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到底有多厉害?司马懿:处处给我惊喜,比司马昭强太多

纸起城楼史书 2024-12-10 05:18:18

《司马师到底有多厉害?司马懿:处处给我惊喜,比司马昭强太多》

世人皆知三国时期曹魏的覆灭与司马昭有关,却不知在他之前,还有一位更为出色的兄长——司马师。说起司马师,很多人可能觉得他只是司马懿和司马昭之间的过渡人物。可在当年高平陵之变时,正是这位"过渡人物",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都惊叹不已。有趣的是,在司马懿临终前,他将大权交给的不是后来创建晋朝的司马昭,而是选择了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大儿子。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机?为何连权谋大师司马懿都对这个儿子赞不绝口?更令人好奇的是,这位被历史"低估"的人物,到底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司马师的成长轨迹

建安十四年,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降生在河内郡温县的一个寒冷冬日。这个日子对司马家族来说格外重要,因为司马师不仅是长子,更是嫡子。

"嫡长子"这三个字,在当时就意味着未来家族的希望。司马师从小就在这样的期望中长大,家族的重担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

在司马师七岁那年,曹丕即将称帝的消息传遍洛阳城。这一年,司马懿带着年幼的司马师去拜访当时的名士王朗。王朗见到司马师时,惊叹这孩子目光如炬,谈吐不凡,当即对司马懿说:"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十二岁那年,司马师随父亲搬到邺城。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了更多的名士。一次,著名的辩论家李胜到访,年少的司马师竟敢与其论道。两人就《周易》展开辩论,李胜对这个少年的见解赞不绝口。从此,司马师在邺城名士圈中渐渐有了名气。

二十岁那年,司马师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当时的大将军曹真看中了这位年轻俊杰,向司马懿提出让司马师担任自己的参军。可司马懿却婉言谢绝了。原来,他早已为儿子规划好了另一条路——进入宫廷。

不久后,司马师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开始在宫中任职。他每日跟随在明帝曹叡身边,不动声色地观察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不少朝中重臣,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他重要助手的夏侯玄。

建安二十五年,朝廷发生巨变。当时的大将军曹爽开始专权,司马师的父亲司马懿被迫"称病归家"。这时的司马师已经担任中护军,掌管宫廷禁军。表面上,他对曹爽毕恭毕敬,实则暗中开始布局。

有一次,曹爽在朝会上提到要调整禁军将领,司马师不动声色地说:"禁军统领关系重大,不如让曹将军亲自挑选。"这番话让曹爽十分受用,却不知司马师已经暗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

在这段时期,司马师每日都会去探望"卧病在床"的父亲。外人只道是尽孝,却不知父子二人正在密谋着什么。白天,他在朝中周旋;夜晚,他则秘密训练着自己的亲信力量。

正始六年,司马师在洛阳城内设立了多处联络点,并暗中拉拢了一批对曹爽不满的将领。这些人后来都成了高平陵之变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陈泰,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在关键时刻为司马师立下大功。

二、"三千死士"背后的故事

要说司马师最厉害的手段,莫过于他暗中培养的"三千死士"。这支力量,在历史上鲜少被提及,却成了高平陵之变的关键。

正始元年的一个深夜,洛阳城西门外的一处庄园里,几个身穿黑衣的人影悄然而至。领头的正是时任中护军的司马师。这处庄园表面上是一个普通的私人宅邸,实则是司马师秘密训练死士的基地之一。

世人都说这支死士是司马懿的底牌,却不知这支力量其实是司马师一手打造。从正始元年开始,他就以中护军的身份,开始在洛阳城内外设立了多处秘密训练场。每次挑选死士,都要经过严格考验,能够入选的无一不是精锐中的精锐。

有趣的是,这些死士并非都是武将出身。其中不乏商人、匠人,甚至还有几位落魄的文士。司马师深知,要在洛阳城内布下天罗地网,光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

当时有一位叫做王肃的商人,表面上在洛阳城内经营布庄,实则是司马师安插的眼线。通过这些伪装成商人的死士,司马师在洛阳城内建立起了一张庞大的情报网。

这些死士不仅分布在城内,更渗透到了曹爽势力的核心。据说,就连曹爽的贴身侍卫中,都有司马师的人。这些人平日里看似各自为生,实则随时听候调遣。

在培养这支力量的过程中,陈泰给了司马师极大的帮助。这位将军不仅为死士提供军事训练,更帮助司马师物色合适的人选。两人还在洛阳城外的一座庙宇中结为异性兄弟,约定生死与共。

司马师对这支力量极为重视,亲自制定了一套暗号机制。每逢月圆之夜,死士们就会通过不同的联络点传递情报。有时是一个普通的布商,有时是一位走街串巷的小贩,有时甚至是一位在寺庙诵经的和尚。

这支力量的存在如此隐秘,以至于连司马昭最初都不知情。直到高平陵之变前夕,司马师才向弟弟透露了这个秘密。当时司马昭惊讶地说:"兄长居然在洛阳城内经营了这样一支力量!"

这支死士的战斗力也是惊人的。每一个死士都精通一门独特的技艺,有的擅长暗器,有的精通伪装,有的则是情报专家。在关键时刻,他们能够迅速集结,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在高平陵之变前夕,正是这支力量悄然布控了洛阳城的各个要道。当曹爽意识到不对劲时,发现自己的退路早已被切断。这支神秘的力量,最终成为了扭转局势的关键。

三、高平陵之变中的智慧

正始五年腊月的一个清晨,洛阳城笼罩在浓雾之中。这一天,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例行的祭祀活动,但在司马师的精心布局下,这却成了一场改变魏国命运的大戏。

就在祭祀前一日,司马懿突然"病愈",向年幼的曹芳皇帝请求参加祭祀。这个消息来得突然,令曹爽措手不及。而在这背后,司马师早已为这场变局做好了万全准备。

世人都说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的杰作,却不知这背后真正的操盘手是司马师。从选择祭祀这个时机,到布置伏兵的位置,再到联络朝中大臣,处处都能看到司马师缜密的计划。

在祭祀当天清晨,司马师派出的死士早已分批潜伏在通往高平陵的必经之路上。他们伪装成商贩、农夫,甚至是赶路的行人,将曹爽一行人的退路全部切断。

更绝的是,司马师还在城内安排了一出好戏。就在曹爽随驾出城后,城内突然传出宫变的消息。这个消息是司马师事先安排人散布的,目的就是要让曹爽分散注意力。

果然,当曹爽听闻宫中可能发生变故时,立即派出心腹将领回城查看。这正中司马师下怀,曹爽的力量被一分为二。而此时,早已埋伏在城中的死士迅速控制了城门,切断了曹爽与城内援军的联系。

在高平陵,司马师又设了一个绝妙的局。他让人在祭坛周围布置了大量香烛,浓烟缭绕间,更加重了那天的雾气。在这样的天气里,曹爽根本看不清四周的情况,而司马师的死士却早已在暗处严阵以待。

正当曹爽犹豫不决时,司马懿突然宣读了一道诏书,指责曹爽专权乱政。这道诏书来得突如其来,但其实是司马师事先就准备好的。他早就说服了几位重臣,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证明曹爽的罪行。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曹爽的几个心腹将领突然倒戈。这些人全都是司马师暗中收买的,就等着这一刻显露真身。

当曹爽发现大势已去时,司马师又派出使者,声称只要投降就可以保全性命。这番话让曹爽看到了一线希望,最终选择了投降。然而这也是司马师的计谋之一,为的是防止曹爽负隅顽抗,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整个高平陵之变,从开始到结束不过半日之功。等到洛阳城的百姓反应过来时,朝廷大权已经易主。正是这一场变局,奠定了司马氏家族在魏国的统治基础。事后,连司马懿都感叹说:"此子竟如此了得!"

四、执掌朝政后的雄才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开始展现出他真正的治国才能。与外界想象的不同,他并非一味延续父亲的路线,而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嘉平元年春,北方的公孙渊突然叛乱。这位辽东太守不但自立为燕王,还派使者与吴国结盟。面对这个威胁,司马师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没有立即派兵征讨,而是先派出细作打探虚实。

当时有大臣建议立即出兵讨伐,司马师却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先让叛军闹得更大些!"原来他早已想好了对策。趁着公孙渊骄傲自满之际,司马师一面派出大将王昶佯装进攻,一面暗中调动水师从海路偷袭。

这一仗打得漂亮,公孙渊完全没料到魏军会从海上来袭。等他发现时,王昶的军队已经攻破了襄平城。这场战役,司马师不仅平定了叛乱,还打通了北方的海上通道。

在政治上,司马师也显示出过人的智慧。他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选官三道"。这项制度要求官员必须经过三重考核:一查才能,二察品行,三观政绩。

有趣的是,在执行这项政策时,司马师还破例提拔了几位出身寒门的能臣。当时有人说这违背了门第之见,司马师却说:"治国如同用器,不在乎器皿的出处,而在于它的用处。"

嘉平三年,江淮地区突发大旱。司马师立即下令开仓放粮,并派出朝中能臣徐光前往赈灾。这位徐光原本是曹爽的旧部,但因才能出众,被司马师重用。这一决定让许多人对司马师刮目相看。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诸葛诞叛乱。这位曾经的老友突然在寿春起兵造反,还投靠了吴国。面对这样的背叛,司马师展现出了惊人的果决。

他亲自统军前往寿春,在行军途中遇到一个难题:诸葛诞在城外挖了很多陷阱。司马师灵机一动,让士兵们每人带一个装满干草的口袋。行军时将这些草袋扔进陷阱,既探明了陷阱位置,又为后续进攻铺平了道路。

在围攻寿春时,司马师又用了一个妙计。他命令士兵们在城外种菜种粮,表示要打持久战。这一举动让城内军心动摇,不少将领开始动摇。最终,寿春城破,诸葛诞兵败身死。

这场平叛之战,司马师不仅展现了军事才能,更显示出高超的心理战术。他知道,打仗不光是比拼兵力,更要讲究谋略。

五、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在史书记载中,司马师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位冷静果断的权臣。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却展现出了不为人知的一面。这要从他与贾充的一段君臣之谊说起。

正元元年的一个深夜,贾充被紧急召入相府。让他没想到的是,平日里威严的司马师正在后园赏月。两人相对而坐,司马师突然问道:"你可知我为何单独召你来?"

原来,司马师早就看中了这位年轻的才俊。在其他人眼中,贾充不过是个普通的中郎将,但司马师却在他身上看到了不一般的才能。这一晚的谈话,让贾充成为了司马师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有趣的是,司马师对贾充的提拔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就有大臣反对,说贾充年纪尚轻,资历不够。司马师却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治国如同择医,不在乎年岁,而在于医术。"

正是这份知遇之恩,让贾充在司马师病重期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忠诚。当时司马师的眼疾已经十分严重,常常需要贾充代为处理政务。每当夜深人静时,贾充就会在司马师的床前详细汇报朝中大事。

司马师的病情日益加重,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朝政的关注。有一次,他正在养病,突然接到边境告急的消息。尽管医师再三劝阻,他还是强撑着接见了来报的将领。

更令人感动的是,即便在重病之中,司马师依然没有忘记培养接班人。他经常召见弟弟司马昭,将自己多年的从政经验倾囊相授。有一次,他特意告诉司马昭:"治国如同掌舵,既要把握方向,也要顾及风浪。"

正元二年冬,司马师的病情急转直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召来了贾充和司马昭。让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说什么家国大事,而是聊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那一晚,司马师回忆起了自己与父亲司马懿的点点滴滴,也说起了自己对魏国未来的期许。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司马昭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望你能继续完成我未竟的事业。"

司马师去世后,贾充在他的灵前久久不愿离去。多年后,当有人问起司马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时,贾充说了这样一番话:"世人只知其雄才大略,却不知他内心对家国的牵挂。"

便是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谋略、他的远见、他的知人善任,都让后人感佩不已。而这些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满的司马师。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