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说了很多年,为何迟迟不来?

鬼话均说 2024-11-13 08:46:47

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中长期资金投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更加合理,投资行为长期性和市场内在稳定性全面强化,投资者回报稳步提升,中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中长期资金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投融资两端发展更为平衡、资本市场功能更好发挥的新局面。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二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稳健发展;三是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

从那个时候开始,耐心资本这个新词被多次频繁提及,市场上也开始炒作耐心资本的相关概念。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司司长严伯进11月9日表示,证监会将落实好《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引导私募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进一步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的形成。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提示,中长期资金正在逐步进入资本市场,营造一种投资的氛围。

根据最新的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举措,是计划从发展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等方式入手,同时做好配套措施。这里提到的配套措施实际上就是从创投基金开始,向早期、小型、科技类公司入手,然后逐步扶植壮大,长期投资,最后完成上市。上市后有了优秀的企业,公募基金就有了好的投资对象,就能够有机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在这种循环下,有利于创业的氛围,也有利于就业和科技的发展,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为什么明明有现成的大型投资机构如保险、社保、资管机构等,却要现在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从社会资金入手呢?

如果我们有印象的话,2019年10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社保基金和部分保险机构负责人座谈会。在这个会议上就已经提出“以纾解政策障碍为重点,推动放宽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和范围,研究完善引导资金长期投资的相关政策,吸引各类中长期资金积极投资资本市场。”所以说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而是已经好几年的时间了。那个时候主要针对的是希望社保基金和保险机构以中长期的目标来入市。事实上这些机构这些年也确实是入市了,而且资金不小。但是入市的比例和监管部门的期望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例如保险公司现在最大入市比例最高是45%,实际上大部分保险公司距离这个上限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截至2024年8月底,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接近15万亿元,较2019年初增长1倍以上,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从17%提高至22%。8月末保险资金配置债券、银行存款等各类固定收益类资产21万亿元以上;投资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超过6万亿元。很明显,保险资金更青睐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而不是广大投资者期盼的权益类资产(股票)。固定收益类资产总体占比至少在48%以上,股票和证券投资比例常年维持在10%-16%的区间内。

为什么这些已经现成的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不高?一方面保险机构需要最终向客户兑付,风险资产比例过高是不稳定的。另一方面A股市场并不是慢牛市,波动过于剧烈。原本可以通过股指期货等方式做风险锁定,但广大散户对做空工具深恶痛绝,因此规模有限。实际上从最近媒体的各种表态来看,证监会希望引导的是散户资金作为中长期资金来入市,所以才会有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的提法。

散户为什么不作为中长期资金入市呢?首先就是习惯。绝大多数进入股市的散户,目的都是以短期快速增值为目标,这就决定了他们不会考虑中长期的投资方式。其次是基金虽然是长期投资工具,但是过去数年以来的实际结果显示,由于购买基金的投资者本身还是以散户为主,他们仍然习惯比较短期业绩。这就造成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也是以短期排名为考量在工作,追涨杀跌追求概念和高增长成为行业的常态,最终造成过去几年净值较大损失。散户的损失很大,因此对基金长期投资的信任度不足。

最后是媒体的宣传侧重点不对,媒体在宣传基金的时候为了能促进销售,过多的放大了基金的短期内的业绩,而忽略了对中长期投资收益的倡导。实际上如果把时间拉的足够长,绝大多数基金经理年化收益率都是低于4%的,能够在十年的投资经验中做到年化收益率10%以上的基金经理只有寥寥几人而已。但我们在购买基金的时候媒体和销售机构都在强调某个区间内收益率达到50%甚至100%以上,这更容易造成基金投资者实际体验形成巨大误差。以现阶段的状况,想简单把居民存款吸引到股市中来,只有短期股市大涨这一条路,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未来短期炒高的股价大跌。

所以要真正做到吸引散户资金为基础的中长期资金入市,需要采取各种手段让投资者降低投资收益的预期,实现从根本上接受长期投资的理念,获取稳定的回报。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更长久的资金进入股市投资,促进市场平稳发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