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洲历史上的皇帝传承渊源,及第一、第二、第三罗马的传承

乃澳聊历史 2024-08-22 02:26:35

本文讲述内容比较繁杂,内容较多,约1.7万字左右,读者可以先收藏再抽时间在闲暇时慢慢读,欢迎大家交流!

我们知道欧洲的中世纪从西罗马帝国覆灭,即公元476年开始,西欧进入了由原来被罗马人称之为蛮族的日耳曼人的统治时期。

东罗马帝国继续延续,其虽然代表了罗马帝国的传承,但在发展中,由于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受到古希腊文明、近东文明,包括伊斯兰文明等的影响,在后来的发展中与罗马帝国时期有着较大的区别。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影响被局限于东欧地区,虽然其仍以罗马帝国的正统传承自居,但也仅剩名义上的影响。

受到在罗马的基督教教廷影响较深的西欧地区显然不吃这一套,尤其他们的统治者们大多是原来被罗马人称呼的蛮族。

凭实力灭掉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对东罗马帝国也曾染指,但并没有成功。

可是东罗马帝国也无力统一欧洲、重新建立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

这就使得东罗马帝国偏安一隅,不断喊着他们是唯一正统的欧洲的“罗马人的皇帝”,又对西欧的蛮族统治者们没有太大的约束。

欧洲的发展自此走向分裂。

综述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各王国和罗马帝国传承的皇帝的延续与发展。

在东欧,东罗马帝国曾长期是欧洲的东方壁垒,抵挡了来自伊斯兰文明的扩张。

而东欧各国也由于东罗马帝国的存在而出现一个与西欧地区各个王国迥异的特点,那就是东欧各国在中世纪时期主要以大公国、公国的名称出现。

而与此同时,西欧地区的主要国家则多以王国称谓。

诸如东欧的莫斯科大公国、保加利亚公国、立陶宛大公国、基辅大公国、罗马尼亚公国等等。

而西欧以王国为主,如英格兰王国、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等。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东欧国家直接受东罗马帝国影响,加上东正教在东欧的影响力,东欧的任何国家在名义上都属于东罗马帝国统治。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是当时所有受到它以及东正教影响的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其也是唯一的国王。

那么,在所有承认东罗马帝国为正统的欧洲国家中,尤其是东欧各国就在名义上没有办法将自己的国家统治者称为国王,他们最多只能是大公,属于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封爵。

这也使得东欧各国只有大公,且多为公国。

而西欧各国虽然也承认东罗马帝国的正统地位,但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较深,东正教和远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统治者对西欧各国的影响也就没有东欧那么明显。

加上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西罗马帝国统治西半部分,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西欧地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受到了基督教的认可。

法兰克王国以西罗马帝国为传承,统治者从克洛维一世时期皈依基督教,并获得教廷承认可以称为国王。

而由于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而罗马教廷延续了其权威,因此只要获得教廷承认,就可以称为王国。

罗马教廷还会根据西欧地区不同王国的实力,给予其统治者加冕,并赋予“罗马人的皇帝”的称号,如查理曼被教皇加冕。

随着法兰克王国的分裂,其变为三个主要部分,即东、中、西三个法兰克王国。

东法兰克是法兰西的前身,中法兰克形成了意大利,西法兰克则是欧洲低地国家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

这些后来由法兰克王国分裂出来的国家,都以法兰克王国的传承自居,因此大都以王国称谓。

这种情况也便自然而然使得西欧地区在中世纪时期有着许多国王。

各国国王想要称帝则需要获得教皇的加冕,以西罗马帝国传承自居的罗马教廷无法约束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们,但却可以影响西欧各国的国王们。

这也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即历史上在西欧地区,各国国王想要称帝,不仅需要强大的实力,还要获得教会的认可。

西欧各国便纷纷寻找自己的血脉起源,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大帝便以武力逼迫,并宣称自己是法兰克王国的传承;而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时期便被教皇承认为罗马帝国的延续。

腓特烈大帝便在这种情况下加冕称帝,神圣罗马帝国诞生。

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但这些都无所谓。

就如拿破仑称帝时,迫不及待的从教皇手中夺走了皇冠,自己给自己加冕。

唯有远在不列颠岛的英格兰,虽然强大时一度占领法兰西大半领土,但一直与西罗马帝国的正统传承不靠边,也就无法诞生皇帝。

直到维多利亚时期,印度被纳入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女王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印度的最高统治者(继承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传承)。

而印度的皇帝称呼也就便宜了女王维多利亚,大英帝国由此诞生。

但从始至终,大英帝国的帝王称号与罗马帝国的传承毫无关系。

但是,说到欧洲历史上各国君主争相给自己加冕称帝做铺垫,其中国家的实力永远是一切的基础,沙俄便是一个例子。

沙俄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东罗马帝国灭亡。

这一年,英法百年战争也随着卡斯蒂永战役中英国的失败而落下帷幕。

百年间,英法之间经历了四次大的战争,两国民不聊生,英国甚至一度占领法兰西大半领土。

但这一切随着英国在法国的最后势力被驱逐而结束,欧洲近代民族意识在英法战争中觉醒,涌现出了如圣女贞德等的民族英雄人物。

欧洲的近代史的开端很奇妙,西欧地区以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而开始,东欧地区则以拜占庭帝国的覆灭而开启。

东欧和西欧在经过中世纪的分裂后,由于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歧、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东罗马帝国的延续而形成的两个地区的不同发展形势被打破。

