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秋日的私语,有关秋虫的诗词,听秋虫轻吟,感受季节的温柔

诗意文化有美学 2024-11-05 02:25:25

秋天的夜晚,是一场秋虫的音乐会。草丛中、枯叶下、石缝间,秋虫们纷纷登场,它们用悠扬的旋律诉说着秋天的故事。秋虫的歌声,是秋天独有的乐章,在这微凉的季节,它们用歌声,为大地编织着一首首温柔的夜曲,安抚着人们疲惫的心灵。

秋虫夜语,静享秋意,有关秋虫的诗词,让我们用心去聆听秋虫的私语,感受秋天的独特魅力!

杂兴

宋-叶茵

兀兀北窗下,嘈嘈林间鸣。

声各奏小大,谅亦随其形。

倏然气肃冽,一夕俱沈冥。

试语尘中士,细听秋虫声。

“兀兀北窗下,嘈嘈林间鸣。” 开篇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北窗之下,听到林间传来嘈杂的秋虫鸣声的场景。“兀兀” 一词表现出诗人的安静与专注,而 “嘈嘈” 则突出了秋虫鸣声的热闹。这种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与喧闹并存的氛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声各奏小大,谅亦随其形。” 秋虫的声音有大有小,诗人推测这可能是随着它们的身形而不同。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秋虫鸣声的多样性,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秋虫世界的好奇。这里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秋虫的细致观察。

“倏然气肃冽,一夕俱沈冥。” 突然之间,气氛变得肃杀寒冷,一夜之间,秋虫的鸣声都消失了。这句诗的转折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从之前的热闹到现在的寂静,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变化无常。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试语尘中士,细听秋虫声。” 诗人最后呼吁尘世中的人们,要仔细聆听秋虫的声音。这句诗不仅是对秋虫鸣声的赞美,更是一种对人们的提醒,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秋虫

明-成鹫

也有凄清意,不知鸣向谁。

秋声愁并入,宵枕听还疑。

感物成吾老,卑栖宁尔为。

相思何处所,泥壁破柴篱。

“也有凄清意,不知鸣向谁。” 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秋虫的鸣叫似乎蕴含着无尽的凄凉之意,然而它们不知在向谁诉说。这让人感受到秋虫的孤独与迷茫,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忧伤的基调。

“秋声愁并入,宵枕听还疑。” 秋虫的鸣声与秋天的愁绪相互交融,让人在夜晚枕上听来,心中充满疑惑。这里进一步强化了秋虫鸣声所带来的愁绪,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感物成吾老,卑栖宁尔为。” 诗人因秋虫而感慨时光的流逝,自己渐渐老去。而秋虫卑微地栖息在草丛中,它们的存在又是为了什么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秋虫生存状态的同情。

“相思何处所,泥壁破柴篱。” 最后一句,诗人将思绪转向相思之情,却不知相思的对象在何处。而秋虫似乎也在这泥壁破柴篱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归宿。这里的描写既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又与开头的凄清之意相呼应。

悲秋十八咏效晚唐体和邓玄度给谏(其十四)秋虫

明-韩上桂

篱落幽情黯自伤,调将碎语动人肠。

频年多病呻难禁,竟夕孤吟韵转长。

响切寒泉危咽石,怨深衰草冷凝霜。

空房更觉添寥寂,透见蟾光但满床。

“篱落幽情黯自伤,调将碎语动人肠。” 诗的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忧伤、幽寂的氛围。篱落之下,秋虫的幽情让人黯然神伤,它们发出的细碎话语却又格外动人。这里通过 “幽情” 和 “碎语” 的对比,展现出秋虫在秋天的独特存在,也为整首诗定下了悲伤的基调。

“频年多病呻难禁,竟夕孤吟韵转长。” 诗人感慨自己多年来疾病缠身,呻吟难以自禁,而秋虫却在整个夜晚孤独地吟唱,其韵味悠长。此句将诗人的病痛与秋虫的吟唱相对比,更加突出了秋虫的顽强生命力和孤独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病痛中的孤独与无奈。

“响切寒泉危咽石,怨深衰草冷凝霜。” 秋虫的鸣声切切,仿佛寒泉流过危石,充满了哀怨之情;衰草上凝结着寒霜,更增添了凄凉之感。这里通过对声音和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萧瑟和秋虫的哀怨。寒泉、危石、衰草、凝霜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

“空房更觉添寥寂,透见蟾光但满床。” 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秋虫的鸣叫更加让人感到寂寥。透过窗户,只能看到月光洒在床上,更加增添了孤独之感。此句以空房、蟾光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和凄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在秋天的孤独与忧伤。

秋虫

清-戴亨

孤月照高梧,萧疏落寒影。

唧唧候虫鸣,秋声露中冷。

“孤月照高梧,萧疏落寒影。” 诗歌开篇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秋夜画面。孤独的月亮高悬在高大的梧桐树上,洒下萧疏的月光,落下寒冷的影子。这里营造出一种寂静、孤独、寒冷的氛围,为秋虫的出现铺垫了背景。

