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2年7月21日,原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却镌刻着令人心痛的印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方宣布,长江白鲟正式宣告灭绝。
原宜宾市水产渔政局局长穆天荣,在得知消息的瞬间哽咽说到:就像一位老朋友永远的离开了...
19年前,他曾亲手救助过一条长江白鲟,如今回想起来,那次见到的白鲟,竟成了人们最后一次看到这种古老鱼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5亿年的生物,最终走向了消亡?
灭绝物种
世界上的物种很多,其中,我们将物种的濒危等级划分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以及无危。
其中,灭绝即为已经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世界上,已经有很多物种都已经灭绝。
比如渡渡鸟、蓝马羚等,据统计,1600~1800的2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共灭绝了25种,1800~1950的1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
而我国,也有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但一些物种在我国的努力下,已经抹去了濒临灭绝的记忆,比如朱鹮。
但要说,有这么一种物种,在地球已经1.5亿年,却最终在2022年被定为灭绝,那么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2003年1月24日。
与“最后一条”白鲟的相遇与别离
那一年,四川宜宾的罗龙镇,渔民刘龙华像往常一样在长江一带的涪溪口捕鱼,突然,渔网传来一阵巨大的拉力,刘龙华意识到,这回捕到大家伙了。
当他费力地将渔网拉起时,一条巨大的鱼映入眼帘,那独特的长吻,让他瞬间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鱼,而是长江白鲟。
刘龙华深知长江白鲟的珍稀程度,立刻联系了市水务局渔政部门,彼时的穆天荣,正担任着“保护长江珍稀鱼类”的责任,得知有长江白鲟的出现,他立刻和相关人员一起赶到了现场。
当穆天荣亲眼看到这条庞然大物时,被深深震撼了,可这条白鲟身上有明显的伤痕,生命垂危,必须将其迅速救助出来,上级有关部门的意见是先将白鲟送到水流平缓的沙滩地带。
但转移这条庞然大物并非易事,长江涪溪口的水流湍急,不利于救助不说,由于白鲟的皮肤光滑,就算现场人员强行抬白鲟也难以将其抬走。
用什么呢?千钧一发之际,有人提出用棉织品把白鲟包起来,人在合力将其抬出来,说干就干,1月24日的宜宾,天很冷,而穆天荣率先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裤,给白鲟包上。
当地的居民得知后,自发从家里拿出一些棉衣棉被,在穆天荣的带领下,白鲟被小心翼翼地裹好,随后一群大汉们一起终于将这条白鲟白鲟被移到白沙湾渔民的网箱船上。
但白鲟的状态并不好,精神萎靡不振,甚至一度肚皮朝天,一边是穆天荣和渔政人员、渔民们轮番跳进冰冷的江水里,不断往水里加氧气。
一边穆天荣也赶紧向上级报告了情况,各地专家、水生生物学家等纷纷从全国各地来到宜宾,抢救行动开始了,大家都与时间赛跑。
1月26日,以中国水产研究院著名鲟鱼专家危起伟博士为首的专家组,为受伤的白鲟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和治疗。
专家们发现,这条白鲟为雌性,长3.52米,重达160公斤,白鲟一生的年龄达20-30年,而这只白鲟的年龄大约20岁,是当时有记录以来人类捕获到的最大活体白鲟。
但她的身上共有两个伤口,虽然没伤到重要部位,但这两个伤口,专家们足足为其缝了24针,经过专家组的精心救治,白鲟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
1月27日下午,在所有人的期盼中,白鲟终于迎来了重返长江的时刻,专家们为它打了最后一针后,轻轻地将它放回江中。
人们发现,这条白鲟入水后,就朝着下游游去,当时,专家们还想着跟踪这条白鲟找到家,或许能找到更多的白鲟。
为此,他们在白鲟身上装了超声波追踪器,然后开着船一路跟着,但命运弄人,1月30日凌晨,追踪船突然触礁,螺旋桨损坏,无法继续航行。
而后,专家们再次分多次在长江几千公里流域上寻找声波追踪器,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专家们失去了白鲟的声纳信号,也失去了与这个古老物种的最后联系。
长江生态的脆弱与人类的责任
长江白鲟的灭绝,并非偶然事件。
长江白鲟,作为一种古老的大型淡水鱼类,对生存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长江水域的过度捕捞,使得它们的猎物日益减少,食物链的断裂,对白鲟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此外,长江白鲟的繁殖习性也十分特殊,它们需要洄游到特定的水域产卵,而人类在长江上修建的大坝,阻断了它们的洄游路线,使得它们无法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这无疑是对白鲟种群的致命打击,除此之外,环境污染也是长江白鲟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等,不断排入长江,水质日益恶化,严重破坏了白鲟的生存环境。
尽管人类曾尝试人工繁殖长江白鲟,但均以失败告终,在人工的干预下,白鲟最长也只能存活29天,这也使得挽救这一物种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如今,长江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长江中的生物多样性有所回升,可惜,对于长江白鲟来说,这一切来得太晚了。
长江白鲟的灭绝,并非个例,它是全球濒临灭绝生物面临生存危机的缩影,也再次警示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从这场悲剧中汲取教训,深刻反思自身的行为,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参考资料