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是如何进入到社会道德之中的

中华文化健美课程 2024-03-19 12:45:12

究天人之际,健康你我他

(中华道学、中华儒学、中华佛学……中华医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注2008北京残奥会徽“天、地、人”之“之”

“中华‘之’学”的人学行人类大健康工程,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华‘之’学”漫观“物质 能量 信息序”人之生慧49(8-11-7)

接上

私欲与本能的为生有关联但绝不能等同。

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产生出趋向,如吃得好些,生活好些,这种愿望也在大脑皮层中反映出来,但这不是私,而为了生存的摄取,是本能的表现。

私欲是求生本能向一个方向演化发展肆意掠取为己有才称为私。

而平等的、为公的观念,也是一种救生本能的反映,是为使生命活动进行得更顺利,使内在的精神更舒适而派生出来的。

至于分化到哪,则决定于周围的社会环境。

婴幼儿随着发育,与客观世界(尤其是社会)的接触,人体各组织器官——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渐趋完善,随着语言信息的灌输,大脑皮层发育迅速、功能逐步健全,小孩子在其社会自然道德的基础上接触社会更深入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实践经验更多了,因而人的自主、自制能力日益增强,人与客观的对立逐步加剧,于是在自我意识的参照系中逐渐形成以我为核心的偏执的主观世界。

在社会领域,形成一切为我的各种欲望,并由此而产生各种情绪,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性格、气质和一定的道德观念。

同时,在私有制物质不丰富的特定历史生活环境中,成人的言行大都是自私的,都会影响意识,使之产生偏激性,从生命活动的需要,转化到为了生活得更好、更方便,去占有更多的东西,表现出了自私自利的行为和观念。

从为生命而变化为私,有了为私和为我,把我和私结合到一起了。

那种对有利于生命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喜悦心情慢慢地被各种嗜好代替,随之产生出各种欲望。

在这种状态下,情绪围绕着我和私变化。

因而,在为人处事时,不是从是否有利于生命活动需要出发,而是根据私欲的观念决定取舍。

随着逻辑思维的形成,以及社会中的阶级地位、经济状态等对生命活动的影响,综合地反映到意识中来,加之成人的文化和思想的灌输,法律的影响,从而建立起善与恶、好和坏、爱乃憎的观念,牢固地印记在意识参照系中,成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成为运用意识的基础,成为驱使意识运动的原动力。

因而完全进入到社会道德之中了。

待续

注:

世界有多大,生命是什么?

中华文化健美身心,哲学“中华‘之’学”,人类命运共同体,康庄人类大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