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调离灵石县前往榆次任市长时,在一片骂声中有人偷偷送了他三个花圈。
可见百姓们对他耗费5000万修建王家大院有多么不满。
当时灵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都不到一个亿,他上来不务正业就搞旅游,让百姓讽刺的赐名“耿拆拆”。
耿彦波名声在外,榆次市民知道这位爱搞拆建的市长即将上任,也对他充满了质疑和担忧。
果然,耿拆拆刚上任不久就把大同榆次的地标性建筑,凌云大厦给拆了。
于是耿彦波又多了个称号——耿指倒,顾名思义——指哪儿哪儿倒。
榆次市民对他的作为十分不满,投诉他的举报信像雪花一样多。
但多年以后,百姓们知道他即将调任后,在大街上拉满了挽留耿彦波的横幅,甚至不惜下跪希望耿市长别走……
百姓们对耿市长从厌恶转变成无比的敬爱,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011995年,灵石县新调来一位县委书记耿彦波。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灵石县的百姓们也都拭目以待这位新县长会搞出什么花样儿。
是修路?还是修桥?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新县长既不修路也不修桥,上来就要修缮清咸丰年间流传下来的王家大院,耗资5000万。
要知道当时的灵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1亿,他倒好,一上来就花掉大半年的收入搞旅游,这不是胡闹吗?
灵石县的百姓们因此对耿彦波十分有意见,背地里都骂他是疯子。
但耿彦波并不将这些放在心上,反而动力十足的天天下工地监督工程进展。
百姓们也十分纳闷儿,耿彦波与其他的当官不一样,不在办公室喝茶遥遥指挥,反而每天灰头土脸的在工地转悠,一呆就是一整天。
百姓们只当他是作秀,根本不将这些放在眼里。
眼看着王家大院的修缮工作要进入尾声,这个时候上级领导突然下达指令,调任耿彦波到榆次担任市委书记。
尽管耿彦波十分不舍,但也没办法违背上级的命令,于是收拾行囊到榆次上任了。
灵石县的百姓得知这个消息后,别提多开心了,简直跟欢送“瘟神”一样,有的百姓甚至给耿彦波送了三个花圈。
可见灵石县百姓对耿彦波的厌恶程度。
02耿彦波在灵石县的作为轰动了整个山西,榆次的市民也开始担心,耿拆拆不会来到榆次也拆拆拆吧!
果不其然,耿彦波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到基层实地考察榆次的建筑环境、人文风貌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之后就发布通告要拆除榆次地标性的建筑----凌云大厦。
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了许多市民的反对,他们开始写信举报耿彦波,希望上级组织能阻止耿拆拆的胡乱拆建的行为。
但上级领导对此没有任何回应。
凌云大厦顷刻间被推成一片废墟。
之后,耿彦波就在这块地上效仿王家大院盖起了常家庄园,并与榆次老城结合在一起创建出一片崭新的旅游基地。
除此之外,耿彦波还拆除了一些破破烂烂的房子盖成了套房,臭水沟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公园,又窄又小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
虽然市民们对耿拆拆大刀阔斧的拆建感到十分不满,但眼见着城市的环境在变好,居住的条件也改善的不错,大家也都慢慢对耿彦波有了些许改观。
然而就在这时,耿彦波又被调往了大同市任市长。
03耿拆拆的响亮名号在外,大同市民又岂会不知,大家都担心这位新市长到任之后又会拆拆拆,搞得市民生活动荡。
但是事情不是担心就不会发生的。
毫无意外,耿彦波来到大同又是按照同样的流程先实地考察,最后再发出通告搞拆建。
这次不同于灵石县与榆次市的拆建规模,大同的拆迁涉及到50万人的安置与赔偿,耗资与工程的庞大,不仅让大同市民震惊,同时也让他的同僚感到非常吃惊。
但耿彦波意志非常坚定。
从耿彦波指挥拆迁开始,举报耿彦波的信件就没断过。
村民辱骂、拦路,不让施工队进村,有警察出动维持秩序,村民们就破口大骂。
尽管拆迁工作进展的十分艰难,耿彦波也丝毫没有退却,积极给民众沟通、协调,做思想工作。
大同的拆建工作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这个时候,已经历经几年的王家大院通过宣传已经闻名全国,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各地的人民都纷纷前来旅游观赏,为灵石县带来了每年3000万的财政收入。