东西欧同时走进近代,而其发展也日益趋同。

而与此同时,随着东罗马帝国灭亡前后,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的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发展,东欧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此时的沙俄已经成为了巴尔干地区许多东正教和斯拉夫民族的统治者,甚至在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在当时的莫斯科公国独立之时,它基本上已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立的东正教国家了。

所以当时莫斯科的统治者将自己视为了东正教在世界上唯一的捍卫者,因此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东正教的最高统治者。

公元1472年,在东罗马灭亡之后曾一度自封东罗马流亡皇帝的托马斯·帕里奥洛格斯之女索菲娅嫁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莫斯科公国的王室便据此认为自己通过联姻继承了东罗马末代“沙皇”的法统,所以自己也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甚至后世很多俄罗斯人也曾非正式地将莫斯科大公国及其之后的沙俄帝国称为“第三罗马”。

说到俄罗斯继承第三罗马的名号,那么就有第一罗马和第二罗马,第一罗马正是指的分裂之前的罗马帝国,而第二罗马则特指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东罗马帝国的称谓。

而第三罗马首次被提出是在14世纪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时期,其由保加利亚沙皇乔治一世·特尔特尔提出。

同时,“沙皇”这一称谓也最早来自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西美昂一世统治时期。

另外,在最初由于莫斯科公国在当时的实力有限,所以这些称呼都是非正式的。

直到公元1547年,后来被称为“伊凡雷帝”(也称“恐怖伊万”)的伊凡四世登基之时,才正式使用了“全罗斯人沙皇”这个称号,莫斯科大公国在此时也转变成了俄罗斯沙皇国。

所谓“沙皇”,就是“恺撒”的俄语音译。

凯撒大帝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独裁者之一,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当时的伊凡四世登基时便采用了“恺撒”的称号。

实际上总结来看,欧洲历史上出现统治者可以加冕称帝的国家有一共有十一多个,但其中包括罗马帝国在内有十一个存在相互传承的关系。

这些国家即便获得强大的实力,但其统治者也要有与罗马帝国有关的传承,才可以被教皇加冕称帝,并被欧洲其他国家承认。

这十一个帝国也包括罗马帝国,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1)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的建立是从公元前27年,即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开始,古罗马从共和时期进入了帝国时期。

屋大维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元首,而他也是元首政治的创建者。

但自屋大维至君士坦丁大帝时期,罗马帝国的元首实行拟制血亲继承的体系,这个时候的元首并非父子传承,而是源于罗马共和时期的传承方式,这也是五贤帝时期罗马帝国繁荣兴盛的原因之一。

公元180年,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元首,也是著名的哲学大帝马可·奥勒留将帝位传给儿子康茂德,打破了拟制血亲传承体系。

3世纪危机后,戴克里先重新统一帝国,其引入了专制皇权制度,元首制彻底演变为皇帝。

戴克里先实行四帝统治制度,将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

经过四帝混战,君士坦丁大帝确立了统治地位,其实行家族统治的皇位继承制度,但并没有明确具体皇位的继承者。

自君士坦丁大帝开始,皇位传承经常出现多个子嗣被封为继承者的情况,君士坦丁大帝的三个儿子都被赋予皇位传承,而狄奥多西一世将帝位分给两个儿子,自此开启了东西罗马帝国的分治局面。

2)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传承自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别传承给两个儿子。

西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是狄奥多西一世的幼子霍诺里乌斯,帝国定都梅蒂奥拉努(今天米兰)。

帝国从建立伊始便处于动乱之中,被来自北方的罗马人称之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屡次攻入帝国境内,并在410年首次攻陷罗马城。

455年,汪达尔人建立的阿兰王国再次攻陷罗马城,罗马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西罗马帝国皇帝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被杀。

476年,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罗马军队的日耳曼人统帅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

由于西罗马帝国自建立伊始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其皇位传承也自然时常发生变化。

虽然西罗马帝国的皇帝依然传承了家族继承制度,但日耳曼人的军事统帅经常反叛,并通过迫真家族传承的漏洞篡夺皇位。

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的父亲欧瑞斯特便是一位蛮族出身的罗马军队统帅。

欧瑞斯特废黜前任罗马皇帝尼波斯,将年仅12岁的儿子罗慕路斯立为帝国皇帝。

476年,奥多亚克反叛后将欧瑞斯特杀死,并废黜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

3)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分裂后,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东部封给长子阿卡狄乌斯,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以古希腊古城拜占庭为基础发展起来。

东罗马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核心,传承希腊文化、希腊语,其以东正教为信仰,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620年,帝国皇帝希拉克略以希腊语取代拉丁语作为帝国官方语言,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文化传播至信仰东正教的国家。

拜占庭帝国传承千年,但由于迫真家族继承的缺陷,使得帝国皇帝的传承在后期时常处于造反、政变和篡位之中。

但是,拜占庭帝国依然是欧洲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共经历12个朝代,传承93位皇帝。

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被杀,拜占庭帝国灭亡。

4)查理曼帝国(法兰克帝国或卡洛林帝国)

查理曼帝国统治时期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帝国虽然统治时间不足百年,但却奠定了西欧地区近代国家的雏形,尤其包括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和低地国家。

公元786年,查理大帝继承法兰克王国王位,其父亲矮子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也称卡洛林王朝)。

查理曼继承父亲丕平的王位,在欧洲东征西战,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庞大的法兰克王国疆域。

公元800年,由于查理帮助被驱逐的教皇利奥三世重新掌握教皇之位,利奥三世为感谢查理,在圣彼得大教堂为其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至此,法兰克王国演变为查理曼帝国,帝国统治者也名正言顺的承袭皇帝之位。

