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几位军人找上一农妇,为首军官:我们替粟裕司令来接您了

绿海看历史 2024-08-15 22:33:22

1949年,湖南会同乡下的一户农家中,一位农妇正在忙不失迭地招待几位客人,她为客人倒上了茶水,之后又拿出一些零食,显然这是农家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了。这些客人都是解放军,看样子其中有一位还是他们中的军官,农妇一辈子没和军人打过交道,但对解放军还是心生好感的,于是她一边热情招待这些军人,一边疑惑这些人找她做什么,这时为首军官说道:“我们是替粟裕司令来接您的!”

农妇听后一楞,她是有个儿子,但不叫粟裕,她对为首军官说:“我是有个小儿子,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联系,可他的名字不叫粟裕,是叫粟多珍”,军官听后更确认农妇就是他们要找的人,他耐心向农妇解释:“没错,粟裕司令以前叫粟多珍,参加革命后改为粟裕”,经过军官的详细解释后,农妇终于相信粟裕是自己的儿子,足足23年杳无音信,儿子不但活着,还成为了大将军,泪水瞬间涌出了她的眼眶。

农妇名叫梁完英,她听着军官讲述粟裕在战争时期立下的赫赫战功,思绪将她的记忆拉回到二十多年前:粟裕是家中的幼子,父亲是晚清的举人,在村里是少有的读书人,当时社会动荡、军阀混战,父亲不希望粟裕长大后卷入其中,他只想儿子能好好读书、光宗耀祖。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了粟裕身上,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湖南师范学校的选送生。

那时候父亲对儿子教育非常严格,这也是粟裕后来性格内向的原因之一。那时候他不敢与父亲反抗,按部就班地按照父亲给他的规划去读书、学习,原以为粟裕毕业之后可以凭借学识获得不错的前程,最差也会是教书育人的先生,可粟裕进入师范学校之后,逐渐脱离了父亲的“掌控”,在有识之士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走上了革命者的道路。

那时候粟裕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探寻真理,他们阅读各种进步书刊,之后在学校内公开演讲,宣传革命思想,粟裕很快成为共青团的骨干力量。“五四运动”爆发后,粟裕带领学生们声援工人运动,他们的做法很快遭到当地驻军的镇压,学生与军阀之间发生了大规模冲突,粟裕的父亲知道后忧虑不已。

粟裕的父亲想让儿子安分守己地光宗耀祖,他不想看儿子在这样危险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于是他想用定亲的方式将粟裕留在家中,结果遭到粟裕的强烈反对,父子间一时闹成僵局。粟裕态度坚决地要参加革命,他告诉父亲立志参加革命的决心:“当前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我学业、事业通通未成,成家岂不耽误我的前途?”父亲执拗不过儿子,只能放他回校做自己热烈追求的革命事业,这一走就是23年。

参加革命的第二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在他的残酷镇压下,很多革命者、共产党都壮烈牺牲,就在这最为艰险的时刻,粟裕加入共产党,他在教导队学习之后成为叶挺的部下,他在叶挺将军身上学习到系统全面的作战经验,这让粟裕受益匪浅,为他这位后来的“战神”打下了扎实而又丰富的军事知识基础。南昌起义爆发时,他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拿起武器与敌人作斗争。

粟裕从一名班长做起,参与并指挥了无数大小战役,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时担任三野副司令。虽然是副司令,但与司令无异,那时陈老总主持其他方面的工作,把大权完全放给了粟裕将军。粟裕与陈老总感情深厚,眼看着革命胜利在望,心中难免思念起家乡的父母,离家23年,他没有给家中带回去任何消息,他怕因自己参加革命而连累家人,他这一走就是杳无音信。

上海解放后,陈老总、粟裕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不久粟裕看到了家乡中的亲人,是他的侄子粟子仁。粟子仁为粟裕带去家中的些许消息,这让粟裕更加思念母亲,他派人把母亲接到南京生活,以尽儿子的孝道,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梁完英听完军官讲述儿子的卓越军功,她越发的惦记和担忧,担心儿子会不会因受伤而影响身体。

事实上,母亲的顾虑是存在的,粟裕在战争时期受过六次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头部中弹,他逝世后从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弹片,幸亏的是他当时死里逃生,这才有了大名鼎鼎的粟裕大将。先有国、后有家,新中国成立后,粟裕终于和母亲在南京团聚,见面后又是催人泪下的感人一幕。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