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国军少将挽救了中央红军,建国后毛泽东叮嘱:一定要找到他

史叙年华 2024-12-11 17:10:38

引言:

1934年,中央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蒋介石精心部署了一个"铁桶合围计划",调集150万大军,计划用铁丝网和碉堡将中央苏区层层包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隐藏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少将冒死将这份绝密计划送到了周恩来手中,让中央红军得以在合围形成前及时突围,踏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之路。这位拯救红军的功臣就是莫雄将军。此后十多年,毛泽东一直记挂着这位恩人,在建国前夕特意叮嘱叶剑英:"一定要找到莫雄同志!"

文章大纲:

一、从贫寒少年到国军将领

1891年出生于广东英德,家境贫寒

16岁加入同盟会,开始革命生涯

追随孙中山,屡立战功晋升少将

与蒋介石渊源及后来的决裂

二、暗中相助中央红军

1930年与共产党建立联系

以江西省第四区督察专员身份潜伏

获取"铁桶合围计划"绝密文件

冒险将情报转交给周恩来

三、助红军突围与长征

通过项与年传递情报的惊险过程

中央红军及时突围开始长征

在毕节救助数千红军伤病员

协助红二、六军团占领毕节

四、建国前后的命运转折

被蒋介石发现"通共"险遭不测

解放战争时期继续支援地下党

解放前夕逃亡香港避难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派人寻找

1934年国军少将挽救了中央红军,建国后毛泽东叮嘱:一定要找到他

1934年,中央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蒋介石精心部署了一个"铁桶合围计划",调集150万大军,计划用铁丝网和碉堡将中央苏区层层包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隐藏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少将冒死将这份绝密计划送到了周恩来手中,让中央红军得以在合围形成前及时突围,踏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之路。这位拯救红军的功臣就是莫雄将军。此后十多年,毛泽东一直记挂着这位恩人,在建国前夕特意叮嘱叶剑英:"一定要找到莫雄同志!"

从神学院走出的革命者

在广东英德一个贫困的农家,1891年迎来了一个男婴的诞生。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莫雄将军,他的童年与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一样,充满了艰辛。

六岁那年,莫雄的母亲撒手人寰。父亲独自抚养他,咬紧牙关供他读了三年私塾,可家徒四壁的境况让这个求学梦想只能戛然而止。

十二岁的莫雄被迫辍学谋生。命运将他带到了广州石室神学院,在这里他成为了一名伙夫。

石室神学院的环境改变了莫雄的人生轨迹。神学院的老师们看到这个勤劳好学的少年,经常送书给他阅读,让他得以继续汲取知识的养分。

彼时的广州,革命的种子正在萌芽。十六岁的莫雄加入了同盟会,迈出了革命生涯的第一步。

因为年轻面生,莫雄被派去新军做策反工作。他在军队中如鱼得水,很快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黄花岗起义、护国运动,莫雄的足迹遍布宁、泸、赣、闽、滇、黔、粤等地。每一次战斗都让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历练和提升。

1922年的广州兵变中,莫雄展现出了对革命的忠诚。面对陈炯明的拉拢,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孙中山。

这份忠诚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在孙中山的提拔下,莫雄被任命为粤军第二师第二独立旅少将旅长。

军中同僚都亲切地称他为"莫大哥"。他待人真诚,对年轻的蒋介石也颇为照顾,曾在桂林之战中解救过陷入重围的蒋介石。

1925年,孙中山的逝世给国民党带来了巨大的变动。权力的真空让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一场权力的角逐正在悄然展开。

莫雄完成了蒋介石交代的收缴粤军任务后,却遭到了背叛。蒋介石以"反革命"的罪名派黄埔军包围了他的部队。

为避免内部争斗,莫雄选择了交出兵权。这一决定让他失去了军权,但也让他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

这段经历成为莫雄人生的转折点。他离开了军队,进入财政部担任闲职,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却埋下了日后反蒋的种子。

党外同志隐身敌营除祸患

1930年的一场偶遇,让莫雄的人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在上海街头,他遇到了曾经的老战友、前粤军第四军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刘哑佛。

两位老战友相谈甚欢,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当话题转到被蒋介石解除军权一事时,刘哑佛看出了莫雄对蒋介石的不满。

刘哑佛深知莫雄的为人,决定向他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原来刘哑佛是一名地下共产党员,他为莫雄引见了严希纯、项与年、华克之等共产党员。

通过与这些共产党人的深入交往,莫雄发现共产党的理念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有着诸多共通之处。他主动提出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克农接到这个消息后,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他认为莫雄作为一名党外同志,能为革命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1934年初,一个重要的机会摆在了莫雄面前。通过杨永泰的推荐,他被任命为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同时兼任剿共保安司令部司令。