实际上,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由于东罗马帝国偏居巴尔干半岛,罗马的基督教已经成为一般的教会,教皇和罗马教廷的安全时常受到新崛起的伦巴第人的威胁。

加之东罗马帝国的政教合一制度,使得基督教逐渐分裂为位于意大利的天主教和位于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

罗马天主教教会急需寻找新的支持者,而当时称霸西欧的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想要取代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并推行自己的采邑制度,其也需要教皇的支持。

自此,法兰克王国成为罗马天主教的支持者。

铁锤查理去世后,其幼子矮子丕平在与哥哥竞争中取得胜利,开始谋求推翻墨洛温王朝。

丕平承诺帮助教皇消除伦巴第人的威胁,并夺回拉文纳,将拉文纳至罗马的狭长地带的二十二个城市赠给罗马教廷和教皇,历史上著名的教宗国得以建立,史称丕平献土。

教皇则支持丕平获取法兰克王国的统治权。

自此,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其死后,长子查理取代弟弟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统治者。

查理通过对教皇利奥三世的支持,进一步获得了“罗马人的皇帝”的称号。

查理曼帝国定都亚琛,但在查理大帝去世后,由于继承人的问题,帝国陷入内战中。

公元843年,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3个儿子在凡尔登签定了一份分割国土的协议,史称《凡尔登条约》。

凡尔登条约之后,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部分,即东法兰克、中法兰克和西法兰克,这预示了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

公元870年,新签订的《墨尔森条约》奠定了德意志第一帝国、法兰西和意大利的雏形。

5)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是法兰克王国分裂后从东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被后世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恺撒便将居住在莱茵河以东以及被罗马共和国控制的莱茵河以西地区称为日耳曼尼亚,这一名称来自高卢语。

公元2至3世纪,在日耳曼尼亚地区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

随着日耳曼人推翻罗马人的统治,其在西欧建立了许多不同的王国,法兰克王国便在此行列。

但随着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时期疆域得到最大扩张,其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帝国在建立初期便在地域上实际分成了三个部分,只是区域比较模糊,并非正式。

其分别是被罗马人统治长久的高卢(西法兰克);以意大利为基础,向北发展而形成的中法兰克地区;东部从未被罗马人统治过和受到过短时间统治的日耳曼尼亚(东法兰克)。

法兰克帝国这三个不同部分在历史上有着各自的传统语言,即西法兰克的高卢人说的罗曼语、东法兰克的日耳曼人说的古德语,以及中法兰克作为核心区域但说法兰克语和拉丁语。

查理曼帝国统治时间并不长,其在不足百年便分裂,且在查理曼死后便陷入内乱中,因此,帝国各个地区的融合并不成功。

这也导致查理曼帝国在之后分裂为三个不同的王国,这三个王国以西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最具有民族优势,这是因为其都有着相似的语言和民族传承,即高卢和日耳曼尼亚。

而中法兰克王国因为缺乏融合,在之后再次被东西法兰克王国分割,只留南部的意大利半岛北部地区,并长期陷入分裂状态。

当然,中法兰克王国不能使意大利半岛更好的融合,也是由于在罗马的天主教教廷的影响。

当时以罗马天主教的教宗国为西欧宗教核心,统治了西欧整个中世纪时期,基于教皇国的利益,在中世纪时期,意大利半岛很难实现真正的统一。

911年,东法兰克王国最后一位君主孩童路易死后无嗣,王国的德意志公爵们选出了第一位非加洛林王朝的非德意志君主康拉德一世为“罗马人的国王”。

顺便说一句,作为承袭西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其王储便被称为“罗马国王”,只有加冕获得其他西欧国家和教皇的承认才能称帝。

此时,皇帝的加冕不仅需要传承的认可、宗教的承认,更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实力。

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就是全欧洲的帝国,在近代欧洲各国建立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各大家族统治了欧洲很多国家,包括英国、德国、俄国、丹麦、挪威、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葡萄牙、比利时等等。

至今,英国、比利时、丹麦、挪威等国,仍在神圣罗马帝国十六大家族中的一些家族统治之下。

神圣罗马帝国初期建立时拥有三十多个比较重要的家族,其中有十六大家族,在这十六大家族中又有八大家族最为出名,分别为巴登堡家族、卢森堡家族、维夫家族、维廷家族、威登巴赫家族,阿斯坎尼家族、霍亨施道夫家族,霍亨索伦家族。

这八大家族统治了当时帝国中一些知名的诸侯国,包括巴伐利亚、萨克森、安哈尔特、莱茵法尔茨、勃兰登堡。

而这些诸侯国则反过来影响了神圣罗马帝国在之后的发展。

955年,帝国新的统治者奥托一世在莱希费尔德战役中彻底击败了马扎尔人,加上他在早期最先击败马扎尔人,打破了马扎尔人不可战胜的传说,奥托一世成为当时维护西欧基督教统治的捍卫者。

奥托一世东征西讨,建立了在当时西欧的赫赫威名,他也因此被称为当时西欧最有实权的国王。

加上击败马扎尔人的西进,使得神圣罗马帝国保持稳定,其也被尊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祖国之父”。

961年,奥托一世在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的请求下,率军进入意大利,帮助教皇摆脱了伦巴第王国和城市贵族的控制。

962年,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一世加冕“罗马人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奥托一世开创了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加冕的一个习惯,即在实力足够时,进军意大利,逼迫教皇加冕称帝。

奥托一世还逼迫教皇利奥八世签订协议,确立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教皇的绝对权威,开创了由君主确立教皇人选的先例,使当时的帝国君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其甚至获得了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承认。

