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总有人说,生产队时期到处是要饭的,分田单干后,要饭的没有了。
说此说的人,无非为了表达分田单干后,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提高了,一夜间吃饱了,不再出来讨饭了。此乃老生常谈,并无新意,说谎不打草稿而已。
有良知的人都清楚,真正要饭多的年代并非生产队时期,反而是八九十年代,分田单干之后。可以说,要饭的人成群结队。
生产队时期的出行证明,号称通关文牒
生产队时期为什么要饭的少?原因有三:一、那个年代的人要面子,自尊心强,懂得羞耻。毕竟讨饭是不光彩的事,谁家父母出去讨饭了,孩子在学校被同学笑得抬不起头来。你说,你家的女儿会嫁给要饭人家的儿子吗?
二、责任心强,忙于上工,外出不了。虽然少上一天工就少10分工分,就少八毛到一块钱(苏南地区标准),但年终分配时,各家各户分配收入张榜公布后,少的人家就羞愧难当了,就成了“懒鬼”了。分的钱少了,还被人讥笑,心中什么滋味?
三、离开当地,要有公社证明。在生产队时期,你要想外出没有这么容易,要“相关部门”出具外出证明的,注明外出原因及去向,盖上鲜红的大印,正如《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一样,比现在的出国护照还难办理。否则,你出不了门。
母亲带五个孩子出去讨饭(民国时期照片)
八九十年代讨饭的为什么多?原因也有三一、生产队期间没掌握种田技术,轮到自己独立耕种,却一窍不通。集体干活,听队长指挥,只要有力气,跟着大家起哄。到了自己种植,化肥洒多了,引起倒伏,颗粒无收;种子洒稀了,减产严重;分蘖肥施早或施晚了,水稻分蘖不理想,导致减产。一旦减产,别人家有粮食吃,自己填不饱肚子,只有外出要饭。
二、生产队时期懒的,分田单干后依旧不勤劳。有不少懒人,分田单干后依旧好吃懒做,懒于耕种。要饭比种田轻松,于是,男人在家,女人带孩子、甚至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出来讨饭。更有抛荒撂地,以外出讨饭为生。我堂嫂就是花5斤大米从讨饭子手上留下来的,那是1984年,当年她十七岁。
三、要饭的有时间了,不受限制。在生产队时期,每到农闲季节,青壮劳力就要去上河工,兴修水利了,那时有一个名词叫“今冬明春”,这就是上河工的时间。分田单干后,不再要上河工了,有时间了,几家凑一起,摇一条船去江南要饭。
八九十年代,要饭是只要大米
要饭人的借口:闹天荒,没打到粮食在江苏一带,要饭最多的是安徽人,也有部分河南人从北边过来。他们不要馒头,只要大米,往往是春节前后集中出来要饭了,那时农田里没什么活要干了。
他们出来要饭,往往都说成发洪水了,闹蝗灾了,颗粒无收。最不会说话的人说成是麻雀泛滥成灾,种的粮食都被麻雀啄光了。我估计,麻雀就是被他们宣传而成“四害”之一的。
笔者听过最有水平的说辞,那年安徽的一帮乞丐说,为了保住我们这里不被洪水淹灭,他们那里开坝泄洪,阻止了洪水向我们这里倾泻,冲毁了他们农田和家园。这故事听起来感动人,弄得不明真相的乡亲还多给他们一些大米,把他们当成了救命恩人。
事实上,分田单干几十年,不少地区依旧贫穷,直至2000年依旧在扶贫,依旧在打基础。真正要饭的消失,也就这一二十年以内的事情。现在还有要饭的,或者变相要饭的吗?评论区不妨聊聊。
第一没介绍信出不了门,第二你问谁要啊
因为生产队的时候你要出村是要开介绍信的[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主要是不让!也要不来
盲流直接抓起来遣返
胡说八道。
本文倒真有些道理。
山东的要饭的多,安徽的赊鸭子赊菜刀的多!最神奇的是赊菜刀的当时说,苞米不涨到多少钱不来收钱,直到几年后才来要钱,说到做到!
我这也就没几年才没有洪水的。小时候几乎年年发,经常看到划着盆割烂稻。吃不饱穿不暖大有人在
网络上开直播的都是要饭的,想不劳而获
我83年的,小时候家里常常来讨大米的,我都是给装满老旧热水瓶铝制的保温盖子的,后来上初中了、就没碰到过了,😂
生产队时期要饭也只能是冬天到头过年这一段和头开春几天但很少,大部分人都是盐碱地经常干旱和水涝的地方的人。
现在已经没人要饭了,现在都是要钱的,要饭致不了富[呲牙笑]
生产队时要饭?出门都要介绍信,大家伙的粮物都是配给制,都不够吃哪有剩余食品可以施舍。
抢盗也是八九十年代多
颠倒黑白胡说八道
大概1986年左右吧,我父亲发现要饭的竟然是他的战友,湖南人,询问下回答是农闲岀来讨的钱用。
不敢岀来要饭,而且需要开证明[哭笑不得][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