,阁下该如何应对?

1 阅读: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