“唧唧候虫鸣,秋声露中冷。” 秋虫的唧唧叫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更加凸显了秋夜的清冷。秋虫在露水之中鸣叫,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寒冷和生命的脆弱。此句以秋虫的叫声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寒冷的秋夜之中。

嘉禾寓中闻秋虫

清-谢垣

何处瓜畦络纬声,虚堂欹枕正三更。

旅人本少思乡梦,都被秋虫暗织成。

“何处瓜畦络纬声,虚堂欹枕正三更。” 诗歌开篇以疑问的方式引出秋虫的鸣声,让人不禁好奇这络纬声究竟来自何处。“虚堂欹枕正三更” 则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斜靠着枕头,此时正是三更时分。这种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孤独的氛围,为秋虫的出现做了铺垫。

“旅人本少思乡梦,都被秋虫暗织成。” 这句诗将旅人的思乡之情与秋虫的鸣声联系在一起。旅人在外本就很少有思乡的梦境,但秋虫的鸣声却在不知不觉中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仿佛这些思乡梦都是被秋虫暗暗编织而成的。这里通过秋虫的鸣声,将旅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秋虫二首 其一

清-曹家达

草露湿人影,天风吹树根。

遥情澄爽夕,愁绪入秋门。

月落易成忆,灯阑每断魂。

谁怜岑寂意,无梦又黄昏。

“草露湿人影,天风吹树根。” 开篇两句描绘出一幅清冷的秋夜景象。草上的露水打湿了人的身影,天风吹拂着树根,营造出一种潮湿、凉爽且略带萧瑟的氛围。这种环境的描写为整首诗奠定了孤寂、清冷的基调。

“遥情澄爽夕,愁绪入秋门。” 在这澄澈凉爽的秋夕,诗人的遥远情思被勾起,愁绪也随之进入了秋天的门扉。这里将情感与秋景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秋天带来的惆怅之感。“遥情” 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思念或感慨,而 “愁绪入秋门” 则生动地表现了愁绪如同一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在秋天悄然降临。

“月落易成忆,灯阑每断魂。” 月亮落下时,容易引发回忆;灯火阑珊处,每每让人断魂。这两句通过对月落和灯阑两个特定场景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月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美好的消逝,而灯阑则暗示着夜晚的寂静和孤独。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的回忆和断魂之感愈发强烈。

“谁怜岑寂意,无梦又黄昏。”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人理解的寂寞。谁能怜惜这寂静中的寂寞之意呢?在没有梦的黄昏,孤独感更加深沉。这里的 “岑寂意” 是整首诗情感的集中体现,诗人在秋天的黄昏中,独自承受着寂寞和孤独,却无人能够理解和安慰。

秋虫

清-胡安

萧条寒夜里,唧唧草根声。

咽露悲相吊,临风苦自鸣。

远人肠欲断,骚客气难平。

摇落无穷意,苍茫一夕生。

“萧条寒夜里,唧唧草根声。” 诗歌开篇便描绘出一个萧条寒冷的秋夜场景,秋虫在草根处发出 “唧唧” 的鸣声。这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寒夜的萧条与秋虫的叫声相互映衬,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脆弱。

“咽露悲相吊,临风苦自鸣。” 秋虫吞咽着露水,发出悲伤的鸣叫,仿佛在相互吊唁。它们在风中苦苦地自鸣,充满了哀怨之情。这里进一步强化了秋虫的悲伤情绪,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秋虫的悲鸣与风的吹拂相结合,使整个画面更加凄凉。

“远人肠欲断,骚客气难平。” 秋虫的叫声让远方的人肝肠欲断,也让诗人这位 “骚客” 心中的愤懑难以平息。这里将秋虫的鸣声与诗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秋虫的叫声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他的愁绪更加浓郁。

“摇落无穷意,苍茫一夕生。” 秋天的落叶纷纷飘落,蕴含着无穷的意境。在这苍茫的秋夜里,一种深沉的情感油然而生。这里通过对秋天落叶的描写,进一步烘托了秋夜的凄凉和诗人的孤独。摇落的树叶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和时光的流逝,与秋虫的叫声一起,营造出一种苍茫、悠远的意境。

一痕沙·冬夜听秋虫作

清- 顾太清

金鼎重薰甲煎。锦帐双垂银蒜。

床下小虫鸣。作秋声。

斗室深沉寒漏。一穗残灯如豆。

风竹扫闲庭。细听听。

“金鼎重薰甲煎。锦帐双垂银蒜。” 词的开篇描绘了一个奢华的室内场景,金鼎中熏着香料,锦帐低垂,银蒜装饰。这种描写营造出一种富贵、温暖的氛围,与后面的秋虫之声形成鲜明对比。