另外,神圣罗马帝国以德意志王国为首,欧洲其它王国也可以加入其中。

比如法兰西王国、英格兰王国、西班牙王国、波希米亚王国的国王或贵族,都曾力争皇帝大位,但是,只有德意志王国在竞争中更占优势。

此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并非后世所说的“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情况,其在西欧的影响力非常广。

奥托一世通过与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约翰一世联姻,以拜占庭帝国的公主狄奥法诺与奥托二世结婚,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之位获得了法统上的支持。

帝国包括德意志王国,而德意志王国又包括四大公国,其分别是:萨克森公国、巴伐利亚公国、士瓦本公国,法兰克尼亚公国。

另外,德意志的四大公国分别是由日尔曼人中的萨克森人、巴瓦里人、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的各部落所形成的。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并非每一任国王都能获得加冕,而是只有少数在欧洲有着赫赫威名,并建立了足够的成就,才能被教皇加冕,并获得西欧其他国家的承认。

如被称为巴巴罗萨的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其因赫赫军功和在当时西欧的威名而受到教皇加冕称帝。

但神圣罗马帝国受到法兰克王国的影响也比较深,尤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其遵循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之后颁布的《萨利克法典》,君主的继承者不能是女性。

这部法典也影响了西欧的主要国家,包括法兰西王国和意大利,这是德意志、法兰西在历史上并没有女性国王,而英格兰这个并非脱胎于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却有女王的原因。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自此,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加冕不需要再前往意大利。

在帝国中后期,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皇室联姻和金钱贿赂,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长达400年之久,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成为帝国实际上的首都。

这一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名存实亡,其在欧洲的影响力逐渐衰退。

1806年,在拿破仑·波拿巴的勒令下,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从此灭亡。

6)奥地利帝国

奥地利帝国的崛起源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时期。

1155年,腓特烈一世加冕称帝,其为了拉拢维夫家族的狮子海因里希,在一年后下令将巴登堡家族的领地巴伐利亚公国封给维夫家族。

此时,巴登堡家族只剩奥地利边区,为了补偿巴登堡家族,皇帝又下令将奥地利升格为公国,奥地利正式建国。

1246年,巴本堡王朝的腓特烈二世去世后没有留下儿子,奥地利的统治权随着他的女儿奥地利的格特鲁德传到巴登藩侯赫尔曼六世手中。

但该家族未能在奥地利站稳脚跟,他们不久被驱逐了。

1251年,奥地利被强大的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征服。

1278年,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一世在当选为皇帝后打败了奥托卡二世并夺取了奥地利公国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

此后,奥地利的统治者常常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453年,奥地利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承认升格为大公国。

1519年,查理五世成为哈布斯堡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其是统治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国王、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

此时,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家族。

1522年,哈布斯堡家族分裂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

从1699年奥地利获得匈牙利的统治,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覆灭,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便等同于神圣罗马帝国。

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皇帝(奥地利大公弗兰茨一世)宣布自己为奥地利帝国的皇帝,统治范围是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袭领地,奥地利帝国建立。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其被奥地利帝国取代。

1866年,随着普奥战争中奥地利的失败,帝国内部匈牙利的反抗越发激烈。

1867年,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对帝国内强大的匈牙利贵族做出妥协,宣布将奥地利帝国更改为所谓共主邦联——奥匈帝国。

1918年,奥地利帝国统治结束,建立奥地利共和国。

7)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传承自奥地利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其从1867年成立,是一个立宪制的二元君主国。

名义上,奥地利皇帝同时还是匈牙利的国王,只是匈牙利的地位与奥地利平等。

1918年,随着奥匈帝国在一战中战败,其也走向解体。

8)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法定名称是德意志帝国,其是一个二元君主制联邦制国家。

它也是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国家,其从1871年成立,到1918年结束。

霍亨索伦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国,家族开创者布尔夏德一世在11世纪初受封为索伦伯爵。

1185年,腓特烈三世娶了纽伦堡伯爵康拉德二世的女儿,加上康拉德二世死后无嗣,腓特烈三世继承了纽伦堡的领地,至此,索伦家族被冠以高贵的“霍亨”。

1415年,腓特烈六世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霍亨索伦家族崛起。

1618年,霍亨索伦家族获得普鲁士公国的统治权。

随着腓特烈·威廉的统治,普鲁士公国的影响力在神圣罗马帝国日益壮大,成为仅次于奥地利的帝国势力之一。

1710年,普鲁士公国提升为王国,普鲁士建国。

1871年,通过几次战争,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民族,并将奥地利排除出去,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帝国皇帝传承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其只传承两代,至威廉二世结束。

9)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

关于沙皇俄国与俄罗斯帝国,其在历史上是一脉相承。

俄罗斯最早是从基辅罗斯大公国形成开始的,公元882年,诺夫哥罗德王公奥列格征服了基辅及其附近地区后,建立了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东欧君主制国家,首都为基辅,是为基辅罗斯,正式名称为罗斯。

公元980年,斯维雅托斯拉夫的幼子弗拉基米尔一世统治时期,罗斯国达到鼎盛,成为东欧强国。

988年,弗拉基米尔一世娶拜占庭安娜公主为妻,并宣布东正教为国教。

至此,俄罗斯通过联姻第一次获得了罗马帝国的传承。

1130年左右,统一的罗斯国家因解体而告终,罗斯历史进入封建割据时期。

1169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夺得基辅,次年迫使诺夫哥罗德臣服。

12-13世纪,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成为东北罗斯最大的封建公国。

13世纪末,莫斯科公国由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分封而成。

1240年,随着蒙古帝国的西征,罗斯地区成为金帐汗国的统治区域。

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此时,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以此承袭了东罗马帝国的一切习俗和文化。