这个职位让莫雄能够接触到国民党最高层的军事机密。他开始在敌营中建立起一个秘密的情报网络。

一份绝密文件引起了莫雄的注意。这就是蒋介石亲自制定的"铁桶合围计划",计划调动150万大军,用铁丝网和碉堡将中央苏区形成三道包围圈。

这个计划的凶险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如果让蒋介石的计划得逞,中央红军将陷入绝境。

莫雄知道情报必须尽快送到中央红军手中。他通过严密的地下联络网,将计划书交给了项与年。

传递情报的过程充满了危险。项与年将计划书缝在衣服里,穿过层层关卡,最终送到了周恩来手中。

周恩来看到计划书后,立即意识到形势的危急。这份情报成为了中央红军决定突围的重要依据。

莫雄的这次冒险,不仅为中央红军争取到了宝贵的突围时间,更挽救了数万革命同志的生命。他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一个革命者的责任。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情报传递中,莫雄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智慧。他成功地在敌营中隐藏身份,在最危急的时刻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个时期的莫雄,像一个在黑暗中前行的勇士,默默地守护着革命的火种。他的付出,为中央红军的突围开辟了一条生路。

万里长征途中暗中护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根据莫雄提供的情报,抢在"铁桶合围"形成之前,开始了战略转移。这一决定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红军突围的过程中,莫雄并没有停止他的支援行动。他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军中的职务便利,继续为红军提供军事情报。

突围开始后,莫雄被调任贵州毕节地区的剿匪司令。这个新的职务让他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当得知红军将向贵州方向转移时,莫雄立即着手准备。他在毕节地区暗中布置,为即将到来的红军创造有利条件。

1935年初,红军长征队伍中有数千名伤病员到达毕节地区。莫雄没有按照上级命令围剿红军,反而暗中为这些伤病员提供庇护。

他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在当地秘密设立了多个医疗点。这些医疗点分散在民居之中,便于隐藏和照料伤病员。

为了掩护这些伤病员,莫雄甚至在军事部署上做出特殊安排。他命令部队避开伤病员集中的区域,给予他们休养和恢复的时间。

同时,红二、六军团也在向毕节地区挺进。莫雄收到这个消息后,立即采取行动。

他故意将防守重点放在其他地区,在毕节城区留下防守空隙。这个战术安排为红军占领毕节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莫雄的暗中配合下,红二、六军团顺利占领了毕节。这不仅为红军争取到了宝贵的休整时间,还获得了大量的物资补给。

在这场隐蔽的护佑行动中,莫雄表现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他既要做到暗中援助红军,又要避免引起上级的怀疑。

为了转移上级的注意力,他还特意制造了一些"剿匪"的假象。这些表面功夫让他能够继续他的秘密工作。

在长征途中,像莫雄这样的地下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支持为红军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

莫雄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他的行动虽然隐秘,却在红军最艰难的时刻提供了关键支援。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革命队伍中的统一战线力量。党内党外的革命者齐心协力,共同谱写了长征的壮丽诗篇。

寻找英雄终圆建国时刻

1949年,解放军节节胜利,新中国的曙光已经在望。在北平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毛泽东突然提起了一件尘封多年的往事。

他向与会的同志们讲述了1934年那份关键情报的故事,特别提到了那位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神秘少将。毛泽东对叶剑英说:"一定要找到莫雄同志!"

叶剑英接到这个任务后立即展开行动。通过各方打探,终于在广东英德找到了莫雄。

此时的莫雄已经回到家乡,过着平静的生活。十五年过去了,他始终默默无闻,从未对外提起过自己的功绩。

1949年9月,莫雄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他被邀请前往北平,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这个邀请让莫雄感到意外。他坐着解放军派来的专车,踏上了北上的journey。

抵达北平后,莫雄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周恩来亲自接见了他,向他表达了感谢。

在政协会议开幕当天,莫雄坐在会场里,见证了新中国诞生前的重要时刻。这一刻,他等待了几十年。

会议期间,毛泽东专门抽时间与莫雄见面。两位老同志相谈甚欢,毛泽东亲切地称他为"救命恩人"。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考虑到莫雄的年龄和意愿,尊重他回乡安度晚年的选择。但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这位功臣。

中央政府每年都会派人看望莫雄,为他送去慰问金和物资。他的革命功绩被载入史册,成为统一战线的光辉典范。

1950年代,莫雄在家乡开办了一所小学,为革命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将毕生积蓄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

这所小学成为了当地最好的学校之一。莫雄经常给学生们讲述革命故事,培养下一代的爱国情怀。

1963年,莫雄在广东英德安详离世。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革命者品格。

临终前,莫雄收到了中央领导的亲笔信。信中高度评价了他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特殊贡献。

莫雄的故事,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感人至深的篇章。他用自己的方式,践行了一个革命者的责任与担当。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