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热门电影榜第1名,重现历史的痛楚与荣耀!

首席评录官 2024-09-10 20:41:18

《里斯本丸沉没》,导演: 方励,主演: 方励、托尼·班纳姆、林阿根,2024年9月6日上映的纪录片,上映后迅速飙升豆瓣热门电影榜第一名。

这是一部充满厚重感和冲击力的历史纪录片,堪称中国版的《敦刻尔克》,不只是讲述了一段悲壮的历史,更是对中国渔民无名英雄的致敬和铭记。

遗忘与拯救的故事

电影开头:“本故事完全基于事实”,把我们带入了那段被历史尘封已久的往事。

1941年,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也被卷入其中。1942年,1816名英军战俘被日军装载在没有任何战俘标识的“里斯本丸”号货轮上,运往日本。

在舟山群岛以东的海域,这艘船被美军潜艇误认为是日军运输船,遭到攻击。船沉前,日军封死了战俘舱,英军战俘奋力逃生,却又遭日舰机枪扫射。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渔民出现了。他们冒着风浪和日军的炮火,拼尽全力救出了384名英军战俘。

英国士兵在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折磨、友军的误击后,最终是那些不相干的中国渔民拯救了他们。

渔民的平凡与伟大

对于那些中国渔民来说,他们救人前没想过伟大或者英雄,他们就是简简单单的出自本能与同情心,不需要也不在意别人的称赞。

《论语·先进篇》“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渔民们的行为正是如此,不为显示而刻意行善,他们以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这些渔民在那一天所做的事,远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要重要得多。他们不仅救了那些士兵的命,也在二战历史中留下了温暖的一笔。

四种视角和四种情感

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英、美、日、中四方的视角,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情感。

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对这段历史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投射,而这些视角的并列呈现,让观众能更加立体地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创伤与影响。

英军战俘的许多幸存者,在战后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折磨,甚至在几十年后,依然无法摆脱那段黑暗的记忆。有的会在梦中说日语,有的无法忍受任何与战争相关的声音。

美军潜艇兵和他们的后代,则对这段历史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为误击友军感到深深的愧疚,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自己只是完成了战争任务,没什么错。这种矛盾的情感在影片中得到了细腻的呈现。

日本方面的视角则显得格外尴尬,船长的后代在影片中表现得局促不安,一再强调自己父辈只是服从命令,而非主动作恶。

中国渔民的视角则最为朴素。渔民后代对祖辈的行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慨,甚至有些不解:救人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的朴实无华与英军战俘和后代对他们救命之恩的无比感激,形成了鲜明对比。

导演方励的“战役”

影片的拍摄过程可谓是导演方励的一场“战役”,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他为了这部片子,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几乎倾尽所有,笑称现在是“借住状态”。

他花了大量时间去还原这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不仅采访了幸存者及其后代,还走访了历史学家,甚至设法调取了日本防卫省和外务省的档案。

他在映后分享到,拍这部片子最重要的是“共情”。他在采访那些年迈的幸存者时,意识到直接询问痛苦的回忆可能会让对方抗拒,于是他选择从轻松的话题入手,逐渐打开话匣子。

他还透露,影片的许多部分是由志愿者协助完成的,沉船动画由美院的志愿者通过泥塑和动作捕捉制作而成,虽然略显粗糙,却增加了一种独特的质感,还有预告片的剪辑等。

值得铭记的历史

正如影片所言:“历史让人类付出代价,但人类总会找到解脱。”无论是英国士兵、中国渔民,还是美国潜艇兵,他们都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对于日本,影片并没有过多的批判,而是通过尴尬的解释和不安的言辞,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历史都在被遗忘,方励导演通过这部影片,不仅让历史重现,更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

《里斯本丸沉没》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对善良与勇气的礼赞。

评录官:6分,值得一看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