1497年,在索菲亚公主的怂恿下,伊凡采用了拜占庭宫廷的礼仪,立东正教为国教,选择了拜占庭的双头鹰作为他的徽章,成了新一代的“君士坦丁大帝”。

自此,俄罗斯人将莫斯科视为真正的信仰中心,莫斯科取代了君士坦丁堡。

1502年,伊凡三世通过数次战争,并联合罗斯地区其他民族、势力,击败了金帐汗国。

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和俄罗斯大公伊凡三世的儿子继承王位成为瓦西里三世,其开始称俄罗斯为“第三罗马”。

在瓦西里三世统治时期,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

到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的强大国家。

伊凡四世也称伊凡雷帝,其统治时期有着诸多功绩,是俄罗斯崛起的重要阶段:

①灭掉喀山汗国,使从此以后俄罗斯得力量强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②击败克里木汗国,阻挡了奥斯曼土耳其继续向东入侵东欧的可能;③打通前往西伯利亚的道路,使得俄罗斯的影响力开始向亚洲发展。

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沙皇俄国建立。

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类似罗马帝国的元老院)宣布立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随着彼得一世继位,其开始了俄罗斯向西欧国家学习的多方面的改革。

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王国进行大北方战争取得胜利。

10月22日,其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正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帝国,俄罗斯帝国建立。

俄罗斯帝国的历代君主也称沙皇,其是“凯撒”的俄语音译,而俄罗斯的皇帝也是第三罗马帝国的皇帝。

在近代一段时期,俄罗斯帝国充当了“欧洲宪兵”的角色,其影响力在欧洲极为广泛。

1917年,随着俄国在一战中的接连失败,国内爆发革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其后不久被杀,俄罗斯帝国结束。

10)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兰西王国是欧洲最早发展封建制度的国家,其源于法兰克王国分裂后的西法兰克。

987年,西法兰克王国的卡洛林王朝绝嗣,法兰西岛公爵雨果·卡佩被贵族推举为法兰克人的国王,建立卡佩王朝,这便是法兰西王国的开端。

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的法兰西历任国王仍然称自己是法兰克人的国王,这种情况在路易七世的儿子腓力·奥古斯都继位后被打破,他是第一个使用法兰西国王头衔的君主。

腓力二世通过努力,使法国王权由弱转强。其对内进行改革,打击贵族;对外扩大疆域,抗击外国入侵,使王室领地扩大了三倍。自此,法国向中央集权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但是,由于法兰西和英格兰的百年战争,以及前期法兰西王室被困于法兰西岛,法国国王几乎从未能力压欧洲各国,因此其也难以在实力上达到加冕称帝的条件。

法兰西王国传承自法兰克王国,但并未能有机会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与天主教建立紧密的支持,这方面神圣罗马帝国却把握得很好。

这也导致即便在王国最鼎盛的波旁王朝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其仍没有获得教皇的加冕称帝。

当然,神圣罗马帝国选择了与罗马教廷的紧密支持,也间接导致国内始终处于分裂状态,这与处于罗马教廷核心的意大利的分裂状况几乎相似。

话说回来,法兰西成为欧洲公认的帝国却要在法兰西封建王国灭亡之后。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兰西封建王朝的统治结束,其后虽有复辟,但都不长久。

热月政变后,拿破仑的崛起,其带领法国人民与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的作战不断取得胜利,法国的领地不断扩张,其实力空前强大。

1804年,拿破仑宣布建立君主制,又称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在19世纪的欧洲影响甚大,帝国本土包括今天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莱茵河左岸、意大利部分领土,鼎盛时期影响范围占据大半个欧洲。

同年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一世加冕。

1813年10月,法军在莱比锡会战中战败,第二年4月,拿破仑宣布退位。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秘密逃离厄尔巴岛,在法国儒昂港登陆。

1815年3月20日晚9时,拿破仑在随从和骑兵的前呼后拥下进入巴黎,重新登上帝位。

但仅仅百日之后,拿破仑又于滑铁卢会战败于英国和普鲁士联军之手,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

另外,拿破仑·波拿巴加冕时称法兰西人的皇帝,也称拿破仑一世。

这方面与以前欧洲历任皇帝的加冕称号“罗马人的皇帝”截然不同,因此,拿破仑也被称为革命皇帝。

但是,实际上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为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然后还为妻子约瑟芬·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

加上拿破仑的出身无法从家族血统和神圣性上证明统治的正当性,这与传承自法兰克王国的法兰西王室截然不同。

拿破仑的加冕礼被分为“宗教”和“世俗”两部分,其既包括源于古罗马和加洛林王朝的礼仪,也包括法国大革命中的理念。

教皇亲自前往巴黎为拿破仑加冕,这打破了查理曼和神圣罗马帝国早期历任皇帝加冕需要亲自前往罗马的惯例。

而拿破仑亲自给自己加冕的举动,以及他出身缺乏传统封建王室血脉的正统性,导致其皇帝之位备受争议。

但到了拿破仑的侄子,即拿破仑三世时期,其称帝加冕却因为传承自拿破仑的血脉的正统性,而被当时的欧洲贵族所接受。

11)保加利亚王国

保加利亚人是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融合后产生的,其从6世纪开始出现。

保加利亚王国分为三个阶段,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第二帝国和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后的保加利亚王国。

680年,阿斯帕鲁赫为首的古保加利亚人与七部落联盟联合 ,建立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定都普利斯卡,并打败拜占庭军队,迫使拜占庭帝国对其地位的承认。

