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若没有谭纶掣肘,胡汝贞能做到赚钱、抗倭、安民的平衡吗?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8-14 21:38:37

清流将谭纶派去浙江,掣肘严党的改稻为桑,如果谭纶不去,胡宗宪能否成功的改稻为桑,做到赚钱,抗倭、安民三者之间的平衡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谭纶并不是改稻为桑不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

胡宗宪的任务

浙江一把手胡宗宪,对他来说,主要任务就是打通海上通路,保证浙江的稳定。

用兵抗倭需要浙江全民的支持,包括钱粮,因此浙江的稳定,是胡宗宪眼中最大的问题。

改稻为桑在胡宗宪眼中是一个死局,他考虑的重点是放在抗倭、安民上。

谭纶不来浙江,胡宗宪会上疏,分三年来改稻为桑,他相信严阁老会判断时局,做出准确的决策。

长远来说,三年后,胡宗宪还在不在浙江都不得而知。如果有三年的缓冲期,胡宗宪一定不会让浙江闹出大乱子。

毕竟作为一省最高最高长官,出了乱民,他是要负责的。

但是改稻为桑这件事来的太着急,执行人是严世蕃,他要给国库补亏空,同时严党各级官员的私心作祟,想要兼并土地的同时,想大赚一笔。

所以严党急吼吼, 一刻也不想等。

清流看到改稻为桑的害处,但他们这些人看到了机会,是可以将严党拉下马,并不是考虑百姓。

无论谭纶来与不来,胡宗宪都会按照他原先的设想去做,只是谭纶一来,让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与难办了。

纵观全剧,谭纶来到浙江,没有发挥任何决定性作用。

其实改稻为桑,胡宗宪遇到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谭纶。

而是浙江的百姓不愿意多改桑田,他们担心没有粮食度日。

根本问题就是粮食。

浙江困局

胡宗宪被撤去浙江巡抚后,改稻为桑问题推给郑必昌、何茂才,他们依然搞不成,也并不是因为谭纶在。

浙江根本的问题,是农民不愿意改,官府也没有给百姓任何保障,说白了百姓不想饿死。

严党和清流为了自己各自的目的,都不顾浙江百姓的死活。

就像赵贞吉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苦一苦百姓。

严党清流都知道粮食问题,是改稻为桑的关键,他们却各自有小算盘。

清流指示赵贞吉不要借粮给浙江;严党小阁老更是为了兼并土地,不愿意其他地方借粮给浙江,以此来压低土地价格。

严党只想着兼并了土地,与民争利,控制丝绸的上下游供应链。

沈一石是浙江首富,他被严党选中收购土地,对他来说这件事,只是为了严党各级官员更方便贪墨,可他担很大风险,随时要出事。

只是国策推行时,沈一石并没有看到这是死局,他积极参与其中,献计献策,还将高翰文拖下水。

但等到他去收购土地时,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要为自己搏一搏,看看有没有生的机会。

最终,沈一石不得不将买田的粮食赈灾了,他自己的路也走到头了。

严世蕃只想兼并土地,那么改稻为桑还是一局死棋,赚钱就谈不上了。

浙江是一盘大棋,胡宗宪在浙江并不能全盘控制,严世蕃在京城是遥控指挥,甚至可以绕过胡宗宪下命令。

那么浙江局势就是不可控的,谭纶所谓的掣肘就不存在。

在严世蕃“毁堤淹田”之后,其实就已经宣布了“改稻为桑”国策的失败。

不甘心失败的严世藩,一门心思想把胡宗宪除掉,可惜嘉靖帝并不同意,

一方面嘉靖帝把胡宗宪从“改稻为桑”这摊子烂事中拉了出来,以后不管“改稻为桑”搞成什么样子,都已经跟胡宗宪无关了。

另一方面也表明嘉靖帝的阴冷,明知道“改稻为桑”可能引起百姓造反,可是还是要搞,这就是他所谓的平衡之策。什么事都讲究平衡,让手下的官员搞对立,搞斗争,自己在中间做平衡。

还有一点嘉靖还是想搞到钱,所以才让严党继续在浙江搞。

嘉靖知道胡宗宪是东南柱石,他存在还有很大的作用。胡宗宪身上的担子有两个,一个是抗倭,一个是安抚百姓别造反。

胡宗宪被撤掉浙江巡抚,他的任务就只剩下抗倭了。

至于严嵩倒不倒,国库欠不欠款,都与他无关!

胡宗宪改稻为桑的任务,无论有没有掣肘,都不可能做到赚钱,抗倭、安民的平衡。

赚钱必然损害百姓的利益,抗倭、安民,都需要钱,与改稻为桑是有矛盾的。高层未必看不到当中的问题,只是他们被钱迷住了双眼,忘记了初心。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