“床下小虫鸣。作秋声。” 突然,从床下传来小虫的鸣叫,在冬日里却仿佛秋声一般。这里将冬日与秋声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人们对季节的常规认知,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时空交错感。秋虫的声音在这个本不属于它们的季节响起,增添了一份意外和惊喜,同时也带来了一丝淡淡的哀愁,让人不禁想起秋天的逝去和时光的流转。

“斗室深沉寒漏。一穗残灯如豆。” 接着,词中描写了狭小的房间里,寒夜深沉,漏壶滴水的声音清晰可闻。一盏残灯如豆,微弱的光芒摇曳不定。这里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冬夜的寒冷和寂静,与秋虫的鸣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斗室的深沉、寒漏的滴答声和残灯的微弱光芒,共同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

“风竹扫闲庭。细听听。” 最后,风拂过竹林,扫过寂静的庭院。词人呼吁人们仔细聆听这一切声音。风竹的声音与秋虫的鸣叫、寒漏的滴答声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冬夜的独特画卷。这里的 “细听听” 不仅是对声音的关注,更是对生活中细微之美的发现和感悟。

夜热不成寐闻秋虫声

清-查慎行

循环造化机,阳壮阴已伏。

不知昆虫智,何以先草木。

我亦化中人,投闲如病鹿。

日长贪午枕,夜睡焉能熟。

赖是心寡营,未妨群动触。

徘徊风露下,大火西流速。

须臾鸡三号,细响犹断续。

谁能将此意,写入玲珑曲。

“循环造化机,阳壮阴已伏。不知昆虫智,何以先草木。” 诗歌开篇从自然造化的角度入手,阐述了阴阳交替的规律。接着提出疑问,为何昆虫似乎比草木更能敏锐地感知季节变化。这几句营造出一种对自然奥秘的思索氛围,为后文秋虫之声的出现埋下伏笔。

“我亦化中人,投闲如病鹿。日长贪午枕,夜睡焉能熟。” 诗人将自己比作自然造化中的一员,以 “病鹿” 自喻,形象地表现出自己在闲暇中的慵懒状态。白天贪睡午枕,夜晚自然难以熟睡,为秋虫之声的闯入提供了情境。

“赖是心寡营,未妨群动触。徘徊风露下,大火西流速。” 这里诗人庆幸自己内心少欲求,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在风露中徘徊,看着大火星向西快速移动,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秋意的渐浓。此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惆怅的氛围。

“须臾鸡三号,细响犹断续。谁能将此意,写入玲珑曲。” 片刻间鸡叫三声,秋虫的细响仍断断续续。诗人发出感慨,谁能将这种意境写入优美的乐曲中呢?这里以鸡叫和秋虫声的交织,进一步强化了夜的宁静和诗人内心的感触,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凤凰台上忆吹箫·听秋虫

清-张槎

一声凄其,数声哀怨,世间何物能忧。

惹褊情南阮,涕泪长流。

多少繁红嫩紫,悲咽处、叶落香收。

何况是、残灯夜雨,白发新秋。

休休。冯唐已老,有角吹残暑,雁语南楼。

怅迩来踪迹,又客皇州。

总是孤臣孽子,千载后、唧唧啾啾。

云窗内、闲吟闲写,与尔同愁。

“一声凄其,数声哀怨,世间何物能忧。” 开篇即以秋虫的凄婉之声奠定了整首词忧伤的基调。秋虫的鸣叫被形容为 “凄其”“哀怨”,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忧愁氛围,仿佛世间没有什么比这秋虫之声更能引发忧愁了。

“惹褊情南阮,涕泪长流。多少繁红嫩紫,悲咽处、叶落香收。” 秋虫之声勾起了诗人如南阮般的狭隘情感,让人涕泪长流。回想曾经的繁红嫩紫,如今在秋虫的悲咽之处,却是叶落香收的景象。这里通过对往昔与当下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秋的萧瑟和忧伤。

“何况是、残灯夜雨,白发新秋。” 更何况是在残灯夜雨的夜晚,又逢新秋,白发之人听着秋虫之声,那种孤独、凄凉之感更是难以言表。残灯、夜雨、白发、新秋,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极为凄凉的意境。

“休休。冯唐已老,有角吹残暑,雁语南楼。怅迩来踪迹,又客皇州。”“休休” 一词,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叹息。冯唐已老,岁月流逝,秋虫的鸣叫如同角声吹走残暑,大雁在南楼鸣叫。诗人感慨自己近来的踪迹,又客居在皇州,充满了漂泊之感。

“总是孤臣孽子,千载后、唧唧啾啾。云窗内、闲吟闲写,与尔同愁。” 诗人自比孤臣孽子,认为秋虫之声就像千载后的自己,唧唧啾啾,充满了忧愁。在云窗之内,诗人闲吟闲写,与秋虫一同忧愁。这里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