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80%的北京人,答不对这个题,这还是保守估计。
北京人到早餐店买油条,都说“来根油条”,听见说“来根果子”的,判断一定是隔壁来的朋友。自己都忘了老北京也没有油条这个叫法,只有果子。写出来也不用写成“馃”子。
各地的油条并不一样,这种比较接近老北京的果子,不怎么长,两股一挑接近椭圆形,不是大棒槌形的。
在北京更老的叫法,叫“油炸鬼”,来源于“油炸会”。两股上下一拧,中间分开,形状才对。出锅时脆,凉了塌软,凉吃也好吃。
在煎饼果子出现之前,老北京流行的是烧饼果子,类似现在的大火烧夹油饼,再早就是夹果子。
北京的煎饼果子,名字里有果子,早期也确实用果子,后来才用的现在说的薄脆。以前也不叫薄脆,叫锅箅儿。念“锅”,不念“馃”,四方的,中间划两刀,镂空,像锅里用的锅箅儿。
炸果子的摊子通常都炸锅箅儿,用的一样的面。遇到煎饼果子摊儿,您留意他的“薄脆”,如果有这两刀,一定来个双层的。
桃酥,可能是薄脆的正身。
“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很多人以为这大薄脆是现在摊煎饼用的薄脆,错了。薄脆是点心,喝茶吃的。
(本文观点已在后续文中进一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