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野史还荒诞的正史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2-14 11:21:40

(桐叶封弟为晋国)

春秋时期,有个国家叫做晋国,就是后来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晋国。

战国的时候晋国是不行了,但是在春秋时代,晋国却是老牌强国,实力强劲,疆域广大,作者考究了一下,晋国极盛的时候,疆域面积囊括了整个山西省,又包括了陕西的东北部,河北的中南部,河南的西北部,山东西北部和内蒙大部。

春秋时期列国并行,小国家很多,其中最强的四个国家,就是晋国,齐国,楚国,和秦国。

那在这四个强国里,晋国还比较一家独大,常年压着另外三个国家打。

公元前600年,晋国是晋景公姬獳在位,这是晋国的第二十六代君主。

晋景公,这是个好战分子,很喜欢打仗,而且一直以来,这个晋国和楚国就不对付。

楚国意图扩张,所以出兵攻打了另外一个小国郑国,为了侵略郑国,楚国还发动了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两场战役。

楚国是大国,而郑国是小国,楚国打郑国的话,从纸面实力上看,根本就毫无悬念,楚国打郑国那简直就是玩着打。

但是,晋国是肯定不会放任楚国做大的,这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郑国要是被楚国拿下了,楚国的实力和疆域都会进一步扩大,这对晋国来说是好消息吗?

当然不是,所以晋景公果断出兵,柳棼之战的时候晋国也出兵帮助郑国,颖北之战的时候晋国还出兵帮助郑国,结果实力强劲的楚国愣是因为晋国瞎捣乱,就没把郑国给拿下来。

这叫什么,这叫做不杀人,但是恶心人。

楚国生气啊,楚国难受啊,楚国恨不得把晋景公给掐死,但是两国实力就在那里摆着,楚国暂时就是打不过晋国,可这口气还真就咽不下,所以楚国立刻就和秦国结盟了。

秦国,和晋国也不对付,俩国家之间也经常动兵,而且秦国更是被晋国压着打,面对晋国,秦国往往都是那种惨烈性的失败,包括但不限于全军覆没,主帅被擒等等。

所以,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失败者,在这个时候就联系上了,相互结盟成了战友,打算一起对付晋国。

有了秦国这个盟友,楚国信心大增,于是又开始讨伐郑国。

楚军出兵郑国,郑国这种小国它没有能力抗衡,所以只能找晋国求援。

(晋公盘)

晋景公一听楚人这是贼心不死啊,又要打郑国的算盘,于是立刻集结军队,打算再去给楚国搞破坏。

但是问题是,楚国侵略晋国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他们搞过很多次了,天气什么的他们都看好了,道路什么的他们也摸清了,他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所以行军速度很快,还没等晋军支援到郑国,楚军就已经提前把郑国给占领了,等到晋军呼哧呼哧的来到郑国城下的时候,郑国已经屈服,并且扭头和楚国交好了。

我们来看史书上的记载:《史记·晋世家》:郑伯肉袒与盟而去。

什么意思?意思是郑人为了表示对楚国的忠诚,竟然直接在楚人的面前脱掉了上衣,露出了胳膊,以示结盟之意。

晋军一看这生米都煮成爆米花了,楚国也得逞了,郑国也沦陷了,沦陷也就算了,郑国还跟着楚国交好上了,那么自己这一趟就算是白来了,既然白来了,白跑一趟,那么就此回去也就算是完事儿了,大不了以后郑国咱们不保护了,这个哥们咱们不处了。

但是,晋军里有几个将领很不满,他们不愿意回去,在他们的角度看来,这大军奔袭到了郑国,来了一趟白来了,这不仅仅是白来了,这还是把面子给丢光了。

都在春秋大舞台上混,谁还不要点脸面啊,人家楚军在你眼前把郑国给拿下了,你一声不吭就退兵,那是不是很没面子,这面子一旦丢了,到时候诸侯再会盟,你让晋人的脸面往哪儿搁?

所以,在这一小部分将领的怂恿下,晋军不仅没有退兵,反而是就地修建工事,和楚军宣战,晋国和楚国在郑国的领地内狠狠的打了一仗。

如果是平时,楚国必然不是晋国的对手,但是问题是,现在郑国已经归顺了楚国,晋国楚国打仗的时候,郑国也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晋国一个俩打两个打不过,狠狠了吃了一回败仗。

常在江湖飘,这哪儿能不挨刀,常在社会走,难免就挨棍。

晋国败了,那楚国当然就更加扬巴了,于是楚军乘势进军,打算再把宋国给拿下来。

小国嘛,地方小兵力弱,发展也不好,一被这种大国讨伐,它们没办法只能是向另外的大国求援,宋国一看楚军来势汹汹,于是也给晋国致电,要求晋景公帮忙援助宋国。

(晋侯陪葬车马坑)

上次晋景公在楚军的手里吃了败仗,他就很憋气,现在楚国又出兵了,他更是坐不住,立刻就要发兵援宋,结果被大臣们给拦下了,一个叫做伯克的大臣说了:

《史记·晋世家》:“楚,天方开之,不可当。”

楚国现在正是强盛之时,是上天在帮助他们,所以我们也不能抗拒。

一句话,就把晋景公想要帮助宋国的念头给打消了。

在如今看来,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一场战争仅仅因为一句话就改变了它的方向,可能吗?

您别说,在古代还真有可能,因为古代人终年生活在封建迷信的范畴中,他们相信天人合一,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他们相信天上地下浑然一体,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笃信天命。

刚才我们说,春秋时代实力最大的四个国家,是晋国,楚国,秦国和齐国。

楚国和秦国结盟了,那么齐国和晋国的关系怎么样呢?