925年,西美昂一世宣布自己为“全体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他这个称号得到了教皇的赞许。拜占庭帝国提出抗议,但无济于事。

因此,最先使用“沙皇”这一称呼的并非俄罗斯,而是保加利亚第一帝国。

随着拜占庭帝国灭亡,莫斯科大公国崛起并承袭了东罗马帝国的传承,“沙皇”这一称呼也被伊凡四世正式沿用,到了彼得一世时改译为“凯旋将军与独裁者”。

1014年,“保加的屠夫”巴西尔二在克雷西昂之战中大败保加利亚沙皇塞缪尔。

1018年,保加利亚基本被拜占庭所控制,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结束。

1185年,彼得四世和伊凡·阿森一世率领保加利亚人起义,迫使拜占庭帝国于1187年承认其独立,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建立。

1331年,伊凡·亚历山大继位成为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沙皇,其为了提高国家声望和名誉,将首都定名为大特尔诺沃,这个名字是由“君士坦丁堡”的斯拉夫语翻译而来。

由于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卡里斯图斯一世承认大特尔诺沃对君士坦丁堡名字和其所代表的意义,保加利亚第二帝国也因此被承认是继承拜占庭帝国的第三罗马。

1393年,保加利亚第二帝国首都被奥斯曼帝国攻陷,保加利亚代表的第三罗马消失。

1908年,随着奥斯曼帝国不断衰弱,保加利亚王国取得独立。

同时,保加利亚亲王斐迪南一世正式宣布建立保加利亚王国,其自称为沙皇,这一称谓获得了欧洲大多数国家的认可,自此,保加利亚沙皇恢复。

直到1946年,保加利亚建立共和国,保加利亚沙皇退出历史。

另外,欧洲历史上还有两个帝国,其与罗马帝国并无关系,但其统治者在国家强盛之时依然获得了“大帝”之称,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1、亚历山大帝国

说起欧洲第一位帝王,应该首推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是古希腊时期最后一个阶段——希腊化时期的缔造者,其继承父亲腓力二世的马其顿王位,使得马其顿王国迅速壮大。

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5年统一希腊全境。

前334年,其率军东侵,相继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及高加米拉战役中大破波斯帝国军,横扫小亚细亚、中东及伊朗高原,占领埃及全境。

前330年,在亚历山大大帝的追杀下,大流士三世死于逃亡途中,亚历山大吞并了波斯帝国。之后转战中亚,于前327年继续南征印度。

亚历山大大帝在13年内征服了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建立了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锡尔河的大帝国,使马其顿成为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撤军途中死于巴比伦。

①亚历山大死后,帝国陷入动乱,并很快分裂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安提柯一世建立的统治马其顿和一些希腊城邦的亚历山大帝国传统区域的安提柯王朝。塞琉古一世建立塞琉古帝国,领土包含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小亚细亚一带。托勒密一世作为埃及总督,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于前305年自立为国王并宣称自己是埃及法老。

②亚历山大大帝的帝王称号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其征服古埃及,获得埃及人的承认,被立为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另一方面,亚历山大大帝在彻底吞并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并在大流士三世死后迎娶了他的长女,以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三世合法继承人自居。

亚历山大大帝的帝王称号不同于欧洲历史上其他皇帝的称号,而他也是当之无愧的欧洲第一位帝王。

在其死后,伴随着帝国分裂为三个主要部分,希腊文化也传播向各个不同地区。

2、大英帝国

英格兰在历史上首次进入封建时代是在诺曼征服之后,在此之前,英格兰只有部分地区被罗马帝国统治。

在哈德良统治时期,罗马帝国在英格兰岛上建立哈德良长城,将英格兰和苏格兰、爱尔兰人分割,以便于帝国的统治。

但罗马帝国在英格兰的统治从未稳固和深入,其作为帝国的不列颠行省,是受罗马影响最低的统治区域,不列颠罗马化的程度非常低。

407年,不列颠的罗马代表康斯坦丁三世率领不列颠的罗马驻军出征意大利,自此罗马军团再未回到这里。

409年,罗马人在不列颠的所有非军事人员和帝国代表全部撤出。

为了对付北方的苏格兰人,布立吞人将远在欧洲大陆上觊觎许久的日耳曼人求援,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先后进入英格兰。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时,由于布立吞人的援引,导致英格兰陷入日耳曼人征服的过程中。

此后,英格兰经历了维京人入侵、丹麦统治时期。

诺曼征服之后,英格兰逐渐走进欧洲大陆的视线,尤其与法国的百年战争影响深远。

但英国从未在欧洲大陆取得绝对的领导地位,而在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不得不逐渐转向奉行大陆均衡政策。

欧洲大陆上的强国不断崛起,有的国王被加冕为皇帝,英国人只能看着。

英格兰既无力压欧洲大陆的实力,又没有历史上和法国、德国、俄罗斯类似的来自罗马帝国的正统传承,“罗马人的皇帝”这一称号与英国国王从来就没有关系。

甚至由于亨利八世主导的英国宗教改革,使得远在罗马的天主教廷对英格兰国王并无好感,双方之间经常处于紧张的矛盾关系。

但英格兰的海外殖民活动给英国国王获得皇帝称号带来了机会。

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殖民印度,这期间克莱武为英国人在与法国等欧洲其他列强征服印度的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

1849年3月,英国占领了旁遮普省,标志着英国占领了整个印度。

1857年—1859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英国军队对其进行残酷镇压,并强化对印度的统治。

1876年,英国的保守党迪斯累里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使其成为印度女皇。

187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以继承莫卧儿王朝的法统为名,正式加冕为皇帝,宣告了“不列颠帝国”名义上的诞生。

