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真长见识了!

见史简谈天下事 2024-07-29 04:04:20

我已经很久没有熬夜了,本来是想看看巴黎奥运会开幕以后,没准备好的场地准备好了没有,开幕式的观后感我都准备好了,结果发现还是大意了,真的是长见识了,或许这就是塞纳河畔的浪漫气息。

我这里借用法新社的描述,巴黎奥运开幕式,别开生面。

比如,巴黎奥运开幕式上,有不少精彩篇章,都为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呈现出了丰富的LGBT元素。这个概念所代表的可不仅仅只是性少数群体,不过为了方便阅读,我接下来会统一用性少数群体来代替。

援引环球时报的信息,巴黎奥运会的运动员筛选标准,按照国际奥委会此前的指导方针,如果是跨性别选手参与的话,比如跨性别女选手,除了基本的激素水平以外,还须在青春发育前完成性别过渡。

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里面所隐藏的含义,其实就是国际奥委会的运动员筛选标准,其实还是按照基础的生理男性与生理女性的力量水平来划分。

既然如此,那开幕式上精彩纷呈的跨性少数元素,又跟奥运会有什么联系呢?难道就只是为了更好的艺术呈现吗?

演出确实很出彩,色彩丰富,但是按我个人理解,既然是开幕式演出,那么也就意味着其目标用户,是普罗大众,是公众,即公民的大多数。

但性少数元素所代表的却是一个少数群体!

那么问题来了,用代表着性少数元素的演出,去给普罗大众展现其色彩艺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我能想到的就三种。

第一种,即属于普罗大众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可如果是普罗大众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为什么又会被称为性少数群体呢,毕竟不管咋说,还是有很多渠道,可以以一种极低的成本,去成为这个群体的一部分。

比如我生理男性,但我心理认为我是一个女性,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参与成本尚且如此之低,那模仿呢?

这就注定如果这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属于普罗大众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么在生活中,大概率会存在大量的模仿者,或者大量的以某种成本极低的方式参与进去的参与者。

怎么着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性少数群体。

所以我个人表示无法理解这个逻辑问题。

再就是第二种,即普罗大众所未知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个逻辑我大概是理解的,类似于新闻传播的一种说法,稀缺的才是新闻,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性少数群体这个称呼,并不罕见,且频繁出现的场合或者说是情景,在诱导公众产生好奇心的同时,往往又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因为这个性少数群体,除了代表着性少数群体以外,同时还代表着一场反对歧视,追求社会平等的社会平权运动。

也就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三种逻辑关系,宣传。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场象征世界和平友谊的运动会上,宣传性少数群体,其目的又是什么呢?

就单纯只是想借着奥运会这个平台,强化其追求社会平等的社会平权运动吗?

这么看的话,貌似也没啥问题。

但我感觉这也仅限于人文角度,如果从利益角度去考虑的话,可能就是另外一番场景。

因为性少数群体,其实也代表着一群因年龄、性别、身体状态、社会地位等诸多原因,而容易受到伤害、歧视、或者被边缘化的人群。简单来说就是弱势群体。

但是当这个弱势群体的概念体现在司法层面的时候,可能就不再弱势了,因为存在一个人人平等的人权体系,不论后续发展如何,起码先从形式上,强行抹平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对弱势群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那么当这个形式平等慢慢转化为实质平等的时候,势必就会在实际的资源分配上,对弱势群体出现一定的倾斜。

所以本质上来说,性少数群体的社会平权运动,对他们自身而言,是存在一定的利益联系的。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推动这些社会平权运动的人,本身所代表的利益团体,是否属于性少数团体。

比如美国的政客,他们就可以通过支持女权的发展来谋求政治利益,自然也可以通过支持性少数群体来获得政治利益,根本逻辑是一样的,因为都是通过支持弱势群体得利。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两个党派竞选,其中一个党派突然发现自己的支持率不足以胜过竞争对手,那么怎么办呢,就可以通过支持性少数群体的方式,来获得支持率。

但是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性少数群体的人群基数不够多,就算是全部转化成支持率,可能也不大够。

唯一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的扩大性少数群体的人群基数,可是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这个群体本身所面对的歧视、伤害、或者被边缘化等诸多问题。

对于普通的组织或者机构来说,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很难,但是对于政客来说,可能就不太难了。

就是我前面说的,在形式平等慢慢转化为实质平等的过程中,通过司法层面的平等,强行去弥补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

也就是可以通过立法,去保护性少数群体的权益。而且出于性少数群体先天弱势的司法定位,保护权益的同时,为了抹平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差距,甚至还有可能让这些群体因此而获得一些额外的利益。

所以这里也就出现了一个漏洞,严格来说是两个,第一个,对政客而言,针对性少数群体的立法难度,相对较低。

第二个,针对普罗大众而言,只要能证明自己属于法定意义上的弱势群体,那么就可以通过这个漏洞获得一些额外的利益。

比如我的性别是生理男性,心理男性的美国人,我自然也就无法享受到美国司法对性少数群体的保护,也无法享受到为了抹平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差距,而对弱势群体所进行的补贴,因为那就不属于我所在群体的合法权益。

但是,我只要能证明自己是一个跨性别,而且方式及其简单粗暴,我生理男性,但我心理认为我自己是一个女性或者是一个塑料袋,那我就属于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关键这个性别,除了自己谁都证明不了,然后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以一个生理男性的身份,去享受对性少数群体等弱势群体的弥补。

为了能够持续的享受这个待遇,自然而然,我也会不自觉的去支持保护性少数群体利益的政党。虽然这些政客因此而获利了,但我同样因此而获利。

久而久之,传统的人数相对较少的性少数群体,也就有可能会因为这个漏洞,而慢慢的转化成一个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

唯一剩下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性少数群体本身,对传统固有伦理观念的挑战,否则他也不可能成为少数群体。

这就涉及到宣传的作用了。

需要通过大量的宣传,强化性少数群体社会平权运动的同时,也是在逐步淡化社会对这些群体的刻板印象,自然而然,在利益和宣传的双重加持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性少数群体的基数,势必就有可能越来越大。

这个群体的基数越大,政客所能获得的利益,自然也就越多。

但是因这个群体的逐渐扩大而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可能就不是政客所考虑的范围之内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当性少数群体不再是少数群体的时候,其实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立法成本会越来越高,指望这些政客去继续深化改革,我不能说百分百,但基本不太可能,他们所需要做的,或者说他们所可能会做的,无非就是另外炒作一个全新的弱势群体,仅此而已,因为这样做的成本最低。

至于因为这个群体的扩大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他们的眼中,那是社会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问题。

不知不觉扯得有点多了,想必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之所以选择添加这些元素,本质上应该也只是为了给观众更好的视觉体验,而不是将政治与体育绑定。

再怎么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艺术风貌,风土人情,还是很精彩的,比如巴黎圣母院,哪怕还没有完全修好,再比如埃菲尔铁塔,虽然建成的时间晚了一些,已经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但终究也还算得上属于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技术杰作。

不过光凭这些的话,多少就有点显得冷冰冰了,怎么着也还是需要足够的人文色彩,去给这些略显冰冷的建筑,增加一丝温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