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3次强行废止汉字,均以失败告终,如今身份证上仍要写汉字名

慧言说个史 2024-10-28 03:09:55
前言

韩国总统尹锡悦,如今又多次站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即便将总统府从青瓦台搬走,似乎仍旧难以摆脱“魔咒”的困扰。

曾几何时,尹锡悦竞选阶段大张旗鼓的表现仍旧历历在目。

尤其是在拉票活动中背后“必死则生,必胜则死”的汉字条幅,可谓深入人心。

这时有人难免感到疑惑,明明是在韩国,为何尹锡悦背后的条幅却是汉字?

实际上汉字在韩国绝对是广泛使用。

近几十年,韩国政府其实是有意想要脱离汉字的“束缚”,甚至为此不惜三次强行废止汉字的使用。

但没想到适得其反,最终以失败收场。

当下在韩国,汉字不仅成为很多学校的必修课。

甚至每个韩国人都要有一个汉字名,这究竟是为啥?

1

有关“汉字何时传入朝鲜半岛”的讨论,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但有一点能够确定,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点绝对在纪元之前。

早在公元2世纪,就有史料记载,朝鲜人已经开始接受汉字文言教育。

尤其是进入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进入了“汉字潮”。

高句丽设立太学,开始传授儒家文化,甚至诏入学博士都必须使用汉字撰写高句丽国史。

汉字入门门槛固然高,但同样应用上限也很高。

在给朝鲜半岛人民记载文献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朝鲜人从那时起就对汉字心生敬畏之心。

公元7世纪之前,汉字虽然在朝鲜半岛有着广泛的使用,但值得一提的是。

汉字和朝鲜民族固有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掌权者为了巩固统治,当然希望语言能够统一。

于是从朝鲜三国时期开始,朝鲜人就创制了一种独特的方式——

借用汉字的语言以及意义,来标记本民族语言。

这种方法既能够标记固有词语,还能记载文献。

汉字对朝鲜半岛发展的影响,无疑十分深远。

即便进入近代史,一直到1894年之前,朝鲜半岛的公文,一律使用汉字书写。

当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世界各国包括朝鲜王国都看到了清政府的颓势。

然而最为担忧的,还得是朝鲜王国当时的国王——李熙。

本来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李熙还指望着清政府能够在甲午战争中挫挫日本的锐气,进而挽救朝鲜王国于水火。

想象确实美好,但现实却无比残忍!

最终万念俱灰的李熙选择破罐子破摔,既然清政府指望不上了,倒不如多向殖民者日本献媚。

于是大手一挥,当即颁布了《勅令》,要求之后国文要以朝鲜文字为主。

第一场废除汉字的行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不得不说,李熙身为当权者,想法还是过于天真,

当时的朝鲜被日本霸占,民族内部对日本的仇恨本就高涨。

如今李熙又为了迎合日本,开始脱离汉字,一时间李熙成为众矢之的。

况且民众连日子都过不安生,如今又要改变他们的语言使用方式,这谁能受得了!

从根本上来讲,李熙这一举措就太过想当然,并且完全没有必要。

要知道殖民朝鲜半岛的不是别人,而是日本,日语本身就十分依赖汉字。

李熙这么大张旗鼓地禁用汉字,简直是热脸贴冷屁股,到底图个啥!

2

反转出现在朝鲜半岛一分为二之时。

北边的朝鲜深受苏联的影响,在政府的号召下,朝鲜境内对汉字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即便文书等也都开始使用朝鲜语以及拼音文字,汉字不再出现。

同朝鲜一致的是,南边的韩国其实也想限制汉字在国内的使用。

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可谓煞费苦心,但这一过程却表现得极为曲折。

直至今日,汉字仍旧活跃在韩国境内的文献、公文当中。

当时的韩国还算不上朝鲜的对手,之所以能够营造一种“看似崛起”的假象。

绝对离不开老美在背后推波助澜,李承晚当然心知肚明。

于是为了向美国交付投名状,李承晚等人将矛头指向汉字。

1948年,韩国正式成立的同时,推出《韩文专用法案》,其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韩国的公文必须用韩文书写。

步子迈大了,绝对得摔跟头。

李承晚和李熙,不仅都姓李,而且禁用汉字的想法也都想当然。

要知道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广泛使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朝鲜半岛近两千年里,一直都将汉字作为书面文字使用。

然而如今强制全面废除汉字,对于社会各界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较于汉字,韩文使用起来确实存在众多不便。

韩文作为拼音文字,本身同音字居多,一句话甚至能表达出好几种意思。

在传输一些复杂思想时就显得力不从心,更别提政府公文了!

韩国政府似乎意识到了不对,于是在公文中特地多加了一句——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汉字”。

忙活半天,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政府部门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甚至还遭到了大量民众的批判。

3

韩国政府不甘心,但却无可奈何。

直到第三任总统朴正熙上台,这位手腕强硬的总统打算“闯一闯”。

执政18年里,朴正熙为了限制汉字在韩国的普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有了李承晚的前车之鉴,朴正熙确实谨慎许多。

1962年上台之后,朴正熙并未招摇过市般地高呼禁用汉字,反而在不经意之间,限制了汉字的发展。

有细心的韩国民众那时已经发现,这位总统所到之处,几乎看不到任何汉字。

并且朴正熙参与的一些行政公文,上面几乎也看不到汉字的踪迹,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直到1968年,朴正熙图穷匕见。

在他的号召下韩国政府颁布了《韩文专用法案》,明文规定。

从1970年开始,要在韩国社会全面禁止汉字的使用。

这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真好使。

此后三十多年时间里,汉字在韩国境内的影响力逐渐降低。

政府公文上几乎看不到汉字的踪影,难不成第三次禁用汉字迎来了成功?

非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当时经济增长迅猛,但却卷入这场金融风波中。

虽然当时韩国的半只脚,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门槛,但毕竟这是一个东亚小国。

自身经济的稳定性以及抗风险能力,不足以从金融风波中屹立不倒,如何才能从此次金融危机中脱身呢?

韩国政府想到了我国。

1992年,我国和韩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市场相当庞大,且发展潜力巨大。

于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开始和我国打交道。

曾经的“伟大人物”——朴正熙,一时间成为阻碍韩国发展的阻力。

三十多年里,很多韩国民众对汉字的使用忘得一干二净。

倘若没有那次汉字禁用运动,这时的韩国和我国合作起来,也会如鱼得水。

1998年,韩国三星集团率先迈出第一步,开始在员工招聘面试环节中增加了汉字考试。

在韩国,三星绝对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于是在三星的号召下,韩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汉字的限制。

进入21世纪,现代汽车在我国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

当北京现代逐渐走入我国民众视野,这一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迎来了巨大进步。

而作为韩国乃至全球电子产业的领头羊之一——三星,也在我国投资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韩国政府最终选择放弃倒行逆施,向民众和大量企业妥协。

在2005年废除了《韩文专用法案》,第三次禁用汉字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尾。

结语

汉字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汉字绝对能够担得起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如今的汉字不仅在我国国内使用,也传到了周边国家,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韩国政府一门心思地想要投入西方的怀抱。

殊不知长达千年的汉字借用史,已经对韩国的语言、文化以及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种深远的影响,绝不是几十年的政策就能够抹杀得一干二净的!

参考资料:

1、中青在线 《韩国在争议中推进“去汉字化”》

2、澎湃新闻 《曾经在韩国使用了二千多年的汉字如何成了“天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