大英帝国即“不列颠帝国”,由英国的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受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

1947年,不列颠帝国皇帝乔治六世,放弃莫卧儿王朝法统获得的皇帝头衔,允许印度和平独立,即宣告了名义上“不列颠帝国”的终结。

可以说,英国的皇帝与罗马帝国毫无关系,甚至只是基于英国在近代的强大实力所建立。

近代以后,自称罗马帝国传承的三个主要国家。

罗马帝国的影响力极为深远,甚至在近代之后,其影响随着欧洲殖民活动的发展而超出了欧洲本土,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两个自称“罗马帝国”传承,但并未被公开正式承认,且并没有真正的皇帝名称的国家。

(1)法西斯意大利

意大利在历史上便是法兰克王国最核心的传承,其在法兰克王国分裂之时,是中法兰王国的一部分。

而更早之前的古罗马和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更是罗马的统治核心。

罗马帝国的都城、根基都在意大利半岛上,而西罗马帝国也以这里为统治核心。

可以说意大利王国在历史上有着传承罗马帝国皇帝最合适的理由。

但恰恰相反,由于罗马帝国分裂后,伴随着西罗马灭亡,罗马的基督教教廷成为整个西欧封建时代最大的统治势力。

罗马教廷依托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建立了教宗国,而意大利半岛上的各个城市则陷入分裂之中。

教宗国不会支持任何一个意大利半岛上的国家试图对意大利的统一,因为这将直接威胁到罗马教皇的统治和其在欧洲的影响力。

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半岛上也很难出现统治者被教皇承认,并加冕称帝的情况。

962年,教宗约翰十二世于圣伯多禄大殿为奥托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之后,他所治下德意志王国与意大利王国的共主邦联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伦巴第铁王冠为意大利国王的王冠。

查理四世确定七大选帝侯之后,神圣罗马皇帝不再到罗马进行加冕,波希米亚王国成为帝国仅存的王国。

与此同时,意大利国王的头衔被彻底的放弃,中世纪的意大利王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随着罗马教会的影响力日渐衰退,加上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意大利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意大利开始在近代走向统一。

1861年,撒丁王国成立新的意大利王国。

1871年,意大利王国完成统一大业,首都由佛罗伦萨迁往罗马,其领导人之一马志尼宣称意大利继承罗马。

马志尼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他认为统一后的意大利需要有建立帝国的志向,就像曾经的罗马帝国一样主宰地中海,罗马帝国的继承将为其野心提供依据。

但新的意大利王国并不具有威慑欧洲其他强国的实力,甚至由于实力有限而不得不与众多势力妥协,当时包括教皇国也依然存在。

继承罗马帝国的愿望破灭了,意大利继续寻求新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独裁者和法西斯主义建立者,其经常以“第三罗马”来形容当时的法西斯意大利。

1929年,教皇庇护十一世时期,墨索里尼与教廷枢机主教加斯佩里签订《拉特兰条约》,罗马教廷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

墨索里尼完成了意大利最终的实际上的统一,但他的功绩依然不能让他得以加冕称帝,甚至当时的意大利也不具备这个实力。

直到二战结束,伴随着墨索里尼死亡,意大利人重现罗马帝国的荣光的愿望终成泡影。

(2)美国的“新罗马”

美国这个国家建立于18世纪末,到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政治基本稳定下来。

但在北美洲建国不足300年的美国,却与远在欧洲的罗马帝国有着一些渊源。

美国人大多为欧洲移民,其是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出来而建国,但美国人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很多方面受到了罗马帝国的影响。

其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①美国的国徽是类似罗马的老鹰加上古罗马时期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和权利箭,再加上鹰嘴巴里叼一个罗马卷轴,并写着罗马哲学家的名言“合众为一”。

②美国宪法大量参考古罗马宪法,并借鉴孟德斯鸠的理念,

③美国建国之初,人们参照罗马共和国的标准建设其心目中的“新罗马”,其许多建筑都能找到古罗马的影子。

如美国首都华盛顿,正是模仿古罗马时代的罗马城建造,比如国会大厦、白宫、最高法院、林肯纪念堂等主要建筑群都是罗马式的,而且也建在高处被称为“国会山”,甚至连流经华盛顿的那条河都被命名为“台伯河”(罗马城邦的起源)。

④美国的参议院参照罗马共和国的元老院进行设立,包括三权分立制度,不仅采用孟德斯鸠的理念,更直接参照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经验。

但是,美国并不是罗马帝国的传承,它的建立是在资产阶级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更与罗马帝国的皇室传承毫无关联。

关于美国被称为“新罗马”的缘由,主要还是美国最初的建立者们远离欧洲,希望在北美地区再建一个新的故乡(罗马),而美国人的“罗马情怀”也不过是欧洲文明自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延续发展,并传播至美洲的一种愿望。

(3)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不断向周边扩张,其与当时的拜占庭帝国不断交战。

正是拜占庭帝国的存在,遏制了奥斯曼向西深入欧洲的行动。在这场东西方的较量中,沙俄、波兰王国、奥地利帝国等作为最直接面对来自奥斯曼入侵压力的国家,也都相继参与其中。

相反,地处西欧的罗马天主教组织的十字军东征,却对拜占庭帝国的打击最为严重。

1453年,随着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作为欧洲在东方的堡垒的拜占庭帝国灭亡。

奥斯曼帝国建立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因击败拜占庭而自封“罗马凯撒”,处于奥斯曼统治下的君士坦丁堡牧首承认了这一举动。

但欧洲其他国家均不承认穆罕默德的“罗马凯撒”之称。

另外,在王室联姻的传承上,拜占庭帝国也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很早便有渊源。

1356年,穆罕默德二世的祖先奥尔汗一世迎娶了拜占庭皇帝坎塔库泽努斯献上的一位公主迪奥多拉。

奥斯曼第三代君主穆拉德一世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坎塔丘济那的外孙,而穆拉德一世同样娶了位拜占庭公主,是为苏丹巴耶赛特的母亲。

在穆罕默德二世去世后,奥斯曼帝国的君主们仍断断续续沿用“罗马凯撒”的称谓。

16世纪时期,苏丹苏莱曼一世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并纠正查理五世是“西班牙国王”,而非“罗马皇帝”。

苏莱曼一世为了表明自己是继承罗马帝国的第三罗马,还在君士坦丁堡竖立了一座罗马式的雕像,这违背了伊斯兰教的规定,但却也表明了奥斯曼帝国历代君主在罗马帝国的传承上的态度。

近代土耳其历史学家也坚持奥斯曼帝国是第三罗马,他们认为俄罗斯的第三罗马并非正式,而罗马帝国的传承也不应以基督教为标准之一。

如第一罗马的古罗马在大多数时候是多神教信仰,第二罗马的拜占庭帝国则信仰基督教的分支东正教,而奥斯曼人建立的第三罗马则是以伊斯兰教为信仰。

三者的首都也都有变化,第一罗马首都为罗马城,第二罗马首都在君士坦丁堡,第三罗马的奥斯曼帝国首都在伊斯坦布尔(虽然伊斯坦布尔是君士坦丁堡的更名)。

小编感言

对于欧洲人来说,罗马帝国在其文化中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古希腊,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最为重要的便是罗马帝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其军事成就和政治影响力。

罗马帝国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欧洲文明的国家,其以地中海为内海,沿地中海沿岸,向四个方向扩张,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在欧洲人的文化认知中,罗马帝国便是如同华夏文明中的汉唐朝代。

而在欧洲进入中世纪之前,罗马帝国的存在使得欧洲可以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先进文明相比较,如东方的汉帝国、阿拉伯帝国等。

但这一切的荣耀随着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偏居一隅而结束,欧洲走向黑暗的中世纪,自此内战不休,社会动乱。

近千年的欧洲中世纪,是一个西方向东方学习的历史过程。

这也使得更多的欧洲国家统治者希望能够带领欧洲人重回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于是,强大起来的欧洲国家纷纷谋求获得罗马帝国传承者的身份,并加冕称帝。

欧洲的皇帝与古代中国的皇帝并不相同,其源于罗马帝国的“前三头”政治独裁,以凯撒为最早的起源,到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实行帝制。

也就是说,欧洲的皇帝指的是“罗马人的皇帝”,而整个欧洲都认为自己是罗马文明的传承,因此,皇帝称号在欧洲是指所有欧洲国家的君主,其需要获得欧洲其他国家国王的认可,并由天主教皇加冕,方可称帝。

而欧洲历史上众多以罗马帝国传承自居的国家,往往将罗马帝国的徽章的双头鹰标志也绘制在自己王室徽章或旗帜之上,以彰显自己的影响力。

例如沙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等。

这些便是欧洲各国国王执着于加冕称帝的深层次原因,也是欧洲人的皇帝称号与古代中国不同之所在。

谢谢品鉴!

感谢收藏、点赞、分享、关注、转发!

看图、读书、听历史,文章有点长,如果读累了可以点击右上方的“耳机”按钮,听书也很放松!

参考资料:Seven German cities you never knew were once capitals.

"Atla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Ostrovski, Rome.

Holy Roman Empire - 1500 - The German Empire.

Rabe, Horst. Reich und Glaubensspaltung, Deutschland 1500-1600. C.H.Beck.

Mansbach, Richard W.; Taylor, Kirsten L. Nation und Nationalismus in Deutschland.

Friedrich Prinz: Grundlagen deutscher Geschichte (4.–8. Jahrhundert). Gebhardt: Handbuch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Vgl. Johannes Fried: Das Mittelalter.

Ammianus Marcellinus

Ulrich Knefelkamp: Das Mittelalter. Geschichte im Überblick.

浦洛基, Serhii Plokhy. 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

V. T. Pashuto, B. N. Floria, and A. L. Khoroshkevich, Drevnerusskoe nasledie i istoricheskie sud' by vostochnogo slavianstv.

In 1240. See Michael Franklin Hamm, Kiev: A Portrait, 1800–1917.

Naim Kapucu、Hamit Palabıyık. Turkish Public Administration. USAK Books.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公元1290-1922).

H. Inaicik "The rise of the Ottoman Empire" in P.M. Holt, A.K. S. Lambstone, and B. Lewis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Cambridge University).

Jane Taylor. Imperial Istanbul: A Traveller's Guide: Includes Iznik, Bursa and Edirne.

Brady, Thomas A. Jr. German Histories in the Age of Reformations, 1400–16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爱德华·吉本. 罗马帝国衰亡史. 席代岳译.

Pagden, Percy. World's at War: The 2,500-Year Struggle Between East and West First. Random House.

Bryce, James. The Holy Roman Empire.

Magill, Frank. Dictionary of Wolrd Biography II. London: Fitzroy Dearborn.

Georges Minois, Charlemagne, Perrin, Paris.法兰克王国编年史

J. Weitzel, Dinggenossenschaft und Recht. Untersuchungen zum Rechtsverständnis im fränkisch-deutschen Mittelalter.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