灵石县百姓的生活一下子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个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当时的耿彦波县长是多么高瞻远瞩,有能力,有才华。
灵石县的百姓都为曾经对耿彦波的谩骂感到后悔,尤其那位送了三个花圈的村民。
有位古建筑专家曾评价:王家大院的修缮工作十分完美,几乎采用了原汁原味的材料、工艺和结构,还原了真正属于那个时代的古建筑。
同样的,榆次市古城的修建也让旅游业迅速发展,每年榆次市都能接待上千万的游客,为榆次市不但实现了经济增收,还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大大提高了榆次市市民的经济状况。
百姓们也因此从刚开始对耿彦波讽刺的喊耿拆拆,变的尊崇、敬爱起来。
对此耿彦波曾说:“任何一个市长都不喜欢搞拆迁,因为都要在地面上下下功夫,搞起来很累,而且还吃力不讨好。”
“我本可以不用这么辛苦,我当然知道怎么既清闲又能出政绩,但我不想那么做,我只想踏踏实实为人民干点儿实事。”
前两次项目发展的顺利,让耿彦波更加坚定自己的思想路线。
“传统文化不能只存在历史典籍上,还应该体现在文物上,这写文物是有价值的,文化是可以持续发展的,是可以共享的。”
因此耿彦波在拆建大同的构思上也采用了这种理念。
04大同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北魏曾在此处定都,明清时期也是军事重镇,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但在这些遥远的光环下,人们只知道大同是全国的“煤都”。
但经过常年的煤炭开采,大同市的煤炭资源早已日渐枯竭,经济开始下降,环境也受到破坏,到处充斥着脏乱差的面貌,交通拥堵,住房也落后破败。
耿彦波实地考察后,发现大同市大量的文化古迹,例如云冈石窟、华严寺、悬空寺都被市民遗忘在脑后,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为了改善大同的环境面貌以及提高经济发展,耿彦波改变了大同经济发展的方向,开始发展大同市文化旅游业。
经过调研,耿彦波提出了“一轴双城”的发展思路:以御河为轴线,东边建设新区,西边修复古城。
虽然此举过程十分艰险,但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每个市长的任期只有5年,为了能在任期内完成这项壮举,耿彦波每天5点钟就起床赶往工地监督施工人员作业,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他要监督古建筑修复工作必须在参照史料的记载上保持原来的材料、结构和工艺;
另一方面是防止施工人员偷工减料,损害国家利益。
他凡事亲力亲为,严格监督、尽善尽美,因此常常在工地一待就是一整天,到了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得回去,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
长期的过度劳累让耿彦波的身体越来月虚弱、消瘦,甚至数次晕倒在工地上。
为此他的妻子还曾与他大吵一架。
对此,耿彦波曾解释说:“我没有多少时间在大同,大同就这次机会了,冲上去就冲上去,冲不上去历史就不会给大同多少机会了。”
因此耿彦波十分拼命。
曾有市民如此说:在大同我们只担心两件事,一件事是耿市长累垮了,第二件事是耿市长被调走。
然而,耿彦波的工程还没结束,许多美好的愿景还没有实现,耿彦波又被上级组织调往太原任职。
大同市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走出家门,在大街上拉上红色的条幅挽留耿彦波,甚至有的市民跪地请求,希望耿彦波能继续留在大同,大同就是耿彦波的家。
一向严肃的耿彦波坐在轿车里控制不住的泪流满面。
05到了太原,耿彦波依旧继续着改建与修复文物的工作。
在太原,他先后改建了170个城中村,改造了640多年的太原古县城;修复了龙泉寺、东坪新寺、唐舍利塔、望都阁。
除此之外还建设了17个立交桥、两条地铁线、7条地下快速通道。
在他任职期间,太原变的越来越好。
曾有人这么评价耿彦波:在大同,他用5年时间修了别人50年都修不出来的路;在太原,他在两年的时间内就干了别人20年干的事儿,当然,他用七年时间花了别人70年花的钱。
2019年,60岁的耿彦波辞职退休。
虽然人不在岗位上,但他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仍旧为人民所津津乐道,在山西的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