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李敏忘还同学日记本,毛主席翻看批注后,建议发表

风旭历史故事 2025-01-17 19:22:51

1957年,李敏找到了同学王桂芹,然后从自己书包里拿出了王桂芹的日记本,说:“我爸爸读了你的日记,觉得你写得很好,他建议你把日记投稿到刊物上。”

王桂芹听到这个消息,一时间有些愣住了。她接过自己的日记本,打开看到里面有毛主席的亲笔批注,还写有“建议发表”的字样时,她惊讶得合不拢嘴。

1949年,那一年中央领导机关迁至北平,毛主席主席便将远在东北的毛岸青和毛娇娇接到身边。毛岸青已经完成了大学学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毛主席太过操心。

毛主席和女儿

可对于年纪尚幼的毛娇娇,毛主席却倍感愧疚,因为他觉得自己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缺席了太久,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于是,他将毛娇娇的名字改为李敏,与妹妹李讷的名字共同取自一句名言。

李敏曾在苏联接受小学教育,但回国后需要重新适应中文教育环境。于是,毛主席安排她进入北京八一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重新学习。几年后,她顺利升入北师大附属女子中学,继续她的学业。

在那个年代,毛主席发出了知青下乡的号召。这一消息迅速占据了各大报纸的头版,激励着无数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投身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去。他们怀揣着热情,准备在农村开创新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敏也深受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虽然她是毛主席的女儿,但毛主席总是教导她要融入人民群众,不要有任何特权思想。因此,当知青下乡运动兴起时,毛主席也积极鼓励李敏参与其中,去体验农村生活,去学习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

在那个暑假,李敏来到了北京郊外的罗道庄。她脱下了学生的装束,换上了农民的衣裳,投身到农业生产中去。在罗道庄的日子里,她学会了除草、施肥、播种等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

与李敏在乡野间并肩劳作的,是她的挚友王桂芹。这两位少女在学校中便是形影不离的伙伴,而王桂芹更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以日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常将这些篇章与李敏分享,使得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桂芹是一个地道的乡村女孩,家中还有一位名为王桂芳的姐姐。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李敏不同,王桂芹的童年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所以深知农耕的艰辛与不易。

尽管王桂芹的父亲并未受过多少教育,但他的思想却极为开明。他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因此,从小便对两个女儿灌输这一理念。在父亲的鼓励下,王桂芹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终顺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当主席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时,王桂芹正值高二。她听闻这一号召,立志要响应主席的号召,积极参与劳动,锤炼自己,以期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毛主席

恰逢暑假来临,王桂芹决定回到老家,投身到乡村的劳动中去。在母亲的支持下,王桂芹投身于劳作中。她参与了田间的耕种与收割,还与乡亲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望。

乡亲们对这位学子赞不绝口,他们亲切地称她为“临时社员”,并夸赞她既学到了知识,又没有忘记根本。这些赞誉让王桂芹倍感欣慰,她将这些美好的瞬间与劳动的心得一一记录在日记本中。

在一次打坝的劳作中,一块巨大的石头,让几个壮汉束手无策。而王桂芹却想起了物理课上的杠杆原理。她迅速找来一根大铁棍和一块小石头,运用杠杆原理,将这块巨石撬动。

毛主席

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外,王桂芹还承担了许多其他任务。她每天挑水、担土、割柴,为不识字的村民朗读报纸,甚至利用闲暇时间为同学们制作鞋子。尽管这些工作琐碎,但王桂芹却乐在其中,她觉得自己真正融入到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之中。

半个月的乡村生活转瞬即逝,王桂芹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城市。她将这段经历视为成长的里程碑,并将那本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日记本珍藏起来。

而就在王桂芹离开乡村不久,北京实验中学便组织了一次秋收义务劳动。同学们纷纷响应号召,前往北京郊区的罗道庄农村社参与劳作。李敏也加入了这支队伍,她选择步行前往目的地,与同学们一起体验劳动的乐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劳作间隙的休息时间里,李敏偶然瞥见了王桂芹背包中露出的日记本。她询问起这本日记的来历,王桂芹便将自己的乡村经历娓娓道来。李敏听得津津有味,对王桂芹的勇敢赞叹不已。她征得王桂芹的同意后,便捧起日记本细细品读起来。

随着劳作的开始,李敏将日记本放回书包中,生怕弄脏了这份回忆。但在劳作结束后,她却发现日记本竟然忘记归还给王桂芹了。李敏赶紧联系上了好友王桂芹,征得对方同意后,又开始品味这本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记。

第一篇便是王桂芹记录假期回乡劳动的日记,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李敏越看越投入,甚至连父亲毛主席走进房间都没有察觉。

毛主席和女儿

毛主席原本是来检查女儿的功课,却看到女儿正专注地阅读着什么。他好奇地凑近一看,原来是女儿的同学的日记。李敏觉得王桂芹的日记写得很精彩,便把日记递给了父亲,激动地跟毛主席分享:“爸爸,这是我同学写的,特别有意思。”

他坐下来,拿起笔,一边阅读一边在日记上写下评语。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显然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看完日记后,毛主席将日记本递给李敏,赞叹道:“你同学的日记写得相当不错,很真实,就是有些错别字,我已经帮她改正了。”

第二天早自习前,李敏兴奋地找到王桂芹,将日记本递给她看:“桂芹,你看,我爸爸看了你的日记,他觉得你写得特别好,还给你写了批语。”

毛主席和孩子们

王桂芹接过日记本,看到自己的文字被毛主席认真批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她指着其中的错别字和圈圈点点,惊讶地说:“主席真的有时间看我这个小孩子的日记吗?”

李敏笑着点头:“当然啦,我爸爸很喜欢看好文章。他觉得你的日记很真实,很有感染力,所以就忍不住批阅了。他还说你的文章可以在刊物上发表呢!”

王桂芹听后更加激动了,她仔细翻阅着笔记本,看着毛主席的批改和评语,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将近万字的笔记,毛主席不仅一一修改了错别字,还标出了不清楚和不恰当的字词,甚至还在文章中画圈表示赞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毛主席还要求他的两个女儿仔细读两遍这篇日记,并写下了批语:“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这些批语让王桂芹感受到了毛主席对她的鼓励。

后来这篇日记在老师和同学们手中传阅了两个多月,许多人都被王桂芹的真实记录所打动,开始思考自身与农村的关系。甚至有些高中生们效仿她回到家乡参与下乡劳动,体验农村生活。

王桂芹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她决定整理好日记后寄给报社发表,让更多的人看到她的经历和感受。虽然初次投稿被退回,但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她最终成功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这篇日记。

毛主席和孩子们

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表示赞赏和支持。有的高中生在阅读后表示:“感谢桂芹的文章让我有所警醒,我深知进步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和人民站在一起才能清楚前进的方向。”还有的学生表示之前对干农活有抵触心理,但读完日记后决定以后端正态度、投身劳动。

可以说王桂芹的回乡日记与毛主席提出的青少年培养方针相得益彰,两者共同成为了那个时代青少年们的精神指引。它们引导着学生们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感受社会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体会他们的生活才能清楚时代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庆祝建党100周年:王桂芹 《毛主席给我改作业》

寇广生.有幸结缘王桂芹[J].青少年日记,2010,(01):48-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