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在26号楼两间总面积六十二平方米的住房里,共同度过了约十四个春秋,直至1996年才乔迁新居。这漫长的岁月里,儿女从青涩少年成长为栋梁之才,而我们夫妻俩也悄然步入了人生的另一阶段。初搬至此,女儿正值豆蔻年华,十三岁;儿子则稍幼,年方十一。这方寸之地,见证了他们的青春与奋斗,从家门到校园,他们刻苦学习的身影至今仍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孩子高考
在教育子女的路上,我尤擅长于小学数学的辅导,特别是那些让人头疼的应用题。记得自己小时候用过的《千题难解》一书仍存,我还特意挑选了几本新编的数学辅导教材,帮助他们攻克难题,往往能迅速找到解题的钥匙,得心应手。然而,在语文尤其是格律诗的教学上,我却不慎“栽了跟头”。
格律诗,这一对形式要求极为严苛的文学体裁,讲究韵律、节奏与章节的精准布局,我国古典文学中不乏其佳作,如唐诗的律诗、绝句,乃至宋元时期的词曲等。在教授女儿平仄知识时,我竟将“仄”(zè)误读为“zhai”,这对我这个中文系出身的人来说,实属尴尬。
那日,当学校的课堂上老师抛出关于平仄知识的提问时,女儿带着我从日常辅导中汲取的自信,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答案的确定,那一刻,她是那么的光彩夺目。然而,随着她按照我教授的错误读音开始阐述平仄的知识,教室里不期然地响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这笑声,对她而言,如同突如其来的风雨,打湿了她的骄傲与自尊,让她的脸颊瞬间绯红,内心更是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尴尬、有委屈、也有不解与困惑。放学后,女儿带着那份难以言说的情绪回到了家,向我倾诉了课堂上的遭遇。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自责与懊悔如潮水般涌来。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失误,竟在无形中给女儿带来了如此大的困扰与伤害,仿佛是我亲手在她的学习与成长之路上铺设了一块绊脚石。
岁月流转,此事虽已过去数十载,但每当女儿提及这段小插曲,我仍不免感到一丝赧然。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为人父母的不完美,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子女共同成长的每一刻。
在我的记忆中,自从孩子们踏入初中门槛,似乎与我在学习上的互动就逐渐减少了。我主要侧重于为他们挑选些有益的辅导书籍,而面对面的作业讨论则变得稀少。这背后有两重原因:一是我在高中时期对数理化科目的忽视,导致如今在辅导他们时感到力不从心;二是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我自己的生活节奏也愈发紧凑,难以抽出更多时间。
提及女儿的高考,那是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话题。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高考前的刻苦努力几乎是生活的常态,女儿也不例外,她的学习状态常常让我心疼,看得出她已经精疲力尽。无数个夜晚,她熬夜至深,清晨又不得不早起继续奋斗。有一次,夜色尚浅,我出于关心,想悄悄查看她的学习状况,却发现她已疲惫不堪,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我轻轻唤醒她,说了几句鼓励的话,但她的回应中透露出浓浓的睡意与不耐烦:“别管我了。”那一刻,我和老伴深刻意识到,过度的学习压力可能对她造成不良影响。于是,我们决定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不再给她施加额外的学业压力。
女儿的高考考场设在保定三中,那里恰好离她小舅当时的居所不远。由于上下午考试间休息时间紧凑,返回自家显得颇为仓促,因此她舅舅和舅妈热情地邀请我们前往他们家享用午餐并稍作休息。在那里,他们为女儿准备了丰盛的饮食与舒适的休息环境,让我们深感温暖与感激。回忆起高考那几日,一切似乎都进行得颇为顺利,女儿对自己的答题状态也感到满意,认为发挥正常。然而,那年她最为擅长的科目——物理,却成了她的滑铁卢。考试结束后,她的脸上掠过一丝不同寻常的神色,这门本该是她强项的课程,成绩却出乎意料地不尽如人意,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报考理想大学的选择。这或许正是人生的写照,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追求与向往着不同的梦想,同时也难免遭遇不如意与不完美。
人人都有自己的高考故事,儿子高考也有他的高考故事,我高考也有我自己的高考故事,都是生命中难忘的记忆。当我们回望这些过往,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亲人的故事,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启示与反思。这些经历教会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既要勇往直前,也要学会在曲折与挑战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