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博”又现江湖?近日,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公布的“95后”研究员赵子健简历疑似翻车,引发舆论热议。相关简历显示,赵子健是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等4个不同方向的博士,技术管理等两个方向的博士后,同时还在20多个行业协会或社会组织兼职,横跨化工、抗癌、航空、电子等多个领域。面对社会质疑,该研究院回应称,已暂停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并对其学历学位开展核查。此后消息指,经初步核查,赵子健声称拥有的4个博士学位中,仅有一个获得了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赵子健。(图片来源: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在当下的学术评价体系里,博士无疑是高水准人才的金字招牌之一。然而,在社会的认可和钦羡,以及职业评价审核体系硬性要求影响下,弄虚作假的行为开始滋生。从不正规的部分函授,到“本人不出海”的海外博士,种种门道和灰色产业令人“叹为观止”。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近来“注水简历”第一次引发外界关注。最近,山西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布的博士生引进录取情况也同样引发热议,其拟引进的10名人才中,大多为毕业于东南亚及东亚国家的博士研究生,因此被外界质疑“注水”。
应当指出的是,绝不应该否决大众深造的努力;人们对于海内外非名校开设的各类课程,也不应有刻板印象和歧视。但引发争议的“注水博士”和“拼盘简历”事件,却很难让人相信当事人求索知识的真心,后者只看到速成学历、简历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恐怕是他们谋职升官的小算盘。
再者,为这类“水博”背书的机构和单位,也理应接受外界的审视和追问——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合理的简历却被轻易通过,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若职工之中“镀金”成风,是不是内部风气和考核机制不合理?是否存在管理层用“水出来”的漂亮数字撑面子、做业绩、拿经费的现象?
须知,就算披上华盖锦衣,一层层镀上厚厚的金,若肚内没有真文章,就终究只是尊“假佛”,总会在外界的监督、正规的考核中露出马脚。只有加大监管力度、清正内部风气、严格考核制度,才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让真正潜心治学、工作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来源:亚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