说实话,也不是很好,而且齐人一向瞧不起晋人,有一次晋国派使者出使齐国,齐人竟然嘲笑晋国使者的外貌,因此两国之间就交恶了。

当然,齐国也因为他们的行为而付出了严重的代价:

《史记·晋世家》:晋伐齐,齐使太子彊为质於晋,晋兵罢。

晋国后来举兵讨伐齐国,齐国连连败退,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把本国的太子送到晋国去做人质,晋军才停止进攻。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晋景公在位的时候,晋国一直都处于战略主动性,因为它本身的实力就很强,所以晋景公行事十分嚣张,他谁也不怕,谁不服就削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晋景公这么整,很快引起了春秋时代其它诸侯国的愤慨。

首先,是楚国,秦国,齐国,这都属于是和晋国积怨已久,梁子结的深深的了,所以这三个国家率先牵头,联合了鲁国啊,蔡国啊,卫国啊等十几个小国家,搞了个反晋国联盟,声势浩大的要联合起来讨伐晋国。

一般人面对这种危机,很难处理,但是别人害怕,晋景公不害怕,景公不仅不害怕,他还逐一击退了这些联合起来进犯的列国。

(晋国青铜剑)

当然,处理这么多敌人,解决了这么大的危机,晋景公也不可避免的感觉到了劳累,他也因此而积劳成疾,患了重病。

因为他压力太大,人压力一大,身体就容易出毛病。

生病之后,晋景公整日卧床,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睡觉,有一天晚上晋景公做了一个恶梦,这恶梦的具体内容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的是,梦醒之后晋景公的内心十分不安,他立刻就找来巫师为他解梦,而巫师在听完他这个恶梦的内容之后,给出的意见是:

《左传·成公十年》:“不食新矣。”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晋景公吃不到明年的新麦子了,说直接点就是说晋景公大限将至,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以晋景公治国领军的风格,我们不难看出他其实是一个性格非常强硬的人,所以他并不认命,更认为巫医是在扯淡,于是立刻又找来了晋国的名医医缓,让医缓来为他诊治。

您别说,医缓还真是个名医,在他的治疗之下,晋景公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也只是有所好转,医缓也说了,您这病啊,很严重了,我也只能是暂时给你治疗一下,不过也只是治标,不能治本,您的这个生命健康啊,问题还是很大,以前能活几个月,现在也不乐观,多说也就半年。

半年,这对晋景公来说就够了,因为晋景公之所以要找名医来给自己治病,也不是为了延年益寿,而只是为了撑过这个冬天。

因为,巫师既然说他撑不过这个冬天,他就一定要撑过这个冬天。

他不仅要撑过这个冬天,还一定要吃上春天的新麦。

所以,春天一到,他立刻就叫人到田里割了不少新麦放到桌子上,然后把当时的巫医叫过来杀掉了。

(晋景公)

你看,你说我吃不上新麦,我这不马上就要吃上了?

但是,就在晋景公刚要动筷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腹部一阵剧烈的疼痛,他感觉自己要拉肚子,所以急忙到厕所去如厕,结果他刚刚蹲到厕所里(就是我们农村的那种旱厕),一个不小心,竟然跌到厕坑的粪池里,等到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溺死了。

晋景梦魇预不祥,厉鬼索命心惶惶。医缓难解膏肓病,新麦预言成谶语。

巫师被杀血染地,景公欲食麦饭香。谁料如厕跌茅坑,一代国君竟溺亡。

沉疴新愈,焰火灼春,就像制衡天下的一代霸主晋景公无法料想到自己如此的死法一样,晋国也无法想象,它们几乎称霸了整个春秋时代,但却没能跨入,新时代的大门。

晋景公是个冷门人物,多为读史者所忽略,但他的一生毕竟过分传奇,他的内心也一定究极丰富,面对不断变化的春秋时代,他会想起,大海的后浪总是会推走前浪,想到生命和时间的不断流逝,他也会意识到,就算晋国的霸权地位一直存在,但他总有变老的那一天。

一想到这些,他就莫名的觉得窒息,他从未想象过自己老年时的智慧,他原本只想要平静的在青年时代毫无痛苦的结束自己。

但是,那对一个人来说,无端的浪费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很难的。

景公想过优雅的死去,死于操劳国事,死于沙场征战,甚至死于刺杀和兵变,但却绝不能想到,如今的结局。

命运弄人,看来,此言不虚。

来年那一口新鲜的麦子,他始终没有吃上。

12 阅读:5509
评论列表
  • 秋盈 13
    2024-02-14 16:52

    晋景公掉茅坑,都不一定是真的,巫师情节极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得瑟],历代史书,当故事看就可以了,因为大多数都是按故事编的[大笑]

    山大留学生 回复:
    做梦的事也不可信,晋景公勉强可以掌握大局,晋厉公就有点扯淡了
  • 2024-02-15 12:36

    有点常识吧,秦国在春秋的时候啥也不是,到了战国后期才起来

    用户16xxx62 回复:
    搞笑,秦国在春秋时,也不差,郑庄公,秦穆公,晋文王,楚庄王,加一个齐桓公,这些都是名角
    愤怒的公牛 回复:
    秦国在春秋啥也不是?春秋五霸是啥?还战国后期才起来?
  • 2024-02-15 06:34

    古代的各种记载,经常是牵强附会,有太多的主观性东西,尤其是这种涉及神神怪怪的内容。还有各种夸张的写法,叫了一只野猪,比平常家猪大一点,敢给你写成“秋,某公涉猎于野,见一豸,如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