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探讨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命题,
有网友留言——
性本善,性本恶,其实原因很简单。孟子悟道了,荀子没有悟道。所以,孟子知性,所以知道,性本善。王阳明悟道了,说的也是性本善,只不过用的字词不一样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荀子不知性。所以,性,人性,或者说,性,利害标准,搞不清爽罢了。
回答——孟子的言论,是来支撑论证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孟子》中讲小孩往井边爬,路过之人,非亲非故,也会救下这个小孩。这种举例方式,不足以证明人性就是善的。如果有一人,看到小孩往井边爬,他却无动于衷呢?所以,所有的举例论证都是苍白的。
如果说孟子悟道了,他延续,传承的是孔子的天道,仁道,讲天人合一!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更适合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这种观点在日后发扬光大。
荀子呢?他主张“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人类的好恶而改变,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自身服务,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去改变规律!
这样的观点,在他的年代是有些超前,而这恰恰说明了荀子悟的是另外一种道,是与孔子,孟子不一样的道!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都在支撑各自的主张,同时,又具有他们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性,人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万物皆有。是分于道的理之凝聚而成。——人性,是所有人的共性。——可欲之谓善。欲而能得,是谓善。不充实之谓恶。因为不充实,所以欲而不能得。——性,人与人不尽相同。同时所有人都一样的是:性本善。即:人人皆可知性。知性即悟道。即:人人皆可为圣贤。——人性趋利而避害,所有人都一样。同时,人与人不一样的是:具体的利害标准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