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动”,意思是说指挥官命令军队暂时放弃行动,等待战机,也用来形容接受任务后却不立即执行。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赵简子赵鞅讨伐卫国的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相称霸,列国弱肉强食,位居中原的卫国,由于国力微弱,再加上晋文公以来屡遭晋国进攻,最终沦为了晋国的附庸。周景王十年(前535年)冬,卫襄公薨逝,同年十二月下葬,次年初姬元即位,是为卫灵公。
卫灵公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算太好,一方面源于《论语》中季康子的评价“无道”,另一方面则源于他猜忌的心理和暴躁的脾气。实际上,卫灵公虽有缺点,但却颇为贤能,对内他知人善任,重用孔圉、祝鮀、王孙贾等,消灭权宦、稳定统治,对外则试图摆脱晋国的控制。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公子朝四家叛乱,卫灵公与贵族北宫氏盟约,仅用两天便平定了叛乱。
后来,眼见北宫氏借“平乱”实力越来越大,渐渐有脱离卫灵公的趋势,于是卫灵公便与齐景公密谋,先派北宫氏结聘于齐,再让齐景公寻隙出兵侵卫,卫灵公则将责任推到北宫氏身上,趁机削弱了北宫氏的势力,最后再与齐景公盟约使其退兵。“秋,齐侯、郑伯盟于鹹,征会于卫。卫侯欲叛晋,诸大夫不可。使北宫结如齐,而私于齐侯曰:‘执结以侵我。’齐侯从之,乃盟于琐。”如此,既解决了北宫氏尾大不掉的问题,又不至于让其他贵族大臣生疑,同时还借机加强了与齐国的联系,可谓一石三鸟。
史墨
周敬王十年(前510年),鲁昭公被季平子赶出鲁国,在流亡中死于乾侯。晋国赵简子就此事问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史墨回答说:“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史墨从具体事物中看到了“物生有两”的矛盾,分析了鲁君与季氏君臣关系发生变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春秋末期,晋国国力日渐衰退,霸主地位不存,属国纷纷脱离其控制。周敬王十七年(前503年),郑献公脱离晋国,与齐景公结盟。之后,郑献公又积极拉拢卫国入伙,于是卫灵公便也脱离晋国,转而与齐国结盟。
郑国的见风使舵大家早已习以为常,然而盟友卫国的背叛,却让晋国难以容忍,更何况卫国地处黄河以南,若是反叛晋国,对于晋国赵氏的封地邯郸威胁极大。因此,晋国的执政者赵简子对此十分恼火,立即调集军队准备讨伐卫国,试图迫使卫灵公妥协。
赵简子
大军出发之前,赵简子派出大夫史墨(也记作史默)前往卫国刺探情况,并以一月为限。然而,一个月之后,史墨却始终没有回国复命,赵简子不知道发生了何事,心中十分难安,晋国官员也是议论纷纷,更有心急的官员认为,卫国不过是个微弱小国,军事力量薄弱,即使史墨没有回国复命,晋国也完全可以一举攻破,因此请求赵简子下令出兵。
赵简子虽然心中焦急不安,但思虑再三还是没有同意出兵,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与晋国断绝往来,肯定是做好了充足准备,贸然进攻恐会战败,因而坚持要等史墨回来,再考虑是否出兵。“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鳅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易》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赵简子听了史墨介绍的情况后,认为目下进攻卫国的确很不明智,于是便“按兵不动